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最新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考古发掘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2021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古北口五里坨段长城遗...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 |
2020年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 | |
2020年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 |
羌笛悠悠,诉不尽丝路之上的千年风霜,黄沙漫漫,掩不住青史之下的燃情岁月。寒来暑往,转眼在新疆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实习已历五月有余,我们脚踩在祖国边疆无垠的大地上,穿过时间的缝隙,拨开层层的尘土,还原历史的样貌,触摸青春的纹理,既发掘出丝路重镇的昔日辉煌,也发掘出了别样的自己。
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他们是脚踏实地的追梦人,褪去浮华,走向边疆,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的高山低谷,他们与农民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他们用小小的手铲挥毫泼墨,谱写出激昂的乐章。他们就是肩负历史责任,捍卫文化传承的考古人,三生有幸,我们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而唐朝墩古城遗址,就是我们初次登场的舞台。
[鲜红的旗帜在唐朝墩飘扬]
一、我们在边疆
唐朝墩是一座屹立千年的古城,它位于久负盛名的“旱码头”——奇台县,这里是丝路北道的重要枢纽,也是文化交融的前线阵地。饱经战乱风霜的唐朝墩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神采,裸露着夯层的断壁残垣如今已被破败待迁的民居环抱,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唐朝墩的发掘和研究显得刻不容缓。
[唐朝墩古城的城垣]
一个民族,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历史,就无法把握当下,更无法创造未来。6月23日,怀揣着对遥远异乡的期待,我们踏上了进疆的旅程。
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民拥有勤劳的双手,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他们种植香甜的瓜果,畜养肥美的牛羊,织造华丽的挂毯,这双手,还能制作出让人难以忘怀的新疆抓饭和拉条子。对客,新疆人民待人热情洋溢,毫不保留;对内,他们亲如兄弟,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像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民族团结。考古实习期间,在奇台县政府和当地民众的热情邀请下,我们得以有机会在塔塔尔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老乡家里,分别度过了三次盛大的古尔邦节。奇台县拥有全国唯一的塔塔尔族乡,这里曾经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芜的南缘,风沙和干燥终日摧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而如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梭梭和红柳阻挡住了流动的沙丘,人工防风固沙林带牢牢锁住了沙漠,这是奇台县人民二十余年与恶劣环境奋战的结果,他们用绿色的屏障保卫住了幸福的生活。如今,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已在这里贯通,沙漠绿洲中种植的林果与新鲜的牧产得以走出一隅,塔塔尔族乡的热情也得以走向四方。走出防沙治沙护林站,夕阳的余晖照耀着远处的驼群的,我的心中不由得为自强不息的奇台人民赞叹,他们真正做到了“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在维族师傅阿迪力家欢度古尔邦节]
[在塔塔尔老乡家欢聚]
[路遇小帅哥]
蜿蜒的丝路之上诸城林立连点成线,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疆的文化面貌,在唐朝墩进行发掘的同时,我们向西挺进来到北庭,向南翻越天山走进吐鲁番。西大寺和千佛洞昔日的辉煌让我们看到佛教在新疆深厚的底蕴,北庭都护府屹立的建筑和阿斯塔纳地下埋藏的汉文文书,更是为我们复原了那个开放包容、文化融合的盛世。文物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在新疆博物馆里,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文化因素碰撞交织,让新疆这一联通文明的大动脉蓬勃跳动着,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也预示着这个时代的灿烂。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观奇台护林站的“绿色屏障”]
二、我们在田野
考古是与土地打交道的工作,每一粒砂的粗细,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意义。历史学家笔下的旧时王谢堂前燕,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终于有了机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个小小的窖穴里可能埋藏着一户普通家人赖以为生的财富,一口小小的水井或许是哺育几代人的源泉。伟大出自平凡,破碎的陶片在考古人的手里分期排队,逐渐建立起北疆的陶器序列,异域风格的浴场在考古人的探索下,逐渐揭开一个时代文化交融的暗流汹涌。
久居都市的我们走向乡间,五个多月的实习生活让我们在历练中成长。唐朝墩距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远,偶尔沙暴来袭,风沙把人吹得寸步难行。边疆的骄阳炙烤着我们,干燥的气候已数月未迎来雨滴,每早醒来都会有同学流鼻血。终日弯腰蹲在探方里,不少人都感到膝盖不适,但是比起身体上的小病痛,眼前的遗迹现象却更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考古人就像是读心神探,他们不仅要还原事物的本真,还要格物致知,透物见人,这就是田野发掘的魅力。所以说,田野里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让他人伸出大拇指,对我们刮目相看。
[工作中]
野外发掘结束后,实习就进入了室内整理阶段,虽然不必再受风吹日晒,但整理着实是另一个战场。如何用让发掘所获的材料能够发挥其最大效用,如何利用它们说明历史问题,又如何让其成为宝贵的财富造福其他研究者,这是室内整理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从洗陶片、挑标本开始,我们拂去残片上的尘土,再细心地将它们粘粘修补,还原其本真的面貌。我们认真辨认每一块骨骼,像是再次凝视每一段生命,聆听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诉说着的故事。每一次精准无误的测量,每一张细致描绘的线图,都是我们在无数次失败碰壁后才得以完成的作品。从发掘到整理,唐朝墩的实习是完整的,对我们的训练是科学的,我们得到的收获亦是永生难忘的。
三、我们正青春
考古是一项集体的工作,一个人难以组成一支队伍,在田野里,没有合作便寸步难行。在唐朝墩五个多月的实习期里,我们衣食同行,不仅是同门,更是手足。或许你 “刮面”、“找边”要多仰仗他的慧眼,或许他画图测量还得靠你来拉线、找水平。下工时大家相互帮扶,提着一袋袋陶片满载而归,休息时总有同学拿来冰镇的矿泉水,帮你缓解酷暑。魏老师总说:“人大考古要像一家人一样!”出门在外,我们才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里蕴藏的满满情谊。五个多月的相处有笑声也有泪水,都化作一声“干杯”,融入酒中变成难以割舍的友情。都说随着学历的上升,同学之间的感情就会愈疏远,交流就会愈淡漠,然而在考古工地,尤其是人大的考古工地,我们相亲相爱,携手前行。
[为思佳同学庆生]
[工地吃瓜~]
考古是一项接地气的工作,在田野里,青春的不只是我们,还有一群最可爱的人。他们勤劳质朴、善良热情,待我们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就是民工叔叔、阿姨。出土、运土、筛土是叔叔阿姨们的主要工作,和土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们是我们的老师。在我们面对遗迹现象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总能用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我们打通思路,例如房子怎么修,水井怎么打,墓圹怎么挖。他们总是第一个冲到前面,帮我们揽下重活累活。他们有着天然的幽默感,经常会冒出一些“名言警句”,例如有位刘阿姨说得好:“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考古就是人生的坟墓呀”,把正在满头冒汗的大家逗得开怀大笑。民工叔叔、阿姨是田野里最可爱的人,他们是崇高的劳动者,他们永远青春着、快乐着。
2019年的6月至11月,我们用脚步丈量无垠的边疆,用手铲探索厚重的历史,用真诚收获珍贵的友谊,我们是平凡的青年学子,我们在历史中创造中国的未来,在实践中书写文化自信。我们在边疆,我们在考古,我们正青春!
文/图:刘凡毓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