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才培养 > 田野实习 >

返璞归真的洗礼:记历史学院2012级本科班辽宁喀左考古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12-16 10:49:08 阅读量:
 
    “田野考古实习给予我们的是什么呢?是贯穿始终的严谨学术思想和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是烈日下挥汗如雨而从不抱怨的坚毅品格;是同学们用心回味的‘人生在世,当以情义为重’的朴素观念;是在举杯同贺时山呼海啸般的那一声‘干杯’的畅快淋漓!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初衷,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次返璞归真的洗礼。”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系主任魏坚教授在《历练与成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田野考古教学实习纪实》一书后记中这样写道。
 
    2014年8月30日至9月23日,人大历史学院2012级本科班在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喀左)土城子遗址参加为期25天的田野考古实习。在为期近一月的考古实习过程中,同学们在带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民工叔叔阿姨的帮助下,亲身实践,通力合作,初步掌握了田野考古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此同时,远离城市的乡村考古时光,点点滴滴都将成为同学们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2012级本科班全体成员
 
选址喀左:首建实习基地
    人大历史学院历史系本科生参加田野考古实习由来已久,从2006年至今已经历了十届本科生的实习。正值人大考古学科建立十周年之际,人大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的老师经过一年的考察准备,将辽宁喀左选为考古实习基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田野考古实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魏坚教授介绍说,实习基地选在辽宁,一是有历年工作的基础,二是喀左独特的区位条件。辽西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分布着新石器时代至辽金元时期的各类文化遗址,具有极大的考古发掘价值。从2012年开始,历史学院将考古实习地点选在辽宁,2012年和2013年都在锦州金宝岭,取得了较大成果。2014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选择在喀左建立了一个长久的考古实习基地。
考古实习基地位于喀左县山嘴子镇黄家店村所在地,村委会原有的一批旧房经过改造,成为考古实习的宿舍、食堂、餐厅、浴室和资料整理室,还单独修建了厕所。这都极大地改善了田野考古实习的条件,使其能够同时容纳50人进行考古实习,为中国人民大学建立的首个田野考古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剪影
         
                                         考古工地一角
    此次田野考古实习的硬件设施和物资供应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一是拥有了干净整洁的餐厅,每天早餐供应大米粥、鸡蛋和凉菜,中餐、晚餐供应米饭和炒菜,全天供应牛奶、水果和饮料。二是洗漱和住宿条件极大改善,修建了现代化浴室,24小时提供热水,宿舍为八人间上下铺,提供全新床具,另外还有自动洗衣机。三是提供丰富的娱乐设施,基地为大家准备了足球、羽毛球、跳绳、拉力器、毽子等健身器材和各类棋牌,供大家在闲暇时消遣娱乐。
 
田野考古:实践收获真知
    从踏下田头的那一刻起,大家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恨不得马上掘地三尺干起来。田野考古把课堂搬到广阔的农村土地上来,让我们从劳动中汲取真知,学会用汗水和辛劳换取成长。
    刚开始几天的工作主要是去除表层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仔细操作,学会辨认不同的土质土色,并尝试划出一二层的分界线。在完成上述步奏后,各探方开始洒水刮面寻找遗迹现象,逐步展开了探方主体的发掘工作。
          
                                          曹斌老师指导发掘
    工地上不断传来惊喜和叹息的声音。有的探方出土了大量可拼接复原的陶器,有的探方完整发掘出一处精美窑址,有的探方出土了一具完整人骨。每有“大发现”工地就如炸开了锅,所有人围在一个探方边看热闹,又羡慕又嫉妒。相比之下那些“无迹可寻”的探方就冷清和落寞许多了。
         
                                          邴文彬同学清理窑址
         
                                          小心谨慎清理人骨
         
                                          收获颇丰的隔梁
    在完成了近两个星期的探方野外发掘后,同学们绘制好探方与灰坑的平面图与剖面图,从而转入室内整理阶段。该阶段的内容主要有清洗陶片、陶片分类统计、挑选标本、撰写探方与灰坑发掘记录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出土的破碎器物最终顺利复原,完整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师生合力修复大瓮
    2012级本科生王杰世、来自韩国的2012级本科生金叙瑛和来自埃及的2013级硕士研究生李成龙,三个人组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国际考古队”,负责探方T1010。“作为一个留学生,很少跟中国学生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共同合作的机会就更少了。我去实习之前实在有点担心怎么和其他学生交流。然而,到现场过了第一天我就感到了无比的快乐与幸福。第二天开始我就可以跟大家很自然地交流。”李成龙是这支“国际考古队”的大哥,承担了包括刮面、切壁、挖土、作图和整理陶片等在内的大部分工作,所在探方率先完成野外发掘和室内整理工作,“说实在的,我学到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希望毕业后回到埃及也能用这些知识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次实习将是我人生中难忘的回忆。”
         
                                          埃及小伙李成龙
    短短25天的实习,历史学院2012级本科班共发掘14个5m×5m的探方,发现房址若干座、窑址一座、出土墓葬一座,出土物以陶器和陶片为主,另有大量石器、骨器、贝器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同学们在喀左考古时的真实写照。一遍又一遍地刮面、切壁、挖土,再到划出灰坑界线,最后成功发掘到一个完整器型,课堂上、书本中的知识在脚下的土地得到实际验证,同学们的心情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种欣喜若狂和满足让之前的辛勤付出都得到了回报。这种通过躬身实践而获真知的欢乐和喜悦,悄悄地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将伴着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实践,慢慢生根、发芽、成长、结果。
 
