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最新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考古发掘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2021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古北口五里坨段长城遗...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 |
2020年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 | |
2020年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 |
9月16日至17日,第三届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协办。来自中国、俄罗斯、蒙古国、美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位学者围绕“中国北方考古与欧亚文明”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演讲分为四场,这里将其主要内容按照场次简要介绍。
发现与研究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策·宝勒尔巴特介绍了蒙-俄、蒙-美考古队在蒙古北部伊赫托勒宝尔山谷的旧石器考古发现,遗址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技术风格与外贝加尔和西伯利亚地区比较相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研究员和贾笑冰副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各自在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的考古工作,丛德新介绍了阿敦乔鲁遗址发现的居址、墓地及流域内的其他遗址,分析了古代游牧民族的季节性迁徙特点;贾笑冰介绍了呼斯塔遗址这一大型青铜时代早期遗址的考古发现,该遗址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等级较高,对认识该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社会组织结构和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研究员弗拉基米尔·斯米诺夫介绍了中亚北部叶尼塞河岸边的图拉-达什聚落址的13 层文化层,展示了从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历经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直至中世纪的文化发展序列。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青铜至铁器时代部门主任查·特尔巴图介绍了近年在蒙古西部的考古工作,对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500 年青铜时代早期的克尔木齐文化的起源和与周边文化间的联系进行了探讨。英国阿伯丁大学的约书亚·怀特介绍了在蒙古国苏赫巴托尔省的田野调查工作,聚焦于运用遗迹与附属关联结构的关系去创造有计划的文化景观的大型结构——巨型遗迹,并探讨青铜时代权力、区域身份和政治团体的特点。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尼古拉·赛瑞金副教授分析了中亚地区发现的中世纪早期突厥墓葬,探讨了由墓葬所见的中亚突厥文化在6 世纪中叶至11 世纪的演变历程。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研究员玛丽娜·库鲁诺普斯卡娅介绍了俄罗斯图瓦境内公元前后可能与匈奴出现在该地有关的考古发现。
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通过比较东亚、中亚和欧洲的农牧文化及相互关系,总结出二元互动、交错共存和分工三种不同的农牧关系的模式。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危分析了伊塞克湖附近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结合历史文献,指出这一地区可能为古代乌孙东都——赤谷城的所在地,而特克斯河流域或为乌孙夏都所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程鹏飞介绍了近年中蒙联合在蒙古国后杭爱省和日门塔拉城址的考古发掘,确定其为匈奴时期,推测与匈奴祭祀有关,这是蒙古国境内第一座被完整揭露的匈奴时期大型土木建筑台基。
除此以外,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国栋介绍了内蒙古准格尔旗脑包湾唐代陈氏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永军介绍了金上京遗址的考古收获。日本博多女子高校主任高桥学而谈了自己对辽河流域辽代城郭特征的看法。
文化与技术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教授朱泓介绍了对小河墓地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研究表明,小河墓地人群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性质,又具有一定蒙古人种特征,死亡年龄分布较为集中,以中年和壮年为主。美国海外蒙古研究中心文化遗产联络主任茱莉娅·克拉克介绍了对蒙古北部达尔哈特地区从狩猎采集到游牧的过渡与跨越过程的研究及其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丁山以辽宁地区的调查为例介绍了社区隶属关系的概念,用以讨论青铜时代不同社区的空间特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陈丹妮使用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天山西部草原石构史前建筑的形式和顺序,确认公元前2000-1000年内纪念性建筑和游牧活动发展之间的关系。韩国国立忠南大学教授朴淳发提出“泛黄海地区”在史前时期就是连接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重要文化交流带。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马丽亚·艾海提梳理了辽东鲜卑部落之一的嚈哒人在公元2世纪到5世纪从辽东到阿尔泰山的迁徙历史,指出中亚草原最早出土的马镫和嚈哒人在阿尔泰山的活动直接相关。
