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讲座纪要 | 《居延汉简和额济纳汉简》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8-01-30 07:12:38 阅读量:
 
  2017年12月20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在匡亚明楼举办了第七十四场考古文博系列讲座——“居延考古与额济纳汉简”。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滕铭予教授担任主持。讲座围绕魏教授在居延地区进行的考古工作展开,穿插讲述了他的有趣经历与当地的文物保护状况,整场讲座魏教授叙述翔实,论证充分,见解独到,妙语迭出,以一种轻松、浪漫的口吻完成了一场学术讲座,向我们展示了居延考古的魅力和一代考古人的情怀。
 
魏坚老师与滕铭予老师互动
  讲座开始之前,滕铭予教授首先介绍了魏坚教授。魏坚教授是我国考古界一位“异常活跃”、“超常活跃”的知名学者。自1982年以来,他长期在内蒙古地区从事田野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工作,现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他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一直到清朝的古战场遗存,足迹也遍布整个中国北部边疆,近年来又深入新疆、青海、蒙古国等地开展工作。数十年来,魏教授对考古事业不离不弃,始终如一,这份坚持与热情,令人心生敬佩。
 
讲座现场
  开讲后,魏坚教授首先讲述了自己与吉大的故事,他与吉大渊源颇深,与在座的多位老师关系亲密,魏教授开玩笑说今年差点创下“一年没来吉大一次”的记录。进入正题后,魏教授具体介绍了居延地区的考古工作状况,并就中国北方整个的长城防御体系做了延伸。魏教授1998年首次进入居延地区开展工作,期间亲自发掘过五座烽燧与多处城址,曾与我校滕铭予、方启老师对整个居延地区进行了测绘,并于2003年组织召开了居延考古会议。居延地区先秦时称“弱水流沙”,秦汉以后称“居延”。据考证“居延”为古匈奴语,意为“天池”或“幽隐”之地。《尚书•禹贡》记大禹治水,为疏通九浚大川,曾“导弱水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弱水”即今额济纳河,“流沙”则指居延泽。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遣名将霍去病入居延收河西之地;太初三年(前102年)筑汉外长城至居延地区,遣强弩都尉路博德修筑居延障塞,以遮断匈奴入河西之路,史称“遮虏障”。这段长城从今甘肃省金塔县入额济纳旗向北,直至最北端的殄北候官治所宗间阿玛,全长230公里。往西接河西汉塞,联通敦煌、张掖等四郡,往东接“光禄塞”,联通朔方郡、五原郡等,形成一条汉代西北及北方的军事防御体系。汉代居延塞的奇特之处,在于整条烽燧线没有城墙而只设烽火台,相邻哨卡之间间隔汉代的三或四里 ,目的仅在设防匈奴。这些烽燧亭障统属汉居延都尉府管辖,居延都尉府位于古居延泽西南。 2003年出炉的近百年来全国重要的考古遗址中,居延地区位列第六,至当时为止,共发现青铜时代遗址1处,不同时期城址14处,墓葬6处,汉代烽燧120余座;居延一带还有很多遗址、墓葬属于西晋时期。唐时在此设宁寇军,发现有大同城城址,出土大量马骨,推测为豢养战马的地区;西夏到元代是居延地区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发现有西夏时期的城址、佛塔、庙宇十余处,更重要的是一些古村落遗址,其中可见畜圈、围墙、大片屯田区、河渠与灌溉系统等遗迹,研究价值极大。
  
讲座现场
  之后魏教授向我们介绍了额济纳汉简。他明确指出居延地区出土的简牍命名方式应更加科学化,因额济纳河流域有两个都尉府,归张掖郡管辖,即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两处都有汉简出土,他主张依据考古学命名的一般原则,将居延考古出土的汉简命名为额济纳汉简而非居延汉简,只命名为居延汉简是不妥当的。额济纳汉简总数约三万余枚,为两次发掘采集所获,是迄今已发现简牍中数量最多的。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2世纪初),其中以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早期简居多。其中绝大部分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汉简是除史记、汉书之外存世量最大的汉代文献,也利于解决许多问题,目前汉简研究已是显学。魏教授也浅谈了一些汉简的基础知识:例如额济纳汉简全为木质,严格意义上应称其为牍;汉简根据所写内容不同简的长短不同,有三尺律令(记载法律文书);二尺四寸,圣人闻语(儒家典籍);尺一诏等说法。
  最后魏教授总结了居延考古的意义。首先,绿城遗址的发掘确认了一处青铜时代遗址。城址呈椭圆形,下挖1.8米才可发现墙基,最早为土夯筑的城墙,汉时有用土坯补筑,疑为汉代的遮虏障;西夏时又继续加筑土坯修补。其次,汉代烽燧调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发现不同的烽燧有不同的修筑方法,例如平地的烽燧平台垒修,洼地的烽燧则砌夯土台,之上再修燧台;不同地域的修筑情况也不尽相同,河西一带长城多为黄土版筑,墙内有防碱夹层;居延一带的长城还有用石块砌出内外墙面,当中填以砾石的。烽燧城墙的构筑方式等也往往遵循定制。例如所发现的烽燧外侧设有天田,“以沙布其表,旦视其迹以知匈奴来入”,在障城外侧则设有“虎落”等防御设施。最后,对不同烽燧进行发掘之后了解了汉代烽燧的基本布局,大致了解了烽燧内侧的屯垦区、工作生活区等,以及烽燧中的值班区、居住区、烽火台、厅堂等在城内的方位。魏教授还以甲渠候官为例讲解了汉代在居延地区的实力消长。
  同时让这次讲座充满乐趣的是魏教授经历的一些趣事,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魏教授见识过粗犷大气的塞外风景,经历了98年额济纳河开闸放水的盛况,也曾帮当地牧民家庭促成婚姻,成人之美,当他用略带调侃又浪漫的口吻讲述这些时,现场的观众或多或少都流露出了向往之情。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滕铭予教授进行了总结,她指出,魏教授的研究严谨而广博,工作地区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以苦为乐,始终保持着充足的热情和积极昂扬的心态,从而使考古遗存真正活了起来,真正讲述了鲜活的考古故事。滕铭予教授希望这次讲座能够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从事居延考古的种子,勉励同学们也要培养、保持这种学术热情和积极心态,并再次感谢魏坚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文字:张荣鑫
摄影:夏福德,丁伯涛
排版:任艳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时空挖掘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