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才培养 > 田野实习 >

田野青春 · 新疆篇(一) | 天山共饮今朝醉,考古情系唐朝墩

发布者:郑玉、孙梦蝶、赵一鸣、王素琦、宋卓远 发布时间:2019-12-23 08:55:00 阅读量:
 

bd3ffe8803824a968a05266c0b0e62c6.jpg

他们要出发啦~

从左至右依次为于柏川师兄、宋卓远、刘凡毓、赵一鸣、魏坚老师、郑玉、李思佳、孙梦蝶、王素琦


abf0989fbc2b43f2afae84ec885a280c.jpg


e0de720c1bec4bd5b5320025803f8c98.jpg

他们到工地啦~


郑玉

天山东段博格达山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有着一条绿色廊道,沿着这条东西交通要道,分布着许多城址,北庭都护府、汉代疏勒城,唐朝墩古城。2019年6月23日,带着激动的心情奔赴新疆,开始了在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实习。炎热干燥的唐朝墩古城考古现场,几乎没有下过雨,天气预报的报道常常是最让我们激动,也是最让我们失望的,地表上厚厚的一层干土,稍有扰动便是一路烟尘,时常天空飞沙漫天,此时想点播一首沙漠骆驼送给自己。


52d95af61e814201aa3a2cdb72e4e56c.jpg


七八月份的“新疆热”加上松软干燥的土质,往往刚刮开的平面,转眼间已被晒的难以辨识,多个遗迹间复杂的叠压打破关系屡见不鲜,复杂的遗迹现象让我想刷"我太难了"的表情包。虽然过程十分艰辛,但田野考古技能在发掘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理清遗迹关系后得到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也与之倍增,当然李晨版的“心形石头”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疆哈密瓜的味道。


ca31c2bcf0dc418e8f7971e9344904ef.jpg

[画地层线]


老师们的关心呵护,师兄们的悉心指导,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都交融在一声壮志豪情的"干杯"中,这是考古特色也是考古情义。虽说实习过程中有问题,有疑惑,有焦虑,但这都促使我们思考与探寻,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步揭露了唐朝墩古城的神秘面纱,以为是窥一斑能见全豹,其实只不过是弱水三千取了一瓢,生命和生活的内涵和外延还需要我们一起不懈探索!


adff272ca9bd49deb4fa4162de37e343.jpg

[魏坚老师工地指导]


孙梦蝶

实习的体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月25日~7月15日。这一阶段处于开始阶段,到工地的第一天陌生又熟悉。还是去年待过的老地方,所以感到熟悉。时隔一年,驻地上发生了很多新变化,又有点陌生,驻地条件越来越好,发掘条件还是很艰苦。这一阶段是很难熬的阶段,刚开始的适应阶段每天都在盼着日子能再多过一天,这一就可以早点回去。不知不觉,收集遗物的收集袋上写着日期就从6月25日变为7月15日。这一阶段的收获也是最多的,自己的探方多亏师兄们的帮助与指导,第一次清理墓葬时从害怕,紧张到淡定。从上一年害怕画图到今年的享受画图。这些心态上的转变可能就是一种成长吧。


991b19d8c879402ab9eb180aeb40fd6e.jpg


第二阶段是7月15~8月25日。这段时间已经习惯了每天都发掘工作,这段时间也是新疆最热的时候,每天走在被太阳炙烤的沙路上都烫脚,走过的路上灰尘能扬起一米多高,在这种条件下,发掘工作靠的是大家的坚持。19级师弟师妹们的到来使我们的工地多了许多热闹和色彩。与民工师傅们的和谐相处让人体会到新疆人的热情和纯朴,灼热的天气中,师傅们的一个西红柿,一根黄瓜为我们带来凉爽。这个过程虽然炎热,但是能感受到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915806d8bf59443ab74bc46096fc9415.jpg

[在当地维族人家过古尔邦节]


第三阶段从8月25日~9月26日。这一阶段发掘工作基本上接近尾声,部分已经转到室内整理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已经开始变为享受阶段。洗陶片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本次发掘的成果,也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纹饰和器形。整理动物骨骼的时候最有趣,可以分清楚几种动物的一些骨骼部位,极其好玩,可以和一起整理的伙伴们相互提问,相互学习。距离结束的日期也越来越近,这时候特别想珍惜剩余的每一天,因为我知道结束之后一定会怀念这里的点点滴滴。


02c709622c5e4576b6c6fc7ffa97f9cc.jpg

[汤卓炜老师指导孢粉采样]


9月27日,正式结束这里的一切工作,为期97天的田野实习画上句号。97天内发生的一切都令人难忘,饭间聊天时的开怀大笑,饭后玩游戏的酣畅淋漓,一起祈祷雨休的真诚,等等。好像在工地上大家的幸福来得很简单,会因为发掘到可以作为小件的遗物特别激动,会因为收到一个快递特别幸福,会因为有好吃的饭菜特别开心。感恩老师和师兄们的指导,感恩小伙伴们带来的陪伴与欢乐,特别珍惜这份美好的实习生活。


