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最新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考古发掘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2021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古北口五里坨段长城遗...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 |
2020年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 | |
2020年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 |
2017年12月15—17日,中国人民大学学科国际前沿教师培训系列讲座—“俄罗斯叶尼塞河流域考古”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四层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考古系主任曼德雷卡•派威尔•美拉第威尔维奇教授主讲,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权乾坤博士现场翻译。
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主持,王晓琨副教授策划组织。考古文博系的韩建业教授、刘未副教授、张林虎老师等人大师生积极参加了此次为期三天的讲座。此外还有北京联合大学的陈悦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贾笑冰研究员和王鹏副研究员、国家博物馆的李刚研究员等京内学者,天津博物馆、天津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京外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也前来聆听。讲座内容新颖而富有学术气息,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魏坚教授主持
曼德雷卡教授是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考古系主任。现任俄罗斯考古学会会员,是俄罗斯中青年考古学家的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有《叶尼塞河流域的早期铁器时代考古》。
曼德雷卡教授讲座中
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考古学开创于17世纪,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探索发展,经历了开创形成期、理论方法基础成形期、科学发展期和当代发展期,拥有众多杰出人物,研究内容丰富且精细,为俄罗斯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考古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曼德雷卡教授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分为六场,九大主题,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揭开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考古的神秘面纱。从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出发,分布范围涵盖了图瓦、米努辛斯克盆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冈斯科森林草原、安加拉河流域、鄂温克、达伊梅勒等地区。在此广大区域内,河流众多,水量充沛,最终汇入叶尼塞河,牧草丰美,渔猎资源富足。
每个主题以具体的遗址点为例,从墓葬类型、遗址功能、出土文物、技术加工、使用工具、艺术形象、文化特征、经济类型及人群等多个方面展开,逐层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内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主要包括了西伯利亚的中石器时代考古,克拉斯诺亚尔和安加拉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铜时代考古(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森林草原区和西伯利亚的泰加森林地带),再到塔加尔文化时期的考古发现,最后是匈奴、突厥、鲜卑、回鹘和蒙古时期的考古发现,以及西伯利亚的历史遗存。整个流域内考古遗存数量丰富,保存情况较好。
西伯利亚中石器时代,距今8500~8600年。以施勒金斯基河口为例,人骨埋葬方式实行敛骨葬,早期直接置于地表埋葬,晚期选取自然形成的土坑或水坑进行埋葬。该时期小型的聚落遗址可生存二十至三十个人,一般为临时营地,有简单的窝棚,发现篝火痕迹。捕猎活动以设置陷阱为主,开始使用复合型工具,拓宽了人类在森林地带的生活区域。东西伯利亚的中石器时代文化群主要有巴达伊斯基、维乐和林斯基、康斯基及贝加尔斯基等。
巴达伊斯基文化群的出土物
新石器时代,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出现加工树木的工具、细石叶技术、复合工具、矿、陶器、纺织物等,狩猎工具加以强化。
金属时代最早出现在中亚,逐渐往北扩散,公元前2千纪时遍布世界,金属的传播涉及到两支人群的迁徙,一支从西向东,已学会用马;另一支是从东向西。这一时期,米努辛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和泰加森林地区人们的生活活动更加复杂化,出现大型聚落城市、新的艺术形态、绘画、陶器、合金、轮子和手工业村落。不同区域的人类文化互相交流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出现了阿凡纳羡沃文化、奥库涅夫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和卡拉苏克文化等不同的文化联合体。
阿凡纳羡沃文化的墓葬与出土物
