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才培养 > 田野实习 >

成长的青春,收获的青春——04级本科考古实习纪实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7-10-31 01:47:00 阅读量:
 
2007年9月3日,初秋的晨光刚刚洒进人民大学的校园,同学们早早就到了集合的地点,彼此谈论着对此行的期望和猜想。今天是历史系04级考古实习出发的日子。同学们从北京西站踏上南行的火车离开校园,开始前往邯郸的旅程。 
 
出了河北邯郸市火车站,大家一下便看到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驰马奔腾的雕像。当同学们还在感叹燕赵之地的灵气之时,我们已经达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磁县讲武城镇双庙村。这是一个位于河北平原上的宁静的村庄,但时间的长河赋予其不凡的历史意义。这里平原开阔,田野肥沃。在那田野中,黑色的沃土下埋藏了许多历史的故事。而这次考古实习,仿佛是时空的错位,通过实地发掘将我们与历史的真相拉近。
 
  第一天的工作是布方。刚刚来到工地上的同学们,着实兴奋了一把。无论是拉皮尺还是用罗盘,每个人都跃跃欲试。田野里,还稀稀拉拉地留着玉米的根须。谁也没有想到脚下的土地在未来十几天的日子里发生巨大的变化。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同学们拿着刚刚发到手的探访日志手册开始了一天的记录。虽然当天的工作不多,但是同学们还是很认真地记下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因为大家明白,田野工作的发掘和记录要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容不得丝毫的怠慢和松懈。肩上的责任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在向下发掘的头几天里,同学们为自己探方内的发现异常欣喜。无论是陶片还是瓷片,同学们都会跑去请教老师们,还用小件纸认真记录和保存。随着探方深度的加深,大家逐渐认识不能只顾探方内的出土遗物,还要考虑到划分地层关系和判断遗迹遗址的重要性。在课堂上,魏坚老师常说一句话,田野考古工作的好坏不是以发掘数量来衡量,而是以发掘过程中的科学性来评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灰坑、灶面、房屋、水沟等遗址的陆陆续续出现,不仅丰富了田野发掘的内容,而且也让同学们在实战中领悟到考古工作所必需的科学性,也积累了田野考古发掘的经验。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利用手铲刮面,并将平、剖面结合判定遗迹的范围;我们了解到地层的划分的确定对于遗迹的重要意义;我们学会了做遗迹的平剖面图…… 我们在这里认识到,许多超越书本的经验和知识,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掌握。 
 
  提着马扎,背着工具包、拿着铁锹,这是上工时同学们最常见的装扮。爱美的女孩子们还多备了一块毛巾,被老师们戏称为“养蜂人”。在晨曦中,三三俩俩上工。夕阳下,三五成群下工。这里的日子过得不紧不慢,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儿。
 
实践,让我们获得知识,也让我们在集体生活中收获了沉甸甸的感情。平日里,探方内的两个同学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发掘工作。回到住地,大家彼此照顾。同窗三年的友谊之花,在此时盛开满树。
 
2007年9月10日,不仅是教师节也是韩飞帆和孟庆辉两位同学的生日。这一天,餐桌上生日蛋糕衬托了节日的气氛。关上灯,摇曳的烛火映衬着年轻的脸庞。当生日歌声响起,烛火被吹灭,师生们的心里洋溢着满满的温暖,在每个人的心里缓缓散开。就像歌声中所唱到的“有今生,今生作兄弟;没来世,来世再想你”,我们之间的手足之情如兄弟姐妹般深厚。 
 
乡间的小路洒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也留下了我们的记忆。午后的阳光普照大地,风吹过自行车,两旁的玉米地安静无语。这个像极了电影才会出现的镜头,却是我们归来时常出现的场景。为了照顾女生们,男生常常得载着不会骑自行车的女生去镇上澡堂洗澡,虽然每次骑回来的时候男生们又是一身热汗,但是男生们却丝毫没有抱怨。男女生之间的隔膜开始在吱吱嘎嘎的自行车声中溶解,同窗之间的友谊点点滴滴地累积。
 
在这次实习中,无论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我们都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交流,加深了感情。在工地上的日子里,魏坚老师、张明东老师和班主任马利清老师、王晓坤老师亦师亦友,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了考古实习的日子。在田野中,他们是老师和长者,带领和指导着同学们工作。每当我们遇到难以判断的遗迹向老师们请教时,他们常常身体力行和同学们一起刮面、铲土,完成发掘工作。在平日里,他们又如朋友。兴起时也和大家一起玩乐,纵情高歌。负责后勤的杨老师默默地支撑着考古的后勤工作,体贴地为同学们准备所需的一切。在实习期间,校教务处和学院领导也多次来工地看望。河北文物局、河北文物研究所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给予了很多帮助。 
 
秋季,收获和成熟的季节。我们在双庙村同样也收获着青春的成熟,感受着青春的成长。年轻的脸庞开始在历练中磨练出成熟的棱角,青春的岁月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04本 杨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