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才培养 > 田野实习 >

穿越梦想的真实——历史学院首次田野考古实习纪实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6-11-18 01:36:00 阅读量:
 

2006年10月14日上午8时许,带着院系领导和老师们的殷切期望和美好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03级本科的34名同学,正式踏上了为期19天的社会实践之旅。这是我校历史学院首次举办以田野考古为主要内容的实习活动,也是我院与河北省文物局和文物研究所进行长期合作的一次尝试。指导此次实践活动的老师有我院从事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教学的魏坚教授、马利清副教授、张明东老师和外聘的具有丰富田野考古工作经验的杨春文老师,以及魏教授的两名博士生王晓琨和魏靖。
 
开拔当天,阳光灿烂。我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李小树教授、历史系办公室主任吴冰老师等亲自为老师和同学们送行。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比阳光还灿烂的微笑。这也许是一次精神的历险,代表着一种概念上的希望和等待,但这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实际行动。自建班以来,我们还没有组织过类似的活动,因而同学们对于即将到来的考古实习充满着好奇与期待。
 
考古,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项既熟悉又陌生的工作。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我们的历史学教育往往囿于书面的文字和图片。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早就提出了“二重证据法”,意在提醒历史研究者应该重视考古学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使出土的文物资料与现有的文献资料相互参证。近年来,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崭新的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大学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开设“田野考古与历史研究”课程,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田野考古训练,目的即在于使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从故纸堆中抬起头来,从窄小的书房中走出来,真正深入到考古工作的第一线,使学生在重视考古学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亲身实践,学会使用考古学资料。这项带有创造性的举措,在全国高校历史院系中也是罕见的,对于探索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本次田野考古实习的落脚点,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大王店镇的东黑山村,距北京仅两个多小时的路程。该村地处徐水县西北20余公里处,全村2300多人。在历史上,此地位于战国燕赵两国和中山国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正是因为不断地往来征战,使这里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的一方舞台。
 
我们实习发掘的遗址,位于东黑山村西南约200米处,遗址北面是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小型古城遗址,遗址的年代应当属于汉代。遗址地表平坦,东西两侧为高约2米的冲沟断崖,中间宽约60余米。从大的范围上说,遗址周围是一处广阔的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南倚斑鸡山,西南凭象山,西依凤凰山,北邻釜山。在苍茫的燕赵大地之上,能够有这样一处数山夹围而又不给人以逼仄之感的地理环境实属难得。我们在这样一处文化遗存丰富的地方进行实习工作,不能不说是件幸事。
 
 当我们来到自己即将开始发掘的工地时,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略显荒凉的黄土地,上面长满了杂草和过去耕种遗留的植物根须。当时,谁都无法想象到十几天后这里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我们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0月15日开始,截止到10月31日。每天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同学们就纷纷起身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了。
 
田野考古实习从布方开始,不要小瞧了这项工作,它可是正式田野发掘的第一步,是我们的整个考古发掘的基础。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有的用罗盘测量方位,有的用皮尺丈量长度,有的固定关键点,有的绑线绳……,把发掘区划分成一个个5×5米的方格,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布方的当天上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曹凯所长特地从石家庄赶来看望大家,并举行了简朴开工仪式。他语重心长地叮嘱同学们“要做事,先做人。人格修养有时比知识更重要”。这诚挚的话语使同学十分感动并深受鼓舞。
 
按照“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传统经验,男女同学之间自由组队。由于本班女生数量少,女同学掌握了优先选择权。这样,绝大部分探方内有男女生各一名,还有工地分配给大家的男女民工各一名。各种事情准备就绪后,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发掘工作。去除表土时有些同学没有使用过铁锹,更没有推过独轮小车。这个时候闹了不少的笑话。不过,通过和探方里的民工师傅学习,大家也很快能够有模有样地铲土、推车了。去除现代耕土层之后,我们需要使用手铲刮削地层,观察土质土色,以便划分地层。老师们分别进入各探方内教会大家使用手铲,辨别土质,识认土色。有些时候因为气候干燥,我们需要往地面和四壁浇水,方便我们的刮削和辨认工作。当刮削地层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后,大家会使用铁锹下挖5至8厘米,再继续刮削地层、观察土质土色的变化……看似枯燥的工作内容,却使得大家乐趣无穷。一方面,随着发掘的深入,地层中会出土一些陶片、瓷片、“半两”圜钱、铜簪和铁带钩等等,不断地带给大家惊喜。另一方面,同学们会相互打趣“等到回去之后,千万不能看到穿黄色衣服的人,看到就想用手铲去刮”。
 
挖掘进行一段时间之后,不少“坑主”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探方内的遗迹开始出露,大量的遗物纷纷出土。这其中最有意思的当属T1419-3和T1417-1两个探方。前者在正式发掘工作的第二天就出现了遗迹现象。这立刻吸引了所有老师和同学的目光。要知道,如果情况属实,这可是咱们历史学院首次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个遗迹啊!不过,这个遗迹的“诞生”却颇有意思,从开始推测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残留,到被估计是电缆沟,后来在老乡的指点下,才知道它不过是近年来育苗的西瓜炕。这使得该探方的负责人冉茂松和梁俭同学先兴奋后沮丧,纷纷以“历史学院第一个西瓜炕发现者”自嘲,四处游走奔告,逗得大家笑声不断。
 
