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最新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考古发掘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2021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古北口五里坨段长城遗...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 |
2020年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 | |
2020年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 |
2011级本科班在锦州金宝岭西大砬子遗址合影留念。
8月31日中午,全体老师同学乘坐校车到达了西大砬子遗址所在地——辽宁省锦州市金宝岭翠岩镇前田家屯村。当天下午,魏坚老师在棚屋中为大家讲授了正式上工前最重要的一节考古课,涉及田野考古方法、土层地层判断、考古发掘日记等内容。
9月1日早晨,大家在魏坚老师的带领下穿行过两三米高的玉米地,来到了村子西边约1公里的西大砬子遗址。整个发掘区占地面积约750平米,被分为30个5m*5m的探方,其中19个探方由暑假在此实习的历史学院2013级考古学硕士班和八名台南艺术大学的台湾同学负责。历史学院2011级本科班24名同学所要负责的11个探方就是接下来一个月大家的全部任务。在自由组成10组之后,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坑友”,从那一刻起,“坑友”这样一个身份就永远刻在了所有人的心里。
早晨7点半,在浓雾中来到发掘工地
在魏坚老师手把手的教授下,大家很快用筷子和细绳完成了11个探方的布方工作,在留出1m的隔梁之后,原来的平地上出现了11个4m*4m的轮廓,这些轮廓在后来的一个月里将不断向纵深发展,成为一个个大坑。每个探方都被分配到一名雇工(都是前田家屯村的村民)来协助同学们完成发掘工作。
用来清理遗迹的手铲静静地摆放在隔梁上
整个考古发掘工作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9.1-9.2),主要工作内容为布方和清理表土(耕土层);第二阶段(9.3-9.7),主要工作内容为清理文化层第②层、第③层及相应遗迹和出土文物;第三阶段(9.8-9.19),主要工作内容为清理③层下的遗迹(即各灰坑)和出土文物、清洗陶片、明确整个探方中存在的情况和现象;第四阶段(9.21-9.23)进行室内整理工作。
在整个发掘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的就是使用农具进行发掘了,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小生活在城市、没有干过农活的独生子女,第一次抡起铁锹、第一次握住手铲、第一次挥动镐一开始都是很新鲜的体验。有些同学在第一天、第二天为了追求进度都是卯足了劲进行发掘,但几天后大家就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症状:无精打采、腰酸背痛、食欲不振等等。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大家互相鼓励,每一个人都按照田野考古的工作流程最终坚持到了最后。
“坑友们”在各自负责的探方中努力地发掘着
对探方中出土遗迹进行绘图工作的身影
对于同学们来说,最激动的事莫过于亲手发掘出珍贵的文物了。在整个发掘过程中出土量最大的文物非陶片莫属,它们大多比较破碎,光这11个探方中就出土有大大小小数万片,这些陶片属于3000-40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以泥质红陶为主,另有少量泥质灰陶和极少量夹砂陶、泥质黑陶,多为素面,纹饰主要是细绳纹,另有少部分附加堆纹及其他纹饰,大片的陶片较少,部分可以清晰分辨出鬲、罐、盆等器形。在发掘工作的一开始,每挖出一块陶片同学们都会兴奋不已,然而几天之后,当望着满地的陶片时大家也不免开始叹气,这些数量巨大的陶片在发掘工作的后期由先行完成发掘工作的同学们一块一块地清洗装袋,工作量十分浩大;比陶片更为珍贵的是石器、陶器等文物,它们较为完整、有明显的用途,一经发现需要立即请示工地的老师并用卷尺、水平仪、细线等工具测量其三维坐标后记录装袋,称之为“小件”,每个探方发现的“小件”数量从几件到十几件不等,成为同学们最为珍视的发掘成果;此外还有人骨、动物尸骨、木头等文物出土。
从灰坑中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陶片
在整个发掘工作中,最让大家头疼的莫过于灰坑。灰坑是各探方在挖掘过程中露出的坑状遗迹,多为古人的垃圾堆。灰坑大小、形状、深浅不一,由于互相之间经常存在打破关系,因此需要根据土质土色来判断灰坑的边界及相互间的关系,有些探方只有几个相互独立的灰坑比较容易分析,但另外一些存在多个、甚至十余个互相之间都有打破关系的探方就让“坑友”们绞尽脑汁。对各灰坑和总探方反复进行测量工作以及平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成为大家每天固定的工作,数十次的修改之后,大家最终明确了整个探方中存在的情况和现象,也完成了各自最终的发掘记录和绘图工作,这对于明确整个发掘区的整体情况、完成整个西大砬子遗址的考古报道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发掘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都尽自己所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从而实现还原遗址原貌的最终目标。
“坑友们”对出土遗迹进行测量及绘图工作
在发掘工作中,老师们的指导至关重要。历史学院的魏坚教授、张林虎老师、刘未老师及辽宁考古所派来的老师每天与同学们一起奋战在工地上,从布方开始,到发掘、测量、整理文物、绘图、完成报告,在考古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给予同学们帮助与指导。在发掘进入最后阶段时,发掘区西边的六个探方大多已经结束发掘工作、开始收尾与整理,只有东北角的四个探方由于情况较为复杂还在努力地继续发掘,被大家称之为“进击的东北角”。老师们每天都在探方里一起研究和“会诊”,大家在这东北角上共同进退,师生之间的高效协作保证了考古工作的流畅运行。
老师指导同学们对刚刚发现的小件进行检查与登记
生长在探方壁上的一抹绿
在远离市区的金宝岭前田家屯村,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脑、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繁华的商场和热闹的街道,满眼望去只是东北老乡家的大炕、顿顿不变的农家东北乱炖、一望无际的玉米地和丘陵,对大家来说,在这片“世外之地”的生活是井然有序、苦中作乐的。
早在到达金宝岭的当天,主持考古工作的魏坚老师就对值日工作做出了安排:24名中韩同学以3人为一组随机分成8组,每组进行为期三天的值日工作,如打扫餐厅、摆放桌凳、摆餐上菜、清洗餐具等。另外,每天的生活也有严格的时间表,遵循八小时工作制:每天6:50早饭,7:30至11:30为上午的工作时间,11:50午饭,下午从1:30工作至5:30, 6:00晚饭,之后的时间自由支配。
发掘工地周围,即是一望无际、两米多高的玉米地
对于同学们来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乡村氛围是他们考古实习所处环境的常态。每天清晨迎着薄雾在玉米地中穿行,傍晚在落日和晚霞的余晖下回村,下午工地上下起的太阳雨,在玉米地上空只出现了一次的彩虹,都是“坑友”们笔下的记忆。每天最欢乐的时间莫过于三餐了,尽管顿顿东北乱炖、每天的菜品都差不多,尽管一些东北风味并不能让所有同学接受,但繁重的工作仍然让大家忘掉了城市里的那些山珍海味、小吃零食。而饭桌更成为了“坑友”们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考古实习之前,历史学院2011级本科班和大学里很多别的班级一样,同学之间彼此交流很少,有自己的交际圈子,为自己而忙碌,班级活动也甚少参加。而由于考古实习,25天中饭桌上的每一次聊天、一起工作时的每一句对话,都让大家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和强度互相交流与了解,男生上屋顶帮女生灌洗澡水、女生则帮男生盛饭等场景每天都在上演,班级凝聚力也在每一声欢笑、每一句对话中无形增强。
傍晚下工时那美丽的夕阳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