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人才培养 > 田野实习 >

2012锦州金宝岭考古纪实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2-12-25 09:16:00 阅读量:
 
     2012年8月30日至9月25日,我院2010级本科班及部分考古学、文博专业的研究生远赴辽宁省锦州市,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考古实习活动。本次考古实习由吕学明老师、杨春文老师、张林虎老师和陈晓露老师带队。发掘对象为西大砬子遗址,此遗址位于辽宁省锦州市金宝岭村,为距今3000-40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由辽宁省考古所主持发掘工作。

    本次田野考古实习,不仅使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了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而且为同学们历练生活、磨练意志提供了一次极为宝贵的机会。在为同学们增长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引领着他们融入乡村的自然,融入集体的温暖,创造一份永远值得珍藏的回忆。


一.初来乍到:兴奋与惊喜

     2012年8月30日清晨6点,校车准时从中国人民大学求是楼前出发,开往考古工地。一路上,同学们兴致高昂,憧憬着东北旖旎的乡村风光,期待着一段难以忘怀的独特经历。7个小时的行程后,一片欢声笑语之中,我们第一次踏上了金宝岭村坚实的土地。
 
          
  
                                                      出发
 
     这是一段独特且难得的经历:我们住在典型的东北乡村民居中,每日清晨早早起床,咿呀咿呀地摇着水泵打水,看着院子中的玉米地与花圃渐渐染上晨光熹微,不时跺跺脚赶走早起的在院子中闲逛的母鸡。去吃早餐的路上,与隔壁的驴子打个招呼,它若心情不好,兴许会踹你一脚,抑或只是懒懒地躺在那里,耷拉着耳朵,对这乡村陌生的访客不理不睬。到了食堂,那个临时搭起的简易棚子外,马和牛慵懒地瞟你一眼,继续它们的回笼觉;两只不久前出生的小狗却是十分的活泼,笨笨地摇着尾巴,朝我们奔来。若是今日运气好,在去工地的路上,或许还会与“银蛇娘娘”撞个正着。
 

二.工作学习:汗水与充实

     9月1日,经过前两日的休整,田野考古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同学们精神抖擞,跃跃一试,开始了紧张充实、有条不紊的学习工作。
 
          
 
                                            魏坚老师指导布方
 
     9月1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在老师为同学们分配好探方后,同学们积极地开始工作。首先是清除表层耕土。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使用铁锹可是第一次。刚开始时,手法十分笨拙,很难掌握使用这些工具的要领。好在每个探方里,都配有一名民工叔叔或阿姨。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们逐渐开始学会该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工作进度亦加快了不少。
 
           
          

                                        初步学会铁锹的使用技巧
 
     同学们各自紧张有序地清理着自己探方的表层耕土,整个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偶然找到一两片碎陶,也能使大家兴奋不已。
 
          
 
                                   劳动能手——扈万涛同学
 
     考古期间,日子紧张而有节奏:早晨6:30开饭,7:00开工,11:00下工,中午休息3个小时,14:00开工,直到18:00下工。刚开始,大家都以为东北的夏末一定凉爽,但在工地上,同学们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东北的骄阳。每日上午九时之后,太阳露出脸来,开始发挥它强大的热量,工地气温骤升。女生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防晒装备。
      
     相比之下,男生们则洒脱不少,任凭猛烈的日光赐给他们一身小麦色的健康肌肤。更有豪放派的男生,衣服一甩,光着膀子,卯足了劲地往下挖。
          
     每日收工之前,每人必写《考古发掘日记》以记录当天的相关工作和考古发现。记录内容包括今日探方的发掘情况、出土器物、用工人员等,以备日后查询和撰写探方发掘记录所用。
 
           
 
                     考古发掘日记、手套、小手铲,是我们考古工作的必备工具
 
     考古工作一天天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中途因为下雨停工数日,但并未耽误工作进度。每个探方都告别了清理表层耕土的阶段,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有的探方出现了房址的遗迹现象,有的似乎是窖穴的痕迹,还有的出现了多个灰坑叠压打破的复杂现象。出土的器物也愈加丰富,例如一整个陶罐,一些制作精美的石铲和陶纺轮等等。在一天天的田野实践中,大家的知识也在不断增长。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中,同学们也逐渐学会如何分析土质土色,辨认地层关系,寻找遗迹现象等,这些本领都是虽然可以从课堂的理论学习中获得,但却要通过亲身实践而掌握。
 