就在西瓜炕“横空出世”的同时,王婉莹、李亮亮同学的T1417-1中也发现了一处遗迹。这个后来被戏称作“历史学院第一坑”的家伙,在刚露面时就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通过观察土质土色,该探方出现的两处以上具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遗迹,到底是谁叠压打破谁?围绕这一问题,老师组织了现场会,把同学们聚集在一起观察、讨论、研究。这种实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往日的课堂上很难做到,但是在考古发掘工地上,大家面对遗迹各抒己见,交流想法,很快就使问题变得透彻明了了。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继续深入,我们的工作内容从布方、去除表土、划分地层到勘察遗迹、整理遗物,再到绘制探方和遗迹的平、剖面图,编写探方记录。所有的工作在老师的指导,同学们的配合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同学们的热情和积极性丝毫不减,也由于业务熟练而加快了工作的整体进度。
 
由于遗址所在地理位置的原因,东西两排探方中,西边一排探方出土的遗迹、遗物往往比东部探方来得多。不过,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大家用不同的方式来体悟着考古学的魅力:用手铲慢慢刮削地表来感悟脚下的土地包含着的丰富内容,用镐头小心翼翼地刨土以越发接近历史的真实。
 
领略考古学魅力的同时,我们也砥砺了认真、踏实的品格。考古工作的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出土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来不得半点虚假。考古工作的必备品格是耐心和执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是否会发现什么,所能做的是一点点地靠近,靠近,再靠近。有一丝的急躁就可能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探方中究竟会出现些什么,大家工作的心态都是满心鼓舞,充满期待。最后的结果并不在于出土文物的多寡,而在于整个发掘的过程的科学化。享受当下,享受这难得的交予自己内心的认真和踏实。
 
这样的感受已经贯穿于我们在东黑山村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习惯了每天披星戴月去上工,行走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看着山坡下小河沟里同样每日按时出工收工的“七鸭八鹅”,以及栓在玉米杆垛上的老绵羊……在这里,人会慢慢地把思绪沉淀下来,心变得很静,不再被往日都市的喧嚣和浮躁打扰。大家感触最深的恐怕是那满天的星斗。它们迷人璀璨的光芒会一下子投入人的心湖。这一刻,任何言语都是苍白无力的。人和星子之间的遥遥相视仿佛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我们与深蓝夜幕上熠熠生辉的星子对话,若似在同历史对话,能够使人霎时间坚定信念,汲取力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实习工作之余也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参观在西黑山村一处正在发掘的汉代砖室墓,九月九日重阳节师生共登凤凰山,还有返程途中参观著名的满城汉墓和清西陵。这些活动使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增长见闻,陶冶了情操。更有意义的是,在有了相关考古发掘的体验后,同学们的目光不再仅是停留在神秘的古墓、精美的文物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历史发展过程和文物背后的故事。
 
十几天来的朝夕相处使同学们之间有了新的认识:原以为他是个书呆子,现在才发现他懂得很多实用的知识和窍门;原以为她是个内向冷傲的人,现在才晓得原来她也是热血青年;原来认为他木讷寡言,现在才发现他会讲许多笑话;原来以为她娇气做作,现在才知道她其实温柔可爱。
 
不仅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被拉近了很多。在共同生活的时间里,老师们工作上悉心指导我们,生活中与大家同吃同住,空闲时间一起爬山、打牌、踢毽子、摘野果。这次实习使我们认识到了身边人的不同侧面,使我们不再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东黑山村的日子里,我们总是能够被当地的村民感动。他们是典型的北方农民,单纯、质朴、热情、善良。从他们的眸子里,我们能够读出了一种坚韧。他们从来不善言语,只用行动表达。看他们挥舞的铁锹,高举的镐头,看他们淌下的汗水,眯成一条线的眼睛,接过他们自家的炒花生,蒸地瓜,听着他们吹奏的唢呐笙箫震天响,随着他们热情奔放的秧歌儿不由自主地跟着扭动……东黑山村的村民们用自己最真诚的感情对待我们。而我们也更是难忘这十几天的相处。临走前,不少同学和老乡互赠礼物,依依不舍。也许我们再不会相见,就让这份最纯真诚挚的感情,在彼此心中长存吧。
 
十九天的社会实践,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它之所以能够从计划变为现实,实在是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这里有院系领导的关怀,难忘临行前李小树老师再三叮嘱我们要“毫发无损”;难忘吴冰老师自掏腰包为我们送来美味的徐水特产——驴肉火烧;难忘师兄师姐关切的眼神,温柔的鼓励。难忘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主任,河北省文物局局长,文物研究所所长,徐水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等各级领导的探视和关怀;难忘东黑山遗址考古队的悉心指导和关心,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为我们准备好生活必需品;难忘东黑山村村支书、村主任等基层干部的关心和帮助,时值研究生、公务员报名的时间,同学们到镇上去要跑很远,村主任就主动让大家免费使用自家的电脑上网报名,解了同学们的燃眉之急。这所有的人和事都使我们想到魏老师在举起酒杯时常爱讲的一句话“人生在世,当以情义为重”!
 
如果任何一段旅途,都是一条主动选择或被动带领的道路,那么它应该还承担其他寓意。比如,时间流转的路途,生命起伏的路途,穿越人间俗世的路途,亦是一条坚韧静默而隐忍的精神实践的路途。当我们再次站在回忆的边沿,怀着最质朴的感动展开回忆的羽翼时,总是感到一种莫大的冲击,这种直抵心灵最柔软处的力量使我们再也难忘那些人、那些事和那段最好的时光。(何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