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会议论坛 >

第三届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北方考古与欧亚文明学术会议在京召开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7-09-19 10:10:09 阅读量:
 

  第三届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北方考古与欧亚文明学术会议9月15-1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协办。来自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瑞士、乌克兰等国,以及中国各主要考古教学与科研机构的60余位杰出学者,围绕“中国北方考古与欧亚文明”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9月16日上午9时,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开幕,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吕学明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建明教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处长张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前副所长白云翔研究员、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主任特尔巴图、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先后致辞。 
 

图一 会议开幕式现场

 

图二 吕学明教授主持开幕式
 

  张建明常务副书记对各位学者、来宾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指出与“中国北方考古与欧亚文明”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体现了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社会服务功能。由中国政府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是一种经济合作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模式,体现的是交流、理解、包容的人文精神。本次国际会议不但是一次考古学学术成果的展示,也必将促进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与包容,这也与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本着的“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相契合。
 

 

图三 张建明常务副书记致辞
 

  张凌处长代表国家文物局对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祝贺,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与欧亚地区保持密切的联系,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碰撞,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本次会议各国学者提交的论文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在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这样的文化交流更显必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是国内考古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一支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已经完成了本硕博学科培养体系,正在为中国考古学界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科能够再接再厉,打造一流的学术平台,在推动中国北方考古的研究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图四 张凌处长致辞
 

  白云翔研究员受陈星灿所长的委托,代表陈星灿所长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并以个人的名义,向会议的召开表示了祝贺。指出北方考古在整个中国考古,尤其是历史时期考古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自2004年创办以来,逐步确立了“立足北方、重视西域、挺进中原、发展长江流域”的科研教学方向,已经成为我国考古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更是我国北方考古的一支中坚力量。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还有其他高等院校的考古学院系的合作,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

 
图五 白云翔研究员致辞

 

  特尔巴图主任代表协办方致辞,对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办这次会议表示感谢。指出从中国人民大学从2012年举办国际会议开始,会议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成为了中亚、北亚、东北亚研究的重要会议之一。近年来,中亚、东北亚等地区的发掘与研究呈现出越来越国际化的趋势,这次会议为各国学者提供了互相了解与合作的机会。 


图六 特尔巴图主任致辞

 

  霍巍教授作为国内代表致辞,指出本次会议正逢其时,在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召开这样高水准的学术会议,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一支非常强劲的力量,布局非常宏伟,成就显著,国际化程度,学术研究水准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次会议准备充分专业,非常期待会议的圆满成功。 


图七 霍巍教授致辞

 

  魏坚教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科形成了完备的本、硕、博学科培养体系。设有北方民族考古、先秦考古、汉唐宋元考古、文博科技4个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兼职教师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其中2人为外籍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本系教师曾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联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科作为中国考古学界一支新生的重要力量,确立了“立足北方,重视西域,挺进中原,发展长江流域”的教学与科研基本方针,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图八 魏坚教授致辞

 

  9月16日上午10时,在开幕式及与会嘉宾合影留念之后,正式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学术会议。会议分为“发现与研究”、“文化与技术”、“互动与交流”、“宗教与艺术”四场。 


图九 会议现场

 

  第一场“发现与研究”,共有十四位学者进行了发言,依次为:策•宝勒尔巴特“蒙古北部伊赫托勒宝尔山谷的旧石器考古——以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为中心”;丛德新“新疆青铜时代早期游牧遗存的确认及其意义——以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为中心”;贾笑冰“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文化研究新进展”;阿列克谢•提什金:“西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南部铁器时代早期民族文化——对现有文化之回顾”;查•特尔巴图“发现与挑战——区域背景下的蒙古西部早期青铜时代”;约书亚•怀特“蒙古国西南部的巨型遗迹和政治景观”;王建新“古代农牧关系的不同模式”;尼古拉•斯热金“中亚不同地区中世纪早期突厥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基于墓葬复合体的比较性阐释”;孙危、肖霄“赤谷城地理位置的探索及研究展望”;程鹏飞“蒙古国后杭爱省和日门塔拉城址(三连城)考古发掘收获”;玛丽娜•库鲁诺甫斯卡娅“中西伯利亚阿凡托瓦遗址的新材料——1世纪末的图瓦即北部中亚匈奴出现之证据”;宋国栋“内蒙古准格尔旗脑包湾唐代陈氏家族墓地的考古发掘收获”;高桥学而“辽河流域辽代城郭的特征浅析”;赵永军“金上京遗址考古收获”。学者们介绍了中亚、蒙古、俄罗斯、中国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地的最新考古调查与发掘情况,遗址类型涉及了墓葬、城址、聚落遗存等方面,年代跨度从旧石器至历史时期各阶段,涉及面广,均是近年最新发现成果,借本次学术会议得以公开,令人惊喜。 


图十 第一场报告人丛德新研究员 

图十一 第一场主持人陈胜前教授、玛丽娜•库鲁诺甫斯卡娅研究员
 

  第二场“文化与技术”,共有八位学者进行了发言,依次为:朱泓“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朱莉娅•克拉克“蒙古国北部达尔哈特地区的游牧生活——蒙古国北部考古项目的发现”;丁山“北亚青铜时代的多规模社区——地方政治和跨区域景观”;陈丹妮“新疆史前建筑文化和草原游牧的空间分析”;邓淑苹“玉带——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结晶”;朴淳发“简介几种环黄海文物和其历史意义”;林梅村、马丽亚•艾海提“嚈哒在天山阿尔泰山的兴起——兼论嚈哒人对铁马镫初传中亚草原之贡献”;娜塔莉娅•索罗耶娃“当代数字科技在考古与建筑考古遗址的应用——古代巴尔米拉的3D模型”。学者们集中介绍了对中国北方地区及蒙古国遗址及器物文化及技术方面的研究,将会议的讨论进一步推向深入。 

