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考古课堂 >

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王晓琨副教授率学生赴颐和园进行课外教学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8-03-30 01:17:54 阅读量:
 

  2018年3月28日上午,因为教学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王晓琨副教授带领学生,赴颐和园进行《文化遗产学概论》现场教学。8点30分,王老师与学生陈国鹏、陈芷、王祯哲、张小娟、蔡颖等一行人到达颐和园东宫门,开始了当日的课程。

  本次颐和园现场教学课程包括两部分:首先是在文昌院会议室,由著名园林专家耿刘同先生为我们带来颐和园申遗的讲座与座谈;接下来是园内的参观与游览。
 
文昌院会议室——耿刘同先生讲座现场

  耿刘同先生曾任颐和园总工程师,学识渊博,风趣幽默,八十岁高龄的耿先生华发满头,却是精神矍铄,深入浅出地向我们讲解了颐和园的建造史、申遗史以及中国园林总的发展历史与保存现状。
 
耿刘同先生在讲解

  耿先生提出,园林是城市化的产物,没有城市就没有园林,并由此展开了园林诞生与发展的历史图卷。研究资料表明,早在河姆渡时期,园林就已经在城市化进程中诞生,此后,汉代的上林苑,唐代的芙蓉园,均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不朽之作。而到了清代,园林发展的高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拉开了帷幕。圆明园、颐和园这两座皇家园林,见证了康乾盛世的到来。鉴于圆明园、颐和园园林结构与修建历程的不同,耿先生生动而贴切地将两园分别比作“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以此概括修筑圆明园各景观时的分散性、随意性和贯穿于颐和园设计与建造的规划性、前瞻性、科学性,同时也表明了颐和园无愧是中国园林史乃至世界园林史上的最高峰。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国家有关单位的不懈努力下,颐和园终于在1998年12月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颐和园如下评价:“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话行至此,耿先生面露骄傲。
 
学生们在讲座现场提问

   座谈会期间,耿先生详尽、耐心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并不忘告诫我们当代考古专业的大学生要提高自我要求,开拓眼界,开阔胸襟,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古文字功底,从中华文明的古老源泉中汲取新思考的养分。与耿先生的一番交流,使我们收获颇丰。
 
人大考古师生与耿刘同先生合影

  随后,我们参观了耶律楚材祠及其次子耶律铸夫妇合葬墓,了解了墓室环境的保护工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游览了文昌阁、长廊、扮戏楼、乐寿堂、佛香阁等古建筑。在王晓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尤其注意到了颐和园对文物进行的修复与保护,现场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王晓琨老师给我们讲解

  我们此次的现场教学活动,得到了颐和园文昌院张文德、王华、万亚南等领导、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毕业生蔺艳丽全程热心陪同我们学习、参观,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再次向高龄却依然致力于园林研究保护和教学工作的耿刘同先生致以诚挚的敬意!
 
 
我们在文昌门楼上交流
 
 
人大考古师生与颐和园文昌院文物组的老师们

撰稿人:陈芷
摄影:王祯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