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最新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考古发掘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2021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古北口五里坨段长城遗...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 |
2020年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 | |
2020年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 |
为配合第四届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分别在会议前后安排了两期重要的学术讲座。2019年10月15—17日,第一期学术讲座——“青铜时代和斯基泰时期的米努辛斯克盆地考古”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三层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俄罗斯联邦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研究员帕列科夫·安德烈·甫拉基米罗维奇博士主讲,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权乾坤老师担任现场翻译。
帕列科夫研究员讲座中
权乾坤老师现场翻译
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主持,考古文博系的韩建业教授、王晓琨副教授、陈晓露副教授等众多人大师生积极参与了此次为期三天的系列学术讲座。此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鹏副研究员等京内外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也前来聆听。讲座内容新颖而富有学术气息,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魏坚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帕列科夫博士是俄罗斯联邦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中亚及高加索研究室研究员。现任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员、西伯利亚史前艺术学会成员等。其主要代表作有《叶尼塞河中游地区墓葬遗存》、《阿凡纳谢沃文化遗存的汇编》等。
韩建业教授介绍帕列科夫研究员
本次讲座共安排六场,从米努辛斯克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这一地区的考古学史做为引子,以时间发展为脉络,较为系统的梳理了米努辛斯克盆地在青铜时代和斯基泰时期各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对这些文化做出了纵向与横向的对比观察。
讲座海报
米努辛斯克盆地严谨意义上的考古发掘开始于18世纪,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探索发展,经历了开创形成期、理论方法基础成型期、科学发展期和当代发展期,拥有众多杰出人物,研究内容丰富且精细,为俄罗斯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米努辛斯克盆地四面环山,西部有一条小道贯穿米努辛斯克盆地及其以西地区。米努辛斯克盆地内分布着山地、丘陵、草原、山谷等不同的地貌,拥有丰富的森林、水、岩石矿产等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外界的战争与侵扰对当地的影响很小,这使得该地区的文化发展较稳定。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资源造就了米努辛斯克盆地独特的文化。帕列科夫研究员将米努辛斯克盆地每个阶段以具体的文化为例,从墓葬类型、墓葬形制、出土文物、使用工具、艺术形象、文化特征等多个方面展开,逐层展现出米努辛斯克盆地不同时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阿凡纳谢沃文化大约是在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2500年。动物骨骼中羊占75%、牛占17%、马占8%左右,另外食用有35%左右的鱼类。可能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此文化的范围其实相当广大,遍及蒙古西部,新疆北部,以及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和中部,甚至可能扩展到塔吉克斯坦和咸海地区。
青铜时代的奥库涅夫文化年代大致为公元前2600-公元前1600年,诞生于阿凡纳谢沃文化逐渐衰退之后,根据古DNA数据显示,该文化的主要人群为西方男性进入此地与当地女性结合后的后代。应该是通过战争侵入这一区域的。相较于阿凡纳谢沃文化,奥库涅夫文化有三大进步,一是金属制品数量和技术的提升,二是拥有十分璀璨的艺术文化,三是出现了自己独特的墓葬形式。该文化经济以畜牧为基础,渔猎起辅助作用,出土有骨制鱼镖、红铜鱼钩、结网用的匕首形骨器等。这一文化目前发现的居址都在山上,主要是为了抵御安德罗诺沃人的入侵。在这一场讲座的最后,帕列科夫研究员提到奥库涅夫人与北美土著人之间可能存在的渊源,在白令海峡尚未形成时有一支奥库涅夫人去了北美并逐渐繁衍生息,虽然如今来看二者的物质文化相差甚远,但精神文化的相似之处可能在北美延续千年。
青铜时代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400年,它与前两种文化之间并无过多联系,有更加先进的冶金技术与完全不同的精神神话体系。这一文化的人口众多,发现的墓葬数量也远远超于前几种文化。这一文化墓葬的显著特征在于建造墓葬的地点通常远离居址,而且有了独立的儿童墓地。大多数墓葬随葬陶器,只有少数墓葬随葬金属器。随葬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和一些装饰品,陶器被埋葬在墓穴的西南部,即死者头骨前方。陶器多为陶罐,口径较大,平底,腹部微鼓或直腹。流行在陶器的口沿和腹部装饰纹样,有少量的通体装饰。
青铜时代晚期的卡拉苏克文化在公元前1400-公元前900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前1400-公元前1200年,这一阶段的墓葬多为方形围栏,也有部分的圆形围栏,存在大型墓葬群。墓葬形制较成熟,随葬品较少,摆放位置规律,一般放置在墓主人的面部;第二阶段在公元前1200年-1100年。这一阶段的卡拉苏克文化分布在整个米努辛斯克盆地,出现了新的青铜文化因素;第三阶段在公元前1100-公元前1000年。到这一阶段该文化已经完全进入族群阶段;第四阶段为公元前1000-公元前900年,这一阶段卡拉苏克文化开始向斯基泰时期文化过渡。
斯基泰时期的塔加尔文化早期大约在公元前8-公元前5世纪,晚期在公元前5世纪之后。塔加尔文化中有大型墓葬,一次可以埋葬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大墓在不同的时期累计堆放尸体和随葬品,有些大墓可以延续使用几百年。墓葬上盖有桦树皮,中间留有空隙。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刀、镞、针线筐等,随葬品多放置在墓室的边缘,装饰品放于死者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陪葬品逐渐丧失其实用性,器形变小,不断明器化。虽然在墓葬中没有发现铁器随葬品,但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由于随葬品多,所以大墓被盗掘严重。
随后,帕列科夫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了俄罗斯联邦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近期的研究内容。最后他提到,米努辛斯克盆地的研究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作为连接东西方世界的节点,不同的文化在此地交流,经此地传播,这种情况与中国新疆地区十分类似,新疆地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这同样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加以研究。
三天的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魏坚教授对此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内容汇聚了考古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帕列科夫研究员对米努辛斯克盆地环境与研究历史的介绍,以及对青铜时代和斯基泰时期五大文化阶段的划分,内容十分丰满,一气呵成,客观介绍的同时还拥有讲解人的独立看法。魏坚教授称赞帕列科夫研究员年轻有为,对米努辛斯克盆地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无愧为俄罗斯考古学界的“希望之星”。魏坚教授对帕列科夫研究员讲座内容做出三点评价,一是在其学术研究中充分利用了地层学与类型学等考古学传统研究方法,再加上碳十四测年的成果,对米努辛斯克盆地各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充分的对比说明;二是帕列科夫研究员将考古学与其它学科做了非常好的结合研究,例如通过体质人类学古DNA、古环境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来解读考古资料;三是讲座中很好地展现了透物见人的研究方式,我们对考古资料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背后,是要对那一时期的人文精神进行研究。
魏坚教授做总结
魏坚教授与帕列科夫研究员讲座后合影留念
除却带给我们米努辛斯克盆地考古的前沿内容以外,帕列科夫研究员还为我们带来了研究的新思路,认为米努辛斯克盆地本身就是一个中心。与之前的认识不同,这对我们研究中国北方有很大启发,这里并非文化荒凉之地,还有许多的重要内容等着我们去发现并研究。这样一系列充实的学术讲座使听众们也有满满的收获,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对我们自己的学习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与提升。
文:赵一鸣、孙梦蝶
图:郑玉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