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苹梳理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指出唐代流行的玉带应是吸收西亚、中亚和北亚的腰带传统,在和阗美玉的大量采集下产生的新服饰,并成为中国后世历代官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神户市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教授町田吉隆以10-11世纪的辽中京城址为例,总结了这一时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建立的许多方形古城的特点及城市景观。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副所长娜塔莉雅·索罗耶娃向观众展示了在叙利亚古代巴尔米拉及其周围地区遗址通过无人机空中拍摄所建立的3D模型,并创建了巴尔米拉遗址的GIS 数据库,这些工作为因战争受损的古代遗址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持。
互动与交流
新疆师范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刘学堂勾勒出张光直先生提出的“最初中国” 在天山地区的西部版图的动态扩展,这为汉代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历史基础。新疆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以亚欧草原史前考古为分析对象,阐述了农、牧经济方式的互动,此消彼长的态势和彼此边界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变革。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辉梳理了环青藏高原东缘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文化传播,指出这一地区是西北黄土高原和西南云贵高原的重要交流通道,也是欧亚草原和中国北方青铜文化向西南传播的主要途径。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杨建华分析了内蒙古东部岱海地区的毛庆沟墓地随葬具有鲜明“ 胡服” 特点的服饰,指出墓主人很可能就是与赵国有过军事交往的胡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根据《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指出,和新石器时代中国独立发展的模式所不同的是,中国早期金属时代和西方青铜文明的交流,其文化影响因素呈现的状态几乎是单一的走向,其原因是值得研究的。
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劳伦斯·包默尔从文献和考古发现上梳理了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交流。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教授郑君雷从文献史料、出土印章、游牧民族墓地、民族志四个方面梳理了汉晋时期北方游牧部族社会组织的资料,认为存在帐幕、帐落群、邑落、部落四个等级的社会组织。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教授阿列克谢·提什金对西西伯利亚和阿尔泰南部铁器时代提出了分期编年的三个时段:公元前9 世纪至前4世纪上半叶的Argyan-Mayemir或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过渡;斯基泰或巴泽雷克时期(公元前4 世纪后半段至公元前3 世纪末);匈奴-鲜卑-柔然(公元前2 世纪至公元5 世纪),并介绍这一地区不同时代梳理出的考古学文化。日本大谷大学准教授武田和哉比较了中国和日本古代都城,指出日本所受中国影响和二者的异同及原因。英国牛津大学副教授安可·海恩指出了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国考古学理论关注的不足和对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先决条件的认识。
宗教与艺术
蒙古国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那·巴图包勒德介绍了在蒙古国新发现的,以扎尔嘎朗图岩画、Rashaan Teeg的符号和Havtsgait岩画为代表的岩画材料,分析了其符号特征和象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分析了新疆地区距今4000 年前后的切木尔切克文化、哈密天山北路文化、古墓沟-小河文化当中存在的一种头面装饰奇特的萨满式人物形象,这种形象在毗邻的俄罗斯地区更为丰富。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晓琨介绍了2016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发现的大型岩画群。韩国釜山国立大学教授梁银景指出云冈石窟上部佛教寺院遗址的布局可能受到了犍陀罗地区地面寺院建筑的影响。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徐光辉梳理了在山东、河北等地发现的北朝时期“丈八佛”石佛像,认为这些佛像应出于当时的弥勒信仰。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延祥介绍了在哈密发现的两处古代绿松石矿,碳十四测年表明两处古矿均处在距今3000 至2500年之间,开采规模巨大,铅锶同位素表明与中原绿松石有明显差异。台湾台南艺术大学教授黄翠梅通过梳理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在青海、晋南、山东地区发现的绿松石腕饰,结合工艺,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绿松石动物纹青铜牌饰也应属于此类,并通过此类物品探讨传承演变和文化交流。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霍魏梳理了唐代吐蕃金银器,认为其吸收了周边如唐朝、波斯萨珊、粟特金银器的特征,又融入大量自身的文化因素,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论坛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魏坚作总结发言。魏坚表示,此次会议所讨论的议题,地域跨越欧亚大陆,时代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历史时期。参会人员从国别、地域上来源广泛。研讨会水平很高,所邀请的学者在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均学有所成,许多学者是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和考古发掘的第一线负责人。所讨论的内容既有宏观的学科理论探讨,又有对以往研究的反思,更有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对于将来的工作,魏坚强调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积极开展欧亚大陆跨国学术交流,拓宽国际视野。(中国文物报 贾昌明)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