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思考与实践”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者:人大考古文博系 发布时间:2016-04-20 09:10:35 阅读量:
 

袁靖教授

 
  2016年4月13日下午3:30,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八——“动物考古学的思考与实践”主题讲座在公共教学一楼1506如期开讲。此次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袁靖教授。讲座由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主持、陈胜前教授评议。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吕学明教授、韩建业教授、王晓琨副教授、曹斌、仪明洁、丁山、森谷一树老师参加,与此同时,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白岩所长也来到了现场,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共同聆听袁靖教授的讲座。

魏坚教授主持


  袁靖教授长期致力于古代人类与动物关系、古代人地关系和科技考古方面的研究,是中国动物考古学重要的开拓者之一,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理事会常务理事(2004~2015年)、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动物考古学会理事会理事(第8~10届),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等多个研究或教学机构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或理事、《考古》等多家杂志的编辑委员会委员。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的重大课题,著有《中国动物考古学》、《科技考古文集》等专著,用中、英、日文发表论文与报告180余篇,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本次讲座袁教授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特征、方法和实例。中国考古学对于动物考古的关注最早见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4年制定的《考古学会简章》中对于考古工作的阐述,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肇始于1934年出版的《城子崖》报告,如此华彩的开篇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探讨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是国际学术界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复杂的问题,动物考古学与考古学、动物学、DNA分析、同位素分析、埋藏学、文化生态学等多个学科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动物考古学研究有着广泛的涉及范围,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的自然环境、家畜饲养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生业要素等问题大有裨益,同时为畜牧史的史学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袁靖教授讲座中


  动物考古学的内容包括家养动物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在随葬和祭祀活动中利用动物的特征、在战争和劳役中使用动物的行为、对动物进行次级产品开发及骨器工业等。袁教授以家猪和黄牛为例,为同学们生动地展示了家畜的起源过程,提出了当地驯养和外地引进两种主要的家畜起源方式。除此之外,动物驯化程度也会因地而异,对新石器时代黄河和长江流域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研究发现,黄河流域野生动物比例不断降低,家养动物比例不断上升,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家养动物的比例增长缓慢且一直低于野生动物所占的比例。


提问环节

    随后袁靖教授解答了同学们关于不同地区随葬动物种类的差别及是否发现过孔雀骨骼等问题,指出我国当前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还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并寄语同学们积极加入到动物考古领域中来。

陈胜前教授评议
 

  最后,陈胜前教授在评议中讲道,袁教授的讲座浓缩了中国动物考古学的精华,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展示。动物考古学多线条、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历史文献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动物遗存的背景联系,他强调目前我们的动植物考古领域专业人员缺乏,鼓励同学们大胆接触新领域、积极拓宽视野和学术发展道路。

互相交流
 

  在讲座开始前,魏坚教授曾指出,以动植物考古学为代表的科技考古就像考古学的翅膀,使考古学研究变得更加科学。科技考古早已在国际考古学领域崭露头角,是当今考古学研究的学术前沿,将最前沿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带到人大来与师生交流共享,就是我们这一系列学术前沿讲座的宗旨。(邢增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