3fae7c2d06ba494b80077dfbbc78e905.jpg

[葡萄架下]


2928e9486db94526a365e79e40fd9ffb.jpg

[交河故城]


赵一鸣

6fa9a796c1bb46b8a5d45222f021006e.jpg


回首这段并不漫长的岁月,我们会发现田野可真是一个锻炼人的好地方。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和课堂上得来的知识总是不那么真切,到田野去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消化吸收这些内容。通过在工地的实践与思考,还可以让我们得到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提升。除此以外,实习让我们的同学情谊得到质的飞跃。很多朋友和我讲过说在研究生期间,同学之间的感情都比较淡漠,每天说不上几句话,甚至同班同学之间都认不清楚。然而我们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在于有田野实习,工地对同学之间的感情培养着实强效。在祖国边疆的田野,我们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大家每天说说笑笑,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也变有趣,所以实习也就嗖的一声过去啦。


e8546b295fb641f083545bc676aee708.jpg

[工作中]


b498f3b0eb0c44ea8484a10b6f869904.jpg

[外出参观组] 


33e2bcbbcf8d4411bc291a104d77084a.jpg

[驻地美食组]


最后要感谢实习期间所有人的真心付出与同甘共苦,这里发自肺腑的呼喊一声:我们真的超棒的!这段经历值得珍藏~

 

王素琦

2019年6月23日上午火车出发,然后汽车,我于6月24日下午到达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从此揭开我的首次考古工地发掘序幕,于9月27日结束发掘,29日达到河南老家。下面我将我的感想叙述如下:


a49376bf88cb42e59d20d09cb8d26ffa.jpg

[绘图中]


首先,考古发掘一定是一项团队合作完成的事宜,作为初次实习的我,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服从组织安排,坚决不能因为工作分配等问题给团队添加麻烦,工作和生活中尽量帮助他人,不能斤斤计较,比较衡量,因为凡事情况皆不同,没有可比性,人与人之间也同样没有可比性,坚决不能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其次,考古发掘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经验积累显得十分重要的工作,工作中除了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外,还需要多向前辈求教,切不可一意孤行,不听劝谏。对文物保持一个敬畏之心,胆大心细,开展自己的发掘工作。

最后,考古发掘是一个体力活,虽然工作不是很累,但是比较磨人,很多时候都是在工地上耗着,因而就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除了吃好喝好外,发掘之余一定要锻炼身体,活动筋骨,保证身体健康。


8abfc3bc2d2544abaa07c7a3df1a6711.jpg


宋卓远

对于新疆这片土地,在读研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可能多年内不会有机会亲眼见证她的美丽。然而就在2019年,硕士一年级的暑假,我在这个离北京两千多公里的祖国边陲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实习,现在回到学校已经快两个月了,关于新疆奇台唐朝墩发掘的一切却从未变得模糊,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见过的人、经历的事在回忆中愈发清晰。


3b3be11b19dc4441bef4456edaf02680.jpg

[参观江布拉克合影]


发掘工作是辛苦的,每天上下工都顶着新疆炙热的太阳,和在学校不同,工地有着固定的起床、吃饭时间,因为发掘经验较少,在开始的发掘工作中也经常会手忙脚乱,往往下工时已经疲惫不堪,曾经和一位同去发掘的同学打趣说,每天完成发掘工作走在回驻地小路上的时候感觉是最幸福的。但正是这忙碌的三个月,成为了我学习考古文博专业以来成长最快的三个月,也是记忆最深刻的三个月。

因为与外界接触较少,反而可以更专心于发掘工作,因为远离家乡学校,反而可以领略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在唐朝墩发掘的日子里,绝大部分的时间是驻地与工地的两点一线,生活安静、纯粹,以至于我刚到北京看到街道上的行人汽车还稍有不适应,也正是在奇台这样日复一日地刮面、判断遗迹现象、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的发掘水平都经过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除了发掘,忙里偷闲的旅行和聚餐也是令人难以忘记,“夺命大乌苏”、伊犁小老窖、工地芳姐腌制的泡菜,每天上下工都会对着每一个同学微笑的维族师傅阿迪力,每当打开新疆发掘回忆的闸门,太多的人和事都好像潮水一般涌来,让我怀念。


4989b29d41b54cfe87463b64ddd670a9.jpg

[工地]


驻地寝室旁有一个天台,偶尔我会到上面仰望新疆的夜空。驻地是不能随便出去的,但我的视野却可以看到遥远的银河。新疆的夜空很美,是我在家乡河南和北京都未曾见到过的美。那里的星星铺满了整个夜空,抢掉了月亮的风头,这个时候我经常想,正是因为走进了考古专业,才让我有机会见到如此美丽的夜空,而那些我们未曾发现的遗迹,也正如那些在家乡被遮住的繁星一样,还悄悄躲藏在地下,等着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去探寻。


cd375a9311fa47ff88adf8a4b1779504.jpg

[外出聚餐]



文/图:郑玉、孙梦蝶、赵一鸣、王素琦、宋卓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