热门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最新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考古发掘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2021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古北口五里坨段长城遗...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 |
2020年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 | |
2020年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 |
2017年8月15日,中山大学2017“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暨考古人类学工作坊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的徐徐微风中拉开了帷幕,此次暑期学校为期十天。中国人民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侯佳岐、郝沁源全程参与了此次暑期学校活动,汪海伦、王爱梅参与了暑期学校前半程活动。此外,此次暑期学校还邀请到了包括魏坚教授在内的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来校讲座。8月17日和18日,魏坚教授应邀做了题为“丝绸之路新观点——居延考古与额济纳汉简”和“河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两场讲座。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环境优美
8月17日的讲座题为“丝绸之路新观点——居延考古与额济纳汉简”。
魏坚教授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魏坚教授为在场师生做“丝绸之路新观点——居延考古与额济纳汉简”讲座
讲座伊始,魏坚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考古情怀。他说,考古中不仅仅有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考古工作有的不仅仅是烈日炎炎和凄风苦雨,还有那散落在田野间的散文诗;考古不仅仅混迹沙土,还与花草为伴,与青山共眠,以天地为家;考古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大地做床,蓝天为被,回响在田间溪畔的蝉鸣是最动听的安眠曲。
魏坚教授还通过多年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形象而精炼地概括了作为一名合格考古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身体好、性格爽、喝烧酒、晒太阳。
魏坚教授接下来进入了讲座的正题。从讲解居延地区的文化遗存开始。这里的考古内涵十分丰富,西夏时期的经文雕塑、古城佛塔和元代的文书纸币、伊斯兰教徒墓地等遗存,都因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当然提到居延地区,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居延遗址和居延汉简。魏坚教授主要从下四个方面展开了他的演讲。
第一,居延地区的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征和民族文化背景及其发展状况。居延地区先秦时称为“弱水流沙”,秦汉以后始称“居延”,据学者考证,“居延”为匈奴语,是“天池”或“幽隐”之意。居延遗址就位于额济纳河流域,其地南起甘肃金塔县毛目,北至额济纳旗苏古淖尔南端,全长约250公里。
随后,魏坚教授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居延遗址自汉代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两汉之际,汉武帝“使强弩督尉路德筑居延泽上”以遮断匈奴人河西之路,史称“遮掳障”。唐代为防突厥侵扰,在此筑大同城,设“宁冠军”,统领居延军务。西夏至元代,是居延地区继西汉后的又一个发展时期。西夏王朝在居延设置了“黑水镇燕军司”和“镇燕军城”(即黑水城),为西夏所置十二监军司之一。元代置亦集乃路总管府,其治所就是在西夏黑水城基础上扩建的黑城子遗址,蒙古语称作“哈拉浩特”。
第二,居延地区以往的盗掘与调查。关于居延地区以往的盗掘与调查工作,魏坚教授自20世纪初期科兹洛夫、斯坦因和斯文·赫定等人先后进入黑城盗掘文物、文书等开始讲起,直到20世纪中期,贝格曼多次往返于内蒙古等地,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了具有重要价值、总数达上万枚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是迄今为止,除《史记》与《汉书》之外,存世数量最大的汉代历史文献。除出土大量汉简外,贝格曼在额济纳还发现了可能是文明史上最早的纸,以及第一支完整的毛笔。20世纪50年代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多次对居延地区进行了调查和复查,发现了汉简数百枚和一批珍贵文物。
第三,居延地区调查工作概况及其主要收获。近百年以来,居延地区考古工作收获颇丰。首先表现在对绿城子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中,通过辨认城址内清理出的遗迹和地表采集到的铜簪、铜锥等青铜制品,确认了绿城子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遗存。其次,通过对居延地区汉代遗址和烽燧障塞的考古调查,基本搞清楚了烽燧遗址的分布规律、建造方式及其内部结构状况。
最后,魏坚教授介绍了关于汉简的几点基本知识。汉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简牍,纸在东汉时逐渐普及,但简牍仍然经常使用。依据质地可以划分为竹、木两类简牍;根据书写内容的不同,简的长度亦有差别。
