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研成果 > 学术专著 >

魏坚:《元上都》(上、下册)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03-18 09:44:39 阅读量:
 

魏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8年11月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研究篇和报告篇两部分,是以考古学的方法系统研究元上都及其周边地区元代历史文化的学术著作。研究篇收录了作者在元上都经15年考古实践和研究完成的《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一文,以及和相关学科专家合作完成的3篇论文。报告篇收录的则是作者在元上都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13篇田野考古工作报告。本书在广泛收集元代以来中外旅行家对元上都记述的资料基础上,通过对元上都及其周边墓葬和祭祀地考古学资料的综合研究,结合文献史料,对元上都古城遗址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新见解,是蒙元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的资料。
本书可供考古学、历史学及民族学等研究人员及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后记
 
辽阔无垠的锡林郭勒,如诗如画的金莲川草原,宛若彩练般的闪电河和那承载着大元王朝百年兴衰的元上都古城,是我考古生涯中永恒的记忆!
    望着书案上两摞厚厚的文字和图版的最后打印稿,回想在元上都考古的日日夜夜和所经历的酸甜苦辣,那些人,那些事又历历在目地浮现在了眼前,我的思绪又一次飞向了魂牵梦绕的元上都。
           1992年7月,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羊群庙发生了盗墓事件。作为内蒙古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厅和公安厅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的一员,我与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苏俊处长一行,在正蓝旗旗委副书记甘珠尔的带领下,来到了水清草美的锡林郭勒草原。那是我第一次到真正的草原深处来。当时正值盛夏时节,起伏的丘陵草原,烂漫的遍野鲜花,清澈弯曲的河流,悠闲散漫的牛羊,热情好客的基层干部和牧民,特别是元上都遗址雄浑壮美的景色和她埋藏的鲜为人知的历史真谛,实在让我留连忘返。从那时起的16年来,我的心再没有离开锡林郭勒草原,我的考古研究也再没有离开金莲川上的元上都。
        然而,一座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帝国都城的考古工作,绝非是靠一个部门或几个人的力量和智慧可以完成的。因此可以说,时至今日元上都考古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即将出版的这本专著,是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内蒙古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文物考古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努力工作的结晶。
        元上都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缘,平均海拔高度在1200米以上,地处高寒地带,又兼交通不甚便利,因此,每年在此进行考古工作的有效时间往往不足4个月。回顾我们在元上都的考古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从1992年至1994年用3年时间。做了元上都遗址的调查、测绘和城区周围祭祀遗址和墓葬的调查、清理工作。1992年羊群庙元代祭祀遗址的发掘与确认,让我们认识到了其与元上都的密切关系和元上都考古研究的重要性。其后两年的城址及其四关的测绘和小范围的调查清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城址的布局和城区墓葬的分布规律,并逐渐掌握了在草原地区进行古城遗址考古的基本要领,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发掘清理阶段,从1995年至2000年用6年时间。首先,对元上都宫城主要建筑基址、皇城角台、外城城门、南关部分遗址和城区周围被盗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获得了大批最新的考古资料;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对元上都遗址城区及其周围地区祭祀遗址和墓地的航空遥感勘测。其次,逐步扩大调查研究的范围,基本摸清了元上都周边正镶白旗、镶黄旗和锡林浩特市等地元代墓葬的分布情况,并清理了部分严重被盗的墓葬,获得了一批可资对比研究的珍贵资料。
        第三阶段是遗址保护和资料整理阶段,从2001年至2008年初用7年时间。配合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部署,在国家文物局、自治区文化厅和盟旗两级政府的努力下,完成了对居住在元上都遗址内的内蒙古畜牧厅下辖五一种畜场四分场一百多户职工的搬迁,整治了周围环境,划定了元上都遗址和金莲川草原的重点保护范围,并建立了保护围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保护性清理修复了350余米皇城东墙,并部分清理和修复了皇城南门瓮城;同时,对考古调查、测绘、清理发掘和保护修复所获资料,进行了科学细致的系统整理研究,直至完成这一阶段性考古报告。
        上都城在元末的战火中沦为一片废墟,而它昔日的辉煌却永远地留在了马可·波罗及许多人的记述中。正如西方一位学者所言“这是一座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探寻和解读这一“文明的废墟”的过程,给我留下了许多难以抹去的记忆。忘不了初夏时节金莲川醉人的花香和百灵鸟的悦耳鸣唱,蜿蜒流淌的闪电河畔的考古发掘现场,曾给了我们多少对那个远逝王朝的无尽遐想;忘不了龙岗后面茂密的原始森林的探秘和山岗之颠元代敖包的踏查,水鸟云集的小扎格斯台湖畔的畅饮,让我和同事们忘记了全身的疲惫并领略了真正的牧场风光;忘不了骄阳似火的普查途中,牧民家里端上的甘甜的奶食和清香的奶茶;忘不了秋雨连绵的蒙古包里,当夜晚的寒意袭来时品尝的手把肉和蘑菇汤;忘不了冰封雪盖的元上都明德门旁,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十冬腊月还在为规划奔忙。