共度中秋:欢乐东北山村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是满月之夜,本是要全家团圆,虽然身在辽宁喀左考古实习的老师和同学们不能和家人团聚,但却在这个东北小山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
    中秋前两天,领队的吕学明老师召集班干部开会,叫大家准备一下,搞一个联欢晚会。班干部迅速安排下去,所有同学开始着手准备节目。中秋当天,放假一天,上午加紧排练节目。晚上七点,月光下的小广场摆上了大圆桌和水果,周边拥满了当地居民,音响设备等全部就位。主持人用“方言传话”和“爱的抱抱”两个小游戏进行暖场,让在场的人熟悉起来,晚会迅速进入高潮,很多同学自发上去表演,一展清丽的歌喉和优美的舞姿,既有流行音乐,又有民族舞蹈,荟萃成一场视听盛宴。当地的一位年轻人还主动献唱,引起全场欢呼。魏坚教授还通过远程电话和大家互致问候,预祝中秋晚会圆满成功!
    除了庆祝传统佳节,这一晚还是8位同学的集体生日。由于有8位同学在实习期间过生日,老师就选择在中秋佳节这一天为大家集体庆生,并特地到县城订制了一个三层大蛋糕,浓浓的关怀之情温暖了所有人的心。当晚,所有人的脸上都被抹上了蛋糕,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中秋节集体过生日
 
领导关怀:慰问送到工地
    9月2日,辽宁省考古所吴炎亮所长、喀左县博物馆刘馆长一行到基地看望和慰问考古实习的老师和同学们,并为大家带去了很多慰问品。吴炎亮所长高度肯定了基地各项建设和前期发掘成果,他说:“我有三个感受。第一,有50多个人一起在一个地方实习,全国考古实习可能是最大的一个地方了;第二,海峡两岸的同学们在一起搞田野实习,将来可能也会继续下去,我感到很欣慰;第三,在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的基地硬件设施这么好,是我们二十多年前毕业的人想不到的,也说明你们的老师下了很多功夫,也证明了喀左博物馆在这里面付出很多心血。”吴所长表示会全力支持人大历史考古实习工作,祝愿考古实习圆满成功,并代表辽宁省考古所全体成员送上了中秋祝福。
         
                                         学院领导前来慰问
    9月13日下午,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院党委副书记方玉萍老师、办公室主任吴冰老师,以及李晶老师、2012级本科班班主任高波老师一行前往基地看望慰问考古实习的老师和同学。院领导一行首先来到工地,一个探方一个探方地询问正在进行发掘的同学们,详细了解遗址发掘进度和文物出土情况。回到基地,老师们将带去的慰问品亲手交到同学手里,嘘寒问暖,和同学们亲切交谈,关心同学们的生活起居,并鼓励大家坚持工作,为取得最后的胜利不懈努力!
 
田间小路:那些可爱的人
    田野考古的地点大多在农村,参加实习的学生多数来自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几十人一起到农村生活、下地干活,难免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九月的乡野依旧烈日炎炎,每天在探方内挥舞铁锹,许多同学皮肤晒得黝黑,“你牙好白”一时成为大家相互调侃的戏语。
9月8日晚,历史学院师生和当地村民围坐在月光下,自编自导自演节目,共同欢庆中秋佳节。在这个团圆的夜晚,大家还为实习期间过生日的8位同学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生日晚会。欢声笑语冲淡了离家的惆怅,相陪相伴抚慰了思乡的孤单。对于参加考古实习的同学来说,这个东北的小山村已经成了大家的第二故乡,这样特别的中秋之夜注定终身难忘。
         
                                     民工大叔的拖拉机很拉风
    考古工地雇用了当地的农民工负责部分重体力工作。喀左的农民朴实善良,认真负责,为发掘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他们还经常带一些当地特产给同学们,临走的前一晚,许多人自发到基地为同学们送别。
    实习将要结束时,老师们还带大家去当地的鸽子洞遗址、喀左博物馆进行考察学习。
         
                                        游览天龙源风景区
    考古归来,邴文彬同学在微信朋友圈感慨:“真舍不得那个地方和那里的人。真心易陈,离别难诉。感觉生活其实就像考古,一段经历总要结方、封袋、翻篇,有结方的喜悦,也有封袋的不舍,喜悦与不舍从来都不是纯粹的,何时才能细细地读上一辈子不翻篇呢?”
    “回到学校,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在喀左考古的画面,甚至希望我们的探方文化层永远都挖不到底!”周向雨同学说。
    一些同学则计划把在工地拍的合影洗出来寄过去,想过些年再去喀左,重走那条每天上工下工跋涉的田间小路,去看看自己曾经奋斗过一个月的地方和那些最可爱的人。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一直重视本科生史学素养的培养,坚持组织本科生参加田野考古实习,使学生将历史学和考古学紧密结合起来,利用考古学知识进行历史研究,以打造成为国内高校历史系本科生培养的典范。本次2012级本科班辽宁喀左田野考古实习的圆满成功,正体现了人大历史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田野考古实习不仅仅是一次专业实习,也是一次历练与成长的机会。多年以后回首大学生活,最难以忘怀的一定是在喀左考古的那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魏坚教授在课堂上如是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