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会议论坛 >

我院举办第三届北方民族考古论坛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0-11-24 09:02:00 阅读量:
 

20101113日,继成功举办了两届北方民族考古论坛之后,历史学院与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联合举办了第三届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研究生“北方民族考古论坛”。本论坛旨在促进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学科的持续发展,加强各相关学科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搭建展示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学术平台。

     

上午9点,论坛正式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教授首先介绍了北方民族考古论坛的宗旨及其发展状况,并介绍了出席本届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杭侃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李延祥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主任龚田夫教授、张亚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副馆长李梅田副教授、中国文化遗产院乔梁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北京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研究员应邀出席。参加本届论坛的校内老师有国学院王炳华教授、国家清史编委员会副主任成崇德教授、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教授、历史学院副院长清史所所长黄兴涛教授、历史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刘后滨教授、历史系副主任许海云教授、历史系副主任王大庆副教授、历史系副主任皮庆生副教授,赵珍副教授、马利清副教授、刘新光老师、王晓琨老师,王静老师、张林虎老师等。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教授代表学院致辞,孙院长肯定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创立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对于论坛的举办表示了肯定和赞赏。同时,孙院长指出人民大学的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的继续发展离不开考古学界各位前辈给予的大力帮助,并表示将继续支持和促进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以及新近设立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不断发展。

 

本次论坛共有12位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结合各自的论文和研究心得做汇报发言。内容涵盖了北方地区自先秦到明清以来诸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其中不乏新颖独到的观点。
 

2008级硕士曾祥江对史前到秦汉时期祭祀出现后祭祀形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进行了考古学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2009级硕士王琳玮对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藏的红山文化石蛙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石蛙的功能进行了探索;2007级博士张文静对阴山地区狩猎岩画的分布做了详细介绍,提出了从岩画分布区域的分析探讨生业形态的问题;2009级硕士苗轶飞通过对俄罗斯伊沃尔加出土骨镞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这一地区匈奴骨镞的演变;2010级硕士陈海霖对黑龙江平洋墓地随葬的铜器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对其随葬的性别和年龄的差异进行了探讨;2009级硕士祝笋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大同南郊北魏墓地随葬品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性别鉴定方式的拓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10级硕士任冠对河北地区的北朝墓葬进行了研究,对其形制、装饰、随葬品的相关规律进行了探讨;2008级硕士李国华通过对两座吐谷浑古城的分析比较,对其城制、区位选择等进行了研究;2009级博士毕德广结合考古发现和相关文献,对奚人的农业、商业、手工业进行了初步探讨;2009级硕士白婷婷对额济纳绿城周围西夏农垦遗存进行了考古学上的观察;2008级硕士李冀洁通过元上都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元代的饮酒风尚;2008级硕士杨思对北京地区明太监墓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其背后的宗教因素。

     

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和本校老师,在听取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在肯定同学们研究所取得成果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有些同学所研究的问题使与会的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老师们的观点也极具启发性,使在座的学生都获益匪浅。

    

本次论坛还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40多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踊跃参加。同学们积极参与了论坛的讨论,并且在论坛间歇时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同学们都表示受到了很多的启发,获益颇多。
 

在论坛的最后,与会的各位老师纷纷表示这次的论坛形式新颖,学术氛围浓厚,同学们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论坛。魏坚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再一次地向各位与会老师表示了感谢,并且表示非常欢迎其他高校研究生能参与到下一届论坛中。刘后滨教授最后代表历史学院发言,对应邀前来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及首都高校的同学表示感谢,他强调了考古学与历史学的互相借鉴作用,肯定了各位同学的成果,并且表示希望北方民族考古论坛能成功的举办下去。第三届北方民族考古论坛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