        我深深地怀念16年来为我排忧解难、与我同甘共苦的那些领导、同事和朋友们,由于他们始终如一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我初步完成这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并交上一份可能还很难令人满意的答卷。曾记得项目启动之初,为了在元上都建立野外工作站,苏俊处长和甘珠尔副书记四处奔走,苦心谋划,终于使我们在四分厂低矮的民房苦熬三年后有了一处明亮的栖身之所,从而奠定了元上都考古工作的基础;曾记得在调查、测绘和抢救性清理的考古资料积累过程中,我的同事李兴盛、陈永志、曹建恩、王晓琨、王新宇、罗金明、张运平、胡延春和内蒙古测绘局的张秉刚工程师等,头顶烈日,忍着蚊虫叮咬,先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曾记得正蓝旗文体局满达、哈丰嘎、孟克巴特尔、乌云达来、刘学民和文物所哈达、特木尔、珊丹、董丽萍等,在元上都工作期间始终给予我们的无私关照与配合;曾记得多伦县文体局吴克林、谷建华、徐文芝、韩淑清、张少英等,为了砧子山墓地的清理发掘和元上都相关遗址的清理保护,在和我们共同辛劳之余,给予我们太多的关怀和体贴;曾记得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文体局季华、齐白乙拉、金鸷、吉雅和文物站斯钦巴图、德力格尔、赛佳、刘洪元等,为了元上都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调查和保护工作排忧解难,尽心尽力;曾记得我带领的技工杨春文、王庆华、王登亮、陈爱旺、张清秀、徐小凤、邢建钧、徐刚等人,特别是驾驶员那义忠、那玮父子,十几年与我朝夕相处,苦乐相随,元上都考古使我们情深义重,每一份成就的取得,都有着他们不可磨灭的功绩。
        难忘记学界前辈宿白、徐苹芳、张忠培、林沄先生亲访元上都,从城市布局到遗址保护的谆谆教诲,使我在感到肩上的担子沉重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完成这项工作的信心;难忘记国家文物局张文彬局长、杨志军司长以及郭旃、杨林、王军诸师友带领的国家文物局考察团对元上都考古和遗址保护工作的肯定和支持;难忘记阿宝钢、韩志刚、斯钦毕力格、李少锋、张武、查干莲花、那顺孟克、包志群、哈斯海日汗等正蓝旗几届领导强有力的支持和不懈的努力,金莲川草原多少次的迎送,蒙古包里多少次的举杯畅饮,那醉人的蒙古长调和悠扬的马头琴声时时回荡在耳边。
        元上都考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进展,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盛华仁一行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一行都曾考察元上都,给与我们极大的鼓舞和关怀;内蒙古自治区领导储波、杨利民、陈朋山、任亚平和锡林郭勒盟领导刘卓志、荣天厚、邓月楼等都是几次考察元上都,并在现场办公,实地解决搬迁和保护经费等具体问题,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扫清障碍;自治区文化厅焦雪岱、高延青、赵芳志、刘兆和等领导除实地考察元上都外,还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元上都的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在此,让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元上都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及对周边地区墓葬人骨、金属器的分析鉴定,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背景考察,以及绘图、照相等资料整理方面的工作,得到了众多师友的的鼎力相助。其中,《元上都》上编中的《元上都的考古学研究》一文,是我在林沄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多次得到徐苹芳先生的悉心指导,在此,对两位先生的提携和厚爱表示深深地谢意!上编的其余3篇则主要是由专门的研究者完成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泓教授几次到元上都工作现场和庙子沟工作站采集人骨标本,并指导方启和魏东等完成了人骨研究报告;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李秀辉教授完成了金属器物的分析鉴定报告;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汤卓炜教授完成了元上都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背景研究报告。对他们卓有成效的研究一并表示感谢!下编13篇报告中的《正蓝旗羊群庙元代祭祀遗址及墓葬》一文曾经发表过,为保证元上都相关材料的完整性,这次在作个别订正后编入本书。其余12篇发掘报告是在庙子沟工作站两年多的整理工作中,由杨春文、陈爱旺、王登亮作了大量整理核对、拣选统计等准备工作,再由李兴盛据发掘记录写出初稿,郑燕负责录入,郝晓菲绘制了器物图和全部墨线图,最后由我审核定稿。这其中,李兴盛和郝晓菲为初稿的完成,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为此,让我对他们付出的辛劳和友情,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于2004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工作的变动给尚未完成的报告编写带来了诸多的困难。感谢三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和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必要的整理条件和经费支持;感谢王晓琨、魏婧、何京、刘珊、丁利娜、卢祥亮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报告的后期整理阶段废寝忘食地努力工作;感谢杨新改、刘卓澄两位编辑一丝不苟、辛勤忘我地友情付出。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计红女士,我20多年的考古生涯,始终有她给予的关爱和理解。在我常年在外的日子里,她孝敬长辈,和睦弟妹,课教幼子,独立承担了几乎全部家务而从无怨言,而且还经常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我获益良多。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饱含着她默默的支持。
        著名书画家、内蒙古文化厅厅长高延青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恩师林沄先生百忙中拨冗欣然为本书作序。
        英文提要和目录由何京翻译。
        华翰轩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出版提供经费赞助!
        本书还存在诸多遗憾和不足,如对一些资料的研究不够深入,考证还显粗浅,特别是关于元代城市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以及与蒙元时期其他都城布局的对比研究仍付阙如,只能留待以后与众位方家共同探讨了。
 

 
                                                 魏坚
                                                 2008年2月6日除夕夜
                                                 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