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史前文化中基岩遗迹的使用”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6-11-29 10:47:18 阅读量:
 
  2016年11月16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504教室,我们迎来了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二十三——“史前文化中基岩遗迹的使用”。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以色列海法大学考古系的Daniel Nadel(丹尼尔·纳德尔)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吕学明教授主持,考古文博系陈胜前教授全程翻译并进行评议,王晓琨副教授、曹斌、仪明洁、丁山老师出席讲座。讲座还吸引了许多校内外的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聆听,氛围轻松活跃。

 

Daniel Nadel教授

 
  Daniel Nadel教授现为以色列海法大学考古系教授,Journal of Israel Prehistoric Society主编,曾担任海法大学考古系主任、以色列史前协会前主席、参议员。研究领域主要是史前考古学,尤其专注于黎凡特地区农业和定居的起源、纳吐夫文化(Natufian Culture),基岩遗迹(bedrock features)以及古代狩猎陷阱(game trap)研究。他近年来主持了Ohalo II,Raqefet Cave,Neve David等遗址的发掘和研究项目,先后在Nature,PNAS,Current Anthropology,Antiquity,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s,Quaternary International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此次讲座,Nadel教授主要为我们展示了一些美国西南部和黎凡特地区的一些早期基岩遗迹的研究案例,以及它们与纳吐夫文化的关联,同时也讨论了一些基岩遗迹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吕学明教授主持

 
  Nadel教授首先为我们展示了许多美国西南部基岩遗迹的例子,配合生动的图片和讲解,我们了解到,许多基岩遗迹表现为岩石上凿洞的形式,这些洞大小不一,深浅有别,大多为竖直开凿,也存在水平开凿的情况。在一些基岩上开凿的洞里发现有擦痕,有些洞壁上很光滑,有摩擦使用的痕迹。这些小洞一方面可以具有实际的作用,如加工硬的植物和肉类,进行研磨或是砍砸;另一方面,通过洞内的出土物,参考民族学材料,推测这些洞穴可能也具备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黎凡特地区的纳吐夫文化中也存在许多基岩遗迹,这里的基岩遗迹岩性多样。由于黎凡特地区与农业起源相关,所以多数研究认为基岩遗迹是与加工粮食有关,Nadel教授认为,基岩遗迹的功能应该更为多样,例如在有些洞内发现了石制品,所以其可能用来被放置废弃物,也可能是用来储备的;有些洞又窄又深,且其中会放置一个石制品堵在中间,其下会发现植物颗粒或是植硅石——这些都是基岩遗迹中存在的有趣现象。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知道基岩遗迹是何时开凿的,但却在纳吐夫文化中突然出现,并且在前期数量众多,后期开始减少,因而有关基岩遗迹的研究有待更深一步的开展。

 

讲座现场

 
  此外,Nadel教授还为我们展示了基岩遗迹中的埋葬现象,埋葬有人骨,且在墓葬中发现石臼。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在基岩遗迹研究中所用到的新技术,通过三维扫描的方法更全面直观地获得洞的深度、体积、对称性等信息。

 

现场提问
 

  在提问环节中,师生就基岩遗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表示基岩遗迹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为我们开阔了眼界,带来了的新的方向和思路,Nadel教授也借此机会介绍了海法大学的交流项目,鼓励更多感兴趣的同学去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陈胜前教授翻译并做评议

 
  最后,陈胜前教授对讲座进行评议,指出在中国的白音长汉遗址、喀左地区同样发现基岩遗迹,但国内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于基岩遗迹的研究应当在全球视野下展开,注重多学科研究和对民族考古学材料的使用,鼓励同学们进入新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吕学明教授宣布讲座结束,并对Nadel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这场视听盛宴表示了感谢。(刘睿喆)


合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