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5日上午9时,小雨淅沥。在王晓琨老师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驻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鹿泉基地工作组从鹿泉基地出发,前往行唐县故郡遗址、平山县中山国遗址考察学习。
驱车一小时许,工作队一行首先来到了行唐县故郡遗址。故郡遗址位于南桥镇故郡村北,2015至201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和行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其进行调查发掘。目前已发掘7000平方米,清理东周墓葬36座、车马坑7座、水井50眼、灰坑420座、窑2座、灶2座,出土铜、金、玉、陶、蚌、骨角器上千件(组)。初步认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北方戎、狄族群的贵族墓地和战国前期居住址。遗址发掘填补了冀中地区同期考古空白,为研究戎狄族群华夏化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雨水的滋润之下,故郡遗址地面上的花草灌木愈发青翠蓊郁,颇有遗址公园的风光。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文博研究馆员、行唐故郡考古发掘领队张春长先生不辞细雨、亲自为师生们讲解。
张春长老师素来被称为“考古诗人”,他为故郡遗址设计和编写了大量展板和解说词,其中有不少生动活泼的小诗穿插其间,既助人理解,又引人遐想。
张春长老师的讲解也同样深入浅出、诙谐幽默。他先是从当地猖狂的不法盗掘行为说起,分“亥地魔风”“梦里天堂”“阙落故乡”“历史回响”“浊沉清扬”“仓箱可期”等六个单元讲述了故郡遗址的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远古至鲜虞中山再到北魏时期的行唐历史、故郡遗址考古发掘现状和重大成果以及考古工作者开展的艰苦卓绝的工作等内容。他还再三强调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对探索人类历史和保护地方文脉的重要意义,并对故郡未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作出展望。随后,张春长老师又带领师生们参观了陶窑遗址以及一号和二号车马坑遗址。在陶窑遗址之外,有张领队赋的小诗介绍陶器的烧制原理。“氧化火焰凉自主,红陶酥软省速度。水淋还原济纯熟,灰陶耐久费工夫。”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红灰陶的烧造工艺差别。“成败异同得与失,弄他一窑全清楚。”则以物及人,点明了人生经成败得失、历练淬火成金的道理。
车马坑则是故郡遗址的重头戏。战国时期的车马坑在河北省本就罕见,而要论保存最佳,故郡车马坑却堪称唯一。四辆驷马车串排的规模和殉人现象,代表了墓主的尊贵,单独的殉兽坑则昭示着迥异中原的戎狄作风。张领队还详细介绍了商周时期的车马等级制度,并生动地描绘了驷马车的人员配置和驾乘方式。
最后,师生们参观了出土精品文物的展览陈列室以及车马坑出土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间。故郡遗址出土文物精美、保存良好。鸟盖瓠壶造型独特,错金银铜器纹饰精美,木质马车上的漆彩犹如昨日新绘,引得师生们连连赞叹。中午,师生们在工地食堂就餐。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向张春长老师的热情招待表示感谢。饭后,大家依依不舍地道别,并邀请张老师方便的时候来中国人民大学做客。
午后,工作组一行前往平山县中山国王陵遗址参观。
首先,师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中山国王厝墓保护展示馆。中山国王厝墓的封土和享堂保存较好。封土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自下而上成三级台阶状。台上建有一座周绕回廊,上覆瓦顶的三层台榭式建筑。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有两条墓道,中央为方形椁室,用厚约两米的石块砌成,椁室内约有四层套棺。王厝墓保护展示工程将王厝墓的主墓室、东库、西库、东北库等进行了复原,并设置了VR体验、玻璃栈道等设施,游客可以清晰地了解王厝墓独特的墓室结构。站在玻璃栈道上向墓室中观望,大家惊叹于中山王陵的宏伟豪华,也感慨王道兴衰,物换星移几度秋。
随后,伴随着讲解员生动形象的讲解,师生们参观了中山国王陵陈列馆。陈列馆位于中山国王厝墓以北,模仿春秋战国时期台榭式宫殿的建筑形式修建而成,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一层的陈列分为西、东两厅,分别展示了中山国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中山古城遗址的保护发展等内容。陈列馆中厅是中山国议政大殿复原场景,也是国王接见各国使臣,举行宴饮歌舞之所。场景还原之精致,引人遥想中山国旧时辉煌。
参观结束之后,同学们还在中山国文化体验馆体验了制作拓片的乐趣。
制作拓片和任何一项考古基础工作一样,简单易上手,但却要付出极大的耐心。正如张春长老师谈及故郡遗址的盗掘行为时所感慨的,盗墓贼几锹几铲挖下去的地方,考古工作者要一手铲一手铲地精细发掘,方能尽最大可能揭露历史原貌。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同学们不仅对中山古国的悠悠历史有了更鲜明的认识,也意识到考古工作要想取得不负世人的成果,需要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和超人的耐心,并将在日后的调查、发掘、整理工作中贯彻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