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中科院教授王昌燧做客人大史学讲堂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2-06-22 07:53:00 阅读量:
 

    2012年6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王昌燧应历史学院和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的邀请,在人文楼三层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科技考古的新进展”的学术讲座。该讲座系“人大史学讲堂系列讲座”第三十六讲,由历史学院吕学明教授主持,历史学院魏坚教授评议。国学院的王炳华教授和历史学院考古专业的师生及校内外有兴趣的专业人士和同学参加了此次讲座。

           
         
                                                   王昌燧教授

      王昌燧教授,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工程物理专业,1985年开始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现担任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主任、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陶瓷考古、冶金考古、生物考古和农业考古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
      在讲座中,王昌燧教授首先从考古学与科技考古学之间的关系引出科技考古学的定义、研究方法,以及与国外Archaeometry的异同。接着,他分别介绍了科技考古研究在考古年代学、陶瓷考古学、冶金考古学、生物考古学以及农业考古学等五个方向上的新进展。其中,王昌燧教授对陶瓷考古学的前沿热点问题做了十分深入的讨论,包括古陶瓷的定义、低温陶器的烧成温度、陶瓷起源新说、原始瓷产地的再研究、青瓷与白瓷的关系、明官窑青花瓷的科技鉴定等。同时,在其他四个方向上,王教授也做出了非常精辟的概括。整场讲座图文并茂,综合了大量科研数据和崭新观点,激发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现场气氛活泼而热烈。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魏坚教授发表了精彩的评议。他指出,王昌燧教授的讲座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充分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学识与见解,并且,现代科学技术为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考古工作者应该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对其予以充分关注和重视。其后,王炳华教授做了补充发言,他认为科技考古为考古学研究“打开了一扇门”,通过它可以观察到传统考古学从未发现的世界。此外,几位同学也向王教授提出了一些问题,王教授一一作答,讲座在活跃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讲座结束后,王昌燧教授和与会教师合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