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新常态形势下的考古学”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6-06-05 09:54:10 阅读量:
 

  2016年6月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十四——“新常态形势下的考古学”主题讲座在公共教学一楼如期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乔梁研究员主讲,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主持、陈胜前教授评议。社科院考古所丛德新研究员和许多来自一线的考古工作者列席参加,我系王晓琨副教授、森谷一树老师及众多师生也积极参与。
 

乔梁研究员


  乔梁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后师从张忠培先生学习新石器时代考古。1988年起任职于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后合并更名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现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负责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工作,先后参与或主持了山东泗水天齐庙遗址、兖州六里井遗址、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和湖北宜昌中堡岛遗址的发掘。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乔老师以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积累为基础,结合“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对新常态形势下的考古学应当何去何从做出了全方位解读。
  乔梁老师首先从“文物”与“考古”的关系入手,全面地回顾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厘清了文物与考古之间的关系。文物是考古工作重要对象,在文物事业的范畴内展开考古工作,是发现和保护文物的一种方式。当代中国考古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考古学文化的基础框架已经建立,区系类型的理论成为指导实践的主流,“夏商周断代”与“文明探源”等国家重大考古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多学科合作和技术应用在考古学领域内得到加强。

乔梁研究员讲座中


  其次,乔老师谈到了我们目前考古工作中的一些现实困难,比如专业人员不足导致基础工作开展缓慢,大量材料积压,国际交流合作不够等等。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注重和文化建设投入正在扩大,公众对文物的认识逐渐提升,上述问题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最后,乔老师针对新形势下,大量新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研究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考古学应当始终以“文化”的研究为基础,从基础出发,循序渐进不可跨越;应当始终以理论和方法为主导,技术的应用只取决于需求和可能,不可唯技术论。

现场


  “乔梁老师以考古与文物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为我们梳理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问题。中国考古的历史有着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背景,使我们在努力追求学科的话语权。但没有帝国主义,又何来民族主义,中国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受这种背景的影响而产生的。”陈胜前老师如是说,同时他还鼓励学生在做研究时从大处着眼,要有宏观的视野和高度;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我们不能滥用,而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陈胜前教授评议


  魏坚老师在总结中强调:乔老师别开生面的报告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对我们在校生了解中国考古、文化以及从业人员的工作现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他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的梳理,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中国考古的现在和未来应当何去何从的命题;在新常态形势下,我们要用新的方法和视角来对待考古学,更加重视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家文物局和地方文化单位大力支持下建立的辽宁喀左等实习基地,对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科的健康发展和高素质田野考古人才的培养都有重大意义。(邢增锐)

 

魏坚教授总结

会后合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