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才培养 > 田野实习 >

新疆吉仁台沟口高台遗址发掘纪实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9-09-03 08:09:40 阅读量:
 
  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科蒙乡恰勒格尔村,坐落于伊犁河支流喀什河畔,由居址区和高台遗存两部分组成。居住区经过2015、2016、2018三年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证明该遗址经历了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数项重要成果的发现使吉仁台沟口遗址荣获“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高台遗存规模极大,为确定遗存性质、功能等问题,201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对高台遗存进行联合发掘。
 
🔺 遗址周围环境
 
🔺2019年发掘高台遗存
 
  2019年6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带队,博士研究生袁晓,硕士研究生陈敏、张小宁、邢丽维、姬鹏雅、桑仁青格里、胡永强,以及北京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邱四平先后参加了发掘实习。
 
 
🔺6月20日整装待发
 
 
与领队阮秋荣老师合影


 
一、忙碌的“初见”

  6月20日从北京踏上火车一路向西,在领略了平原、高原、戈壁、雪山的不同景观之后,22日一早我们到达了考古队的驻地——尼勒克县。
  第一次来到新疆伊犁,喀什河水流清澈,路旁杨树茂盛,花草艳丽,草原广阔,牛羊遍地,小城宁静整洁,民风淳朴。这个素有“塞外江南”之称的地方大大惊艳了我们,新奇而又亲切。
  到达驻地时刚好赶上上工的时间,随先行到达的新疆所王永强老师、罗佳明师兄和县文物局关巴局长一起去工地开始我们的第一天工作。王老师先带领我们参观了沟内的居址区和沟口今年将要发掘的高台遗存,通过王老师详细认真的讲解,我们对整个遗址有了初步了解。完成高台遗存的布方工作之后,王老师体谅我们两天长途火车的辛苦,让我们先回驻地。
 
护校旗进入工地
 
 
🔺遗址旁的工作站

🔺王永强老师为我们介绍吉仁台沟口遗址
 
  下午在短暂休息之后,袁晓师姐以报告的形式将遗址近几年的发掘收获做了详细介绍。我们围绕着遗址的年代、分期、性质、聚落布局与功能分区、煤炭资源的获取与利用、青铜冶炼、农作物传播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生仇梦晗同学也在前一天到达工地,与我们一起工作,我们与他就遗址的环境考古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亲身体会到多学科交流与碰撞的重要性。
  晚上陕西十月公司技术员符伟轩对我们进行考古发掘信息系统的培训,以数字化的形式将遗址发掘的所有信息及时系统地记录在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现代技术对考古的帮助。


 
二、发掘与收获
 
  第二天开始正式发掘,选择保存较好的高台东北角为发掘区。遗址揭去表层草皮就有大量石头显露。为了清楚迹象,我们要用手铲将石头一点点的清理出来,大石头还好,密集的小石头才使我们崩溃:既不能动作太大让它移位,又要让它们一个个的都清楚显露。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都在日复一日清石头的工作中度过,数不尽的石头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新疆考古遗迹的特点!
 
🔺发掘区
 
  虽然成果不多、天气炎热,但是我们依然认真仔细的清理每一处迹象,真正使我们迷茫的是下一步的发掘计划。清理出的石头显露出石条带的形状,不清楚到底是何性质,又不敢贸然移除石条带向下发掘,想要将高台表层迹象全部揭露,又受发掘面积限制。最终,研究了附近同时期的墓地和遗址之后我们发现当时人有“中心”的意识,我们决定以遗址的中心位置为突破口,打破僵局。
  中心区的发掘也不顺利,之前的发掘给了我们“石头即遗迹”的认识,所有的石头我们都认真清理。几乎每一层都有大量的石头,工作量巨大,进展缓慢。而且整个高台是人工堆土形成,全是熟土,为我们认土带来了困难。清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心区域破坏严重,向下发掘近一米还有现代垃圾出土。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刮面(期待)——发现石头,有迹象(激动)——开始清理,发现现代垃圾(失望)——航拍记录,继续向下(重燃期待)”感情循环之后,我们终于有了石头以外的新发现——盗坑!
  在清理盗坑的过程中,陶片、骨头、木头的零星出土逐渐拨开了遗存性质的迷雾,但是没有实质证据还不敢确定我们到底挖的是个啥!直到在清理了第N个盗坑,向下发掘了4米之后,高台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一座规格很高的墓葬,在欧亚草原实属罕见。
 
