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最新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考古发掘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2021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古北口五里坨段长城遗...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 |
2020年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 | |
2020年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 |
沙龙上半场,由杭侃、郑岩、徐怡涛、赵冬梅四位嘉宾分别做学术报告。
杭侃
郑岩以考古学家的想象力为引子,作题为《幻境的营造——瓶中船、盗梦空间、桃花源与白沙宋墓》的发言。他所理解的白沙宋墓和瓶中船、盗梦空间、桃花源一样,是工匠为死者营造出的一个幻境。墓内所有的斗拱、门窗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但这些都置于地下不见天日;每幅壁画单独来看都合理准确,但从整体观察似乎又显得荒诞,“夫人启门”的背后也只是漫无边际的黄土。建筑师就如造梦者,把死亡与艺术混杂在一起,用艺术的手段去对抗现实,去营造一个魔幻的空间。这是白沙宋墓在艺术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地方。
郑岩
徐怡涛所做报告题为《〈白沙宋墓〉——建筑考古学的早期典范》。他认为建筑考古是考古学和建筑史的交集。《白沙宋墓》填补了建筑史和考古学之间的缝隙,但这个缝隙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他以当今建筑考古的发展现状为例,指出早期考古学是将建筑纳入到研究范围之内的,但现今考古学会各专业委员会都没有给予古建以足够的关注。《白沙宋墓》蕴含了许多建筑考古学方法论,用到了许多当时能找到的建筑史研究成果。参与白沙宋墓发掘工作的还有四位在古建方面非常有名的学者,这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考古发掘中应加强考古学家和古建筑学家间的合作。
徐怡涛
赵冬梅主要分享了自己阅读《白沙宋墓》的体会。她指出,宿白先生的这本书篇章结构安排得非常用心,三座墓葬类型相仿,内容编排有主有次,这对我们现今学生的论文写作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其次,报告文字十分优雅,阅读起来令人赏心悦目,即使是追求客观与科学,历史的叙事性也十分重要。再者,报告注释旁征博引,参考资料包含历史文献、建筑材料、发掘报告、传世画作、照片等多种类型,精彩考据体现出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令人钦佩。
赵冬梅
黄小峰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李梅田认为,一代学者有一代学者之使命。以墓葬研究为例,老一辈学者如宿白、俞伟超、徐苹芳等先生以及他们的一批学生,已经对墓葬材料做了断代、分区分期等基础性工作。关于物质文化、礼仪制度的研究也较为深入。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从观念的角度重新解读墓葬材料,研究背后的精神与思想,研究当时人的生死观,看到考古遗存背后的人和活动,让考古学回归人文本源,真正做到“透物见人”。
李梅田
复旦大学历史系仇鹿鸣从一位历史学者的角度谈及自身的阅读体会。宿白先生在《白沙宋墓》报告中将客观陈述与主观研究做了严格区分,正文是标准的材料介绍,注文类似于宋人世俗生活的综合研究。这是历史学者比较期待读到这样报告样式。仇鹿鸣还指出,现今历史学者对考古材料重视不够,运用方面缺乏训练,局限在墓志、铭文砖这类带有文字信息的材料,本质上还是将其当做一种文献来使用。另一方面,像白沙宋墓这种身份相对较低的中下层平民,传世文献缺乏相应的记载,所以对于历史学者而言,学会从考古材料中提取信息就更为重要。
仇鹿鸣
故宫博物院徐华峰谈到了他与白沙宋墓的缘分。作为河南禹州人,他的祖辈曾参与过白沙水库的建设,也亲临了宋墓的发掘。徐华峰认为,白沙宋墓的材料还有再研究的空间,其中的一个切入点就是墓葬遗址的形成过程,包括选址、设计、营造、埋葬等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对保存在故宫的这批墓砖、壁画材料的观察和复原,去探讨仿木构的修建以及墓室壁画的绘制流程与技法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时期的建筑与壁画,或许也存在着类似于考古地层一般的叠压打破关系,这种关系反映的就是先后营造的过程。
徐华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同样认为《白沙宋墓》是一部建筑考古学的经典报告。墓葬本身存在着一个从选址到设计再到营造的过程,宿白先生对这一过程的记录是十分详尽的,材料的呈现也相当全面。这反映出他对整个材料的把握程度,熟悉每一个细节在当时营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任何建筑工程都有人的想法在里面,好的作品蕴涵着人的思想和情怀,正所谓“匠心营造”。考古学作为一个人文学科,需要去探寻建筑本身传达出的人文思想。
张剑葳