塔加尔时代,约公元前1千纪,铁器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这一时期,西伯利亚叶尼塞河地区气候潮湿温暖,牧草充沛,从半定居的畜牧经济走向游牧经济,斯基泰文化传统广泛分布,以武器、游牧和野兽风格的图案为主要特征。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劳动生产力提高,王权和财权集中。魏坚教授认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塔加尔一类文化遗存早段的文化面貌,已经和阴山以南崞县窑子、毛庆沟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阶段遗存的风格相似。由米努辛斯克盆地继续向北是安加拉河文化,与南部地区文化有所关联。目前发现五十多处青铜时代墓葬,一百多个聚落遗址,亦有祭祀神坛。
巴泽雷克干尸
匈奴时期,早期的叶尼塞河流域仍然以塔加尔文化为主体,蒙古东部和外贝加尔地区是石板墓文化,游牧传统的部族不断向南迁徙。公元前3世纪,匈奴部族对外进行军事扩张,推进了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汉朝采取和亲政策,中亚城邦也不断和游牧部族进行抗争。匈奴文化以色楞格河为中心对外辐射,广大区域内分布有大量的匈奴部族的墓葬和遗址。
公元前71-61年的匈奴版图
突厥时期相当于我国的隋唐时期,主要见于粟特、黑海和黄海地区。其文化特点是在部分墓葬中有殉葬马匹的现象,有人像石碑,刻画的是战士的形象,配带有腰带、刀等物件,手捧容器,随葬有铁刀、箭镞、马具和装饰品等。
回鹘时期,约公元8世纪。图瓦城址,具有居住和军事功能,内有小城,大城内其他空地则用于搭建帐篷,建筑带有中亚风格。回鹘战士身披铠甲,形制多样,有重甲兵和轻甲兵之分,武装形式化、优化程度高。
卡拉苏克时期的武士形象
公元9世纪,吉尔吉斯强大。墓葬中亦发现有敛骨葬,随葬死者生前所用之物。陶器多素面,盛放有食物。器物风格中多含外来因素。首次出现鄂尔浑—叶尼塞文字体系的片段材料。后期文化中首次出现镰刀,显示了农业文化因素的存在。
蒙古时期,以突厥语系部族为主,出现大型国家,军事发展统一,社会军事化加强,工艺技术、农业经济和其他经济模式等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时期,也发现有敛骨葬。
历史的变迁使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呈现出复杂的族群成分和文化类型,来源广泛,变化多端,相互交流,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区域考古学文化。这对研究古代人类的文化传统以及地区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权乾坤博士担任翻译
师生认真聆听讲座
讲座间隙,曼德雷卡教授还向大家展示了俄罗斯田野考古工作现场的照片,并播放了一些遗址发掘的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考古工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浪漫的人文情怀。
曼德雷卡教授
曼德雷卡教授与学生们
丰富多彩的工地生活
讲座提问环节,在场的师生与曼德雷卡教授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韩建业教授提问
休息期间仍在进行积极的讨论
三天的讲座圆满结束,在最后的总结中,魏坚教授对此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考古文博系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关于国外考古的学术讲座,称赞了曼德雷卡教授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考古工作的认真与坚持,称其为考古学界的“劳动模范”,同时对权乾坤博士全程的翻译与辛苦付出表示了诚挚的感谢。
俄罗斯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考古对国内师生而言,是一片神秘而陌生的领域。通过此次的学术讲座,全新的历史断面一层层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就如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一样,全面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丰富的考古学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地位和意义。尤其是对于北方民族研究者而言,熟悉和了解这片区域的文化分布和内涵,开拓眼界和思路,无疑更具学术价值。
同时,俄罗斯田野考古方法亦自成体系,针对不同的考古遗址类别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俄罗斯学者进行田野考古工作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熟悉学术环境和科研经历,对于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最后,魏坚教授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俄语,指出俄文材料对于研究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的重要性。希望师生们可以走出国门,感受一股新的文化气息与学术氛围,明确方向,坚定信心,加强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积极培养感情,加深双方友谊,共同推进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魏坚教授总结
讲座结束后,老师们同曼德雷卡教授、权乾坤博士一起合影留念,并相约明年在俄罗斯田野考古工地上再相见。
合影留念(左起刘未、权乾坤、魏坚、曼德雷卡、陈悦新、贾笑冰、王晓琨)
此外,曼德雷卡教授和权乾坤博士在京期间还参观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和北京大学塞克勒艺术博物馆等,感受中国文化,体验国内生活。(撰稿人:阿热阿依•托列根)
曼德雷卡教授体验摩拜单车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