8月18日的讲座题为“河套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的考古学观察”。
魏坚教授为在场师生做讲座
讲座伊始,魏坚教授首先介绍了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接下来,魏坚教授以“考古研史三题”引入今天的主题。第一,关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问题。第二,关于北方民族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贡献。第三,则是关于明长城的修筑与北元政权的关系问题。
在讲述了“考古研史三题”之后,魏坚教授开始讲解今天讲座的核心内容。此次讲座围绕河套地区战国至两汉时期塞防遗存、两汉边城与墓葬遗存等几个部分展开。魏坚教授在有关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政权在河套地区所构建军事防御体系的文献记载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调查发掘的诸多实物资料,对该区域发现的部分塞防设施,做了系统的考古学观察。
第一,战国时期塞防遗存。河套及南流黄河以东地区,自春秋以来,本是林胡、楼烦共有的游牧之地。进入战国中、晚期,赵武灵王再次北征林胡、楼烦,将赵国的势力拓展到了阴山西段的大青山、乌拉山和狼山的山前地带。《史记·匈奴列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至高阙为塞。”高阙塞控制着北方草原通向河套的交通咽喉,易守难攻,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为绝佳的军事要塞。
第二,秦时期塞防遗址。在这一时期,秦军首先夺取的是“河南地”,即现今鄂尔多斯高原的北部地区,又占领了现今阴山西段的狼山,最后“渡河取高塞”,则到了现今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区。
第三,两汉时期塞防遗存。西汉初年,匈奴夺回了由秦占领的阴山及其以南地区,并渡过黄河,占据了鄂尔多斯高原大部。至于其政治军事中心,据考证,应位于今河套境内的狼山一带。除此之外,魏坚教授还对位于阴山以北的两条汉外长城及其所附亭障的情况进行了考证。
第四,汉代边城与墓葬遗存。在这部分中,魏坚教授主要介绍了朔方郡的地理位置、管辖地域以及在西汉王朝历史上抵御匈奴侵扰和安定边塞的重要作用。
在河套地区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古城遗址和大量墓葬,反映了当时中原王朝的行政设置和屯垦戍边的边关生活场景。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河套地区形成了社会生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交流不绝,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的大好局面。这种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现象,遗址持续到西汉末年。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
魏坚教授为同学们解惑
讲座结束当晚,魏坚教授与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
两场讲座结束后,魏坚教授均悉心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和疑惑。此次讲座反响热烈,同学们提问积极,讲座过程中掌声此起彼伏。在讲座过程中,魏坚教授将自身考古发掘经历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相结合,图文并茂地向在场师生展示了居延遗址和河套地区军事塞防的考古资料和照片,这些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魏坚教授的讲座真可谓是一场学术上的饕餮盛宴,带给同学们的不仅仅是考古学专业知识素养上的提升,更是激发了同学们对考古事业的向往和热情。南方城市的潮湿和闷热,也因魏坚教授讲座为我们带来的享受被一扫而光。
郑君雷教授讲座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郭立新教授讲话
经过为期十天的暑期学校学习之后,参与暑期学校的同学均表示此次出行收获颇丰,聆听讲座的过程,既丰富了同学们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又开拓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十天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享受讲座为我们带来的视听盛宴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思想火花碰撞中不断思考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观点犹如晶莹的珍珠,相信定会在时间的打磨下熠熠生辉,带给同学们新的启发。讲座过程中,来自不同单位、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立足多个研究视角,与同学们分享了精彩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不乏许多新颖、有特色的观点。还有些学者的观点和看法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同程度的争鸣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表明了立场。此次暑期学校带给同学们的不仅是学习上的收获,更让同学们明白了友谊的可贵。通过暑期学校的契机,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的同学们齐聚珠海,大家交流讨论问题的同时,更是收获了珍贵的情谊。(侯佳岐)
参与暑期学校的部分师生合影留念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