🔺考古队员们在清理石头
 
 
🔺刮面
 
  虽然盗墓贼除了残破的墓室也没给我们剩下什么,但是整个高台规模宏大,规划严谨,用材讲究,对我们认识高台的性质和地位已有很大的帮助。高台遗存是一超大型方形墓葬,主要由地上高台坟冢和半地下墓室两部分构成。地上高台坟冢底边为正方形,边长120米,中心距地表高约4.5米。周边以打琢平整的石板砌筑围护,有的石板上还雕凿出图案,高台本身以土石铺筑,而且从下到上都排列着多层多条石条带,所有石条带都汇聚到中心墓室。在东偏北30°位置还有一大道通向中心墓室,大道以居住址运来的红烧土层层铺垫填埋。以打琢平整的石板砌筑墓室和墓道,墓室外有红土垫筑的大约呈圆形的红胶泥墙,再外面是圆角方形的石围墙。另外,在高台周边还用红土进行铺垫。
 
🔺清理墓室外围盗坑

 
三、参观交流
 
  由于遗址本身的重要性,引来了无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遗址邻近通往唐布拉草原的公路,每天都有游客停车围观我们工作。
  最令我们难忘的是“家里来人了”!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整理资料的同班同学郝蕊玉和吴怡璇在其导师陈晓露老师的带领下来我们工地参观交流,阔别数日,异地重逢,有说不完的话,当然我们也要“炫耀”一下“高大上”的发掘收获!
 
🔺7月29日陈晓露老师带队来交流学习
 
  8月11日,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文瑛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笑冰研究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占奎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李梅田老师等组成的检查组来工地检查,听取我们的汇报。他们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发掘工作,为进一步工作提出建议,并讨论了后期保护等相关事宜。
 
 
🔺8月11日李文瑛副所长率检查组对工地进行期中检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原常委、纪委书记符强等领导同志,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常务副州长、尼勒克县县委书记、政协主席及科克浩特浩尔蒙古乡党委书记等地方领导莅临参观、调研考古发掘现场,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为我们遗址后期的保护出谋划策。
  为了对西天山地区考古遗存有更好的了解,我们也进行了调查和参观。7月16日,前往唐布拉草原上寻找仙女湖为后期古环境研究采集样品做准备。一路上森林、草原、雪山、牛羊、湖泊融于一体,无一不令人心旷神怡,吸引我们驻足停留。
 
🔺在遗址附近的山上调查
 
 
🔺7月16日环境考察
 
  此外,我们还前往博尔塔拉自治州的达勒特古城、呼斯塔遗址进行考察和学习交流。呼斯塔遗址与吉仁台高台遗存大致同时,领队贾笑冰老师为我们介绍了遗址四年来的发掘工作。蒙元时期的达勒特古城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候知军老师作为领队,为我们详细介绍城址的基本形制和发掘、保存情况,并向我们展示了今年出土的珍贵文物,着实令人震撼。
  呼斯塔遗址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处的高山草原上,人烟稀少,物资缺乏,昼夜温差大,考古队员住在活动板房中,工作条件比较艰苦。达勒特古城海拔仅三百多米,夏季高温,几乎一丝风也没有,为了避开最高温和强烈的紫外线,队员们早上天一亮就开工,十一点休息,下午七点又开工,十点才休息。艰苦的环境,几乎昼夜颠倒的作息丝毫没有影响到考古队员们的积极性,一项又一项的重大发现不断点亮西天山的文明之光。
 
🔺温泉县呼斯塔遗址考察
 
 
四、实习感悟 

  在发掘过程中,我们不仅提高了田野考古发掘技术,还学习到了航拍、电脑绘图、摄影等技术。雨休时,导师韩建业教授为我们系统讲授新疆地区史前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及分区,让我们对新疆北部地区乃至欧亚草原的文化面貌及其发展情况有了初步了解,这对我们在欧亚草原考古背景下理解我们发掘的遗存是极其重要的。发掘和参观的过程使我们认识到了新疆考古的特点,增进了我们对西天山考古研究的认识,极大扩展了研究视野。
  发掘过程中,我们也十分重视多学科方法的运用。感谢来自吉林大学王立新老师、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老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唐自华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钟华老师、中山大学余翀老师等先后来到考察、采样,在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冶金考古以及同位素考古等方向对我们的发掘工作进行了补充,使我们对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转眼已经实习了两月有余,白天工地与探方为伴,晚上坐在窗前读书写作,充实而又幸福。一把手铲,一个探方,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和对问题的思考判断能力。我们新疆考古的脚步不会在此停止。梦始于斯,初心不移。
 
 

撰稿:张小宁、袁晓
摄影:仇梦晗、罗佳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