          
 
                                     疑难灰坑需要各位老师开展“专家会诊”
 
     这次考古实习的带队老师有吕学明老师、杨春文老师、张林虎老师和陈晓露老师,呼唤老师的声音时常同时在工地的各个位置响起。同学们缺乏经验,经常因探方里出现一点点不同迹象,就开始扯着嗓子呼喊四位专家到场分析。辛勤的老师们常常被大家叫得晕头转向,在整个工地上来回奔跑,成为工地上一道令人独特而令人感激的风景。
     老师观察遗迹现象时,充分体现了平剖结合的发掘理论。他们总是拿着手铲,刮地层表面和探方四壁,以观察遗迹现象,向我们解释目前可能出现的状况,讲解疑难和解决方法。当然,某些探方也会存在一些“疑难杂症”,数次专家会诊都没能得出结论。让人感叹,考古工作真是一门需要丰富经验、决断勇气,更需谨慎态度的学问。
     下雨天,工地停工,大家则开始了忙碌的陶片清洗工作。发掘探方时,陶片出土数量的多少,象征着同学们自我财富的多少,收获者往往喜形于色、满面春风,反之愁容满面却坚定不移地期盼着未来的收获。清洗陶片时,情况却不一样了。所幸的是,大家互帮互助,将陶片按出土地层和出土单位分类晾晒,一起完成了相当艰巨的任务。
     上工的一天是忙碌的也是快乐的。带着满身的疲惫从考古工地回来,新出土的器物让人对明天充满期待,沿途的美丽风景令人心旷神怡,晚上丰盛的加餐更是让人馋涎欲滴。
 
                         
 
                                         T0503中出土的大型陶罐
 
             
 
                                                T0203房址
 
              
 
                                           T0301窖穴遗址
 
          
 
                               T0501探方异常高产,出土小件丰富
 
          
 
     九月二十三日,整个考古工地上的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同学们开始转入室内工作——撰写探方发掘记录、灰坑发掘记录、绘图、拼接复原文物,浮选土样等等。室内工作需要的更多是细心和耐心,对于同学们来说又是另外一种体验。
 
                 
 
                                             粘合陶片、复原器物
 
               
 
                                             绘制考古工地发掘总平面图
 
     繁忙的室内整理工作后,考古工作终于结束了。面对自己的一份份成果,回想这20多天来的辛勤工作和学习,我们就此打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乡村生活:恬静与怡然

     在金宝岭,一日三餐准时开饭,同学一改校园中毫无规律的作息时间。大家在临时搭起的小棚子里吃饭,每桌8——10人。日常菜谱有:白菜炖豆腐、茄子炖土豆、豆角炖白菜等等。当然,在这些菜里往往潜伏着些许肉片,成为同学们争抢的对象。幸福的是,在这小山村里,我们时不时会因领导的探访和同学的生日,而有丰盛的加餐。
考古实习期间,我们受到了辽宁省考古所领导的探望和历史学院领导的亲自慰问。丰盛的加餐,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之外,老师们的殷切关怀和指导令身处辽宁锦州的我们,倍感温馨和幸福。
 
          

                             中秋节前,院系领导来到考古工地看望同学们
 
          
 
                                            领导和老师们到工地参观
 
     2012年9月25日,我们一行乘着人大校车回到了北京,为期二十七天的考古实习于此落幕。本次田野考古实习时间并不长,但它却留给了我们每个人最为独特的一段经历、体验和感悟。在田野考古中,所学习和掌握的遗址发掘方法和技能,所锻炼的坚强意志力和团结精神,将是我们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金宝岭恬静怡然的乡村生活、淳朴厚实的村民、独特的东北民居,将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难以忘怀的一段珍贵往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