图十二 第二场报告人朴淳发教授

图十三 第二场主持人白云翔研究员、黄翠梅教授

 

  第三场“互动与交流”,共有十位学者进行了发言,依次为:刘学堂“‘最初中国’西部版图的动态拓展”;于建军“农牧文明的边界——人类学视野下的早期亚欧草原考古”;王辉“环青藏高原东缘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文化互动”;杨建华“毛庆沟墓地发掘的意义”;乔梁“早期金属时代中外文化联系的走向——读杨建华教授等著《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有感”;劳伦斯•包默尔“考古学视野下中国—罗马帝国的交流”;郑君雷“汉晋北方游牧部族社会组织考察”;町田吉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方形城郭都市遗迹城市景观的考察——以10~11世纪的辽中京城址为例”;武田和哉“中国古代都城与日本古代都城”;安可•海恩“类型学导向的中国考古学——对方法与问题的再评估”。学者们从互动与交流的角度展开,探讨了农牧文化之间、中外之间的联系与比较,还有学者涉及到了中国考古学方法论的思考。 


图十四 第三场报告人劳伦斯•包默尔教授

图十五 第三场主持人杨建华教授、那•巴图包勒德研究员

 

  第四场“宗教与艺术”,共有八位学者进行了发言,依次为那•巴图包勒德“蒙古国岩画研究的最新成果”;韩建业“略论新疆地区四千年前的萨满式人物形象——兼论康家石门子岩画的年代”;王晓琨、柏嘎力“锡林郭勒岩画的类型与分布”;梁银景“云冈窟顶上部佛教寺院遗址的布局和中西文化交流”;徐光辉“北朝丈八佛像的考古学研究”;李延祥“哈密两处古绿松石矿初步考察研究”;黄翠梅“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镶嵌绿松石腕饰”;霍巍“吐蕃金银器与欧亚草原文明”。这场学者们主要介绍了美术考古和佛教考古的最新进展。


图十六 第四场报告人韩建业教授

图十七 第四场报告人梁银景教授

 

  9月17日下午16:30,召开了本次会议的闭幕式。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吕学明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教授致答谢辞,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副所长娜塔莉雅•索罗耶娃先后讲话,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做了会议总结。


图十八 会议闭幕式现场

 

  黄兴涛院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表示了感谢和敬意,对三家协办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的支持表示感谢,对以魏坚教授为首的人大考古师生团队的付出表示了感谢,对各兄弟院校、各省市考古所对人大考古给予的无私帮助表达了感谢。这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成功的会议,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也希望学者们能对下一届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给与支持。


图十九 黄兴涛院长致辞

 

  朱泓教授首先对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邀请表示了感谢,然后回顾了魏坚教授调入中国人民大学的往事,借此肯定了魏坚教授在人民大学考古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开拓性贡献,并且对将来人民大学考古学科的快速发展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图二十 朱泓教授致辞

 

  娜塔莉雅•索罗耶娃女士代表本次会议的俄罗斯团队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达了敬意,并指出本次会议有大量年轻的考古学家参与进来,这会让考古事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由此感谢了人民大学为培养一批优秀考古学家所做的工作。本次会议覆盖的宽度和时间的广度都是非常大的,从旧石器时代到中世纪,从叙利亚到东方,范围非常广。通过这次会议让我们反思如何更好地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


图二十一 娜塔莉雅•索罗耶娃致辞

 

  魏坚教授作了学术总结。指出本次会议内容地域范围横跨欧亚大陆;年代跨度从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以及历史时期各阶段。并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三个特点:来源广,本次会议来自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美国、英国、乌克兰和台湾的学者22名,国内及人大考古学者40余名,还有慕名前来听会的京内外学者20多名,境内及本校考古学科的研究生百余名;水平高,参加本次会议的学者都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领域学有所成的学者,很多人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内容新,本次会议包括了宏观学科理论的探讨,最新的研究成果,对青铜时代遗存及农牧转化研究的最新看法,有对历代古城和城市建制的审视与研究,有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有对绿松石矿及作为装饰品的研究等等;影响广,本次会议通过网络得到了时事的直播,产生了广大的影响。


图二十二 魏坚教授致辞

 

  会议的最后,魏坚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中国考古学除了进行考古发掘,还要探讨新的学科理论,在理论创建上有所建树,比如包括畜牧业起源模式的探讨,地层学的应用与提高,如何通过遗迹遗物表述历史发展等方面;二,要积极开展欧亚大陆跨国间的学术与交流,拓宽视野,出版更多的国外资料,还可以举办不同主题的研究会、不同形式的考察,增强校级之间师生的交流,共同参与发掘项目;三,希望参会的专家按时完成稿件,以便会议论文集按时出版。最后,魏坚教授“感谢本校本学院领导的支持,感谢朋友们的支持,感谢为本次会议付出的师生”,并指出“我们的事业刚刚起步,我们的前途充满光明,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人大考古更美好的未来”。(执笔:郝园林)

 

图二十三 与会领导与专家合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