“启门图”是墓葬美术中十分常见的主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丁雨以此为例,讨论了美术考古研究中的“想象力”。他指出考古学研究需要想象力的发挥,但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宿白、邓小南、郑岩等学者,基于材料本身,分别从墓葬空间、性别分工、视觉分析等角度对“启门图”做了富有启发性的阐释。但相应的,也存在不少研究对该主题过度解读与臆测。丁雨认为想象力的发挥基于我们对材料的扎实积累与整体把握,年轻学者还是应该学习前辈们的经验,以此规范和勉励自己。
丁雨
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王建文主持发掘了青龙镇遗址,他以编写考古报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了讨论。王建文指出,《白沙宋墓》完整全面地公布了发掘材料,而有的考古报告可能仅挑选部分单位及部分器物,材料呈现十分有限;《白沙宋墓》将客观材料与主观研究区分开来,而许多报告一上来就把器物的出土单位打乱,直接按分类后的情况进行介绍,失去了原本的出土状况与共存关系。他呼吁建立一种最大程度公开所有发掘材料的体制机制,让研究者有机会接触到一手的材料,有条件对考古报告进行重新的审视和验证。
王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子奇指出,宿白先生的成长经历与教育背景是他能够写出这部经典报告的重要原因。宿白先生在北大求学期间,受教于冯承钧、容庚、汤用彤等众多名家,在北大图书馆的工作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这些因素塑造了宿白先生的知识结构与背景。王子奇认为《白沙宋墓》在考古报告编写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墓葬数量适当、排列有序、材料保存完整,都为报告的编排创造了条件。前后时期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洛阳中州路》等报告,处理的材料数量更多,类型复杂,体例自然与前者有所差别。
王子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彭明浩讨论了《白沙宋墓》报告体例的来源问题。如果我们将《白沙宋墓》放在古建筑考察报告的类型下来观察,会发现其与当时营造学社所做的一些工作十分相似。但《白沙宋墓》相较于营造学社古建考察报告更为丰富的一点在于其对建筑彩画的关注。宿白先生在报告中非常注重对墓葬空间的描述,并讨论了建筑意向等问题,都是极富启发性的创见。彭明浩还推测,报告插图的排版问题,或许是我们阅读和理解报告存在一定困难的原因之一。
彭明浩
山西大学武夏从墓葬美术、传世画作、陶瓷制品等多个角度,揭示了宋代士人与平民阶层在审美方面存在的“雅”“俗”之分。白沙宋墓作为富民类型墓葬的代表,壁画所反映的世俗生活场景与一些宋人绘画中体现的高雅情趣有所不同;宋代官窑尚素雅,少修饰,与磁州窑、耀州窑等民间窑口的繁复工艺差别很大。在宋代“格物致知”的背景下,不同社会阶层对墓葬美术的审美究竟有何联系,这是我们今后可以关注的地方。
武夏
鲁迅美术学院焦琳为我们回顾了考古材料进入美术史研究领域的过程。老一辈美术史研究者们,其实对考古报告相当重视,也会做与考古学者相近的分型分式等工作。但尔后的一段时期,考古报告似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或许在工艺美术史的课程中,在建筑史的课程中会用到《白沙宋墓》的材料,但这部发掘报告整体上并未得到足够的挖掘和利用。直到后来美术史学科与考古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对考古报告的阅读又成了美术史研究者的必要工作。
焦琳
《白沙宋墓》被誉为考古发掘报告的经典之作,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刘未作为本期沙龙的选题人,谈到了他对“经典”的理解。《白沙宋墓》之所以不易读懂,一是因为其中涉及的知识面广,有些内容又比较专门,二是我们在资料搜集和运用的方法上与前辈学者有所隔膜。现今资料查阅的便利程度远超六十年前,但重读报告中的一些注释,其中很多材料我们仍未必清楚当时是如何提取的。宿白先生具有深厚的版本目录学功底,这源于他的教育背景,我们现今是恰恰缺这样的背景和训练。另外,六十年来《白沙宋墓》仍然作为宋元考古首要著作,也说明后来的研究似乎没能在这一领域提出新的重要议题,这是需要我们予以反思的。
刘未
自由讨论环节结束之后,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杭侃教授做学术总结。他从宋代人员流动及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提示我们以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理解宋代墓葬材料。宋代人员流动性强,人口向大中城市聚集,带来了墓葬在分布和数量上的时代性变化。当今我们对宋墓中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这一类关注较多,似乎在刻意加强这一特征,但另一方面也把大量其他的信息丢失掉了,这需要我们引起更多的回顾和重视。杭侃教授指出,宿白先生对版本目录学极为强调,这对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技能。他建议学生们能够勤于翻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类的目录书籍,熟练掌握版本目录学知识,培养和训练搜集、辨别资料的能力。
沙龙现场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