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星期一)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第三十讲“三代空间与考古山川”在人大公共教学三楼3502教室举行。讲座主讲人为密歇根大学考古人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与亚洲语言文化系副教授李旻,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主持并点评。参加这次讲座交流的有社科院考古所高江涛老师、郑州大学张莉老师、北京理工大学申华平老师等,我系王晓琨老师、刘未老师、曹斌老师、张林虎老师参加了讲座,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韩建业教授主持
李旻,密歇根大学考古人类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与亚洲语言文化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聚落考古、动物考古和三代考古,曾参与郑州八里岗、山东济南大辛庄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代表作《问鼎:早期中国社会记忆与国家形成》,剑桥大学出版社。
李旻老师首先提出,龙山时代以良渚社会的崩溃和陶寺早期的形成为开端,以二里头的崛起为终结。这段时期政治发展的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政治实验和互动网络的拓展。龙山时代的政治实验在东亚、北亚、中亚三个文化互动圈交汇的框架内发生。贸易和文化的碰撞,冶金技术传统、畜牧与麦作等技术在龙山社会的传播,促使早期国家的形成。同时,气候的灾变改变了龙山社会政治发展的格局与走向。在这个变化的框架之内,地形特征、社会回应、经济形态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政治发展轨迹,建立王权与国家的尝试可能反复在这些早期聚落中发生。
讲座现场
其次,李旻老师分别阐述了关于“高地龙山社会”和“低地龙山社会”的观点。用“高地龙山社会”这个概念来概括太行山脉与河西走廊之间的聚落与相关考古学文化及地方类型。高地文化,典型材料是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以鬲、斝等空三足器和双耳罐为核心,并以龙山玉器为宗教传统。而另一方面,低地龙山社会延续了从裴李岗时代以来数千年未曾中断的用鼎传统。贯通东方平原的淮河流域成为低地龙山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
龙山时期的重要特征是灾害频繁、政治动荡。长江中下游史前文明的落幕与高地龙山中心的崛起是龙山时代政治发展的特征。融合多生态区、多经济形式、与多区域文化形成的龙山知识体系与技术传统是中国青铜文明的知识前提。青铜、文字、货贝、卜骨与牛羊牺牲的使用是三代文明的核心传统。
接下来李旻老师讲述了中原中心政治格局的兴衰。以洛阳为中心的政治格局形成于二里头时代。作为第一个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早期政权,二里头的影响力兼跨晋南盆地、伊洛河谷、淮河流域,该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中原中心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二里头着重青铜礼器的生产,表现出三代文明以金属矿藏为核心的政治山川观念。在二里岗时代,中原中心政治格局得到了巩固。商王朝的出现标志着太行山东麓河内政治势力的崛起。郑州商城继承了二里头的技术知识、人力资源、以及政治经验,融合了两个区域传统。早商王朝在迅速扩张后频繁迁都,政治重心向河内回归,使其进一步远离晋南和洛阳,殷商对洛阳和晋南盆地的放弃意味着二里头所建立、为郑州政权所巩固的中原中心格局的解体。
讲座现场
随后,李旻老师阐述了三代历史山川与周王朝的建国蓝图,认为周人在传统的继承上是有选择性的。周王朝规划天下蓝图的基本坐标是首先一统关中盆地以作为根据地,然后占领中间夏人故土,最后则征服东方的商王朝腹地。灭商之后周人推行封建制度,称洛阳为天下之中,其历史空间叙事,以及用古地名与政权命名器物的做法,表现出周人希望继承王城岗—二里头礼制传统的政治理想。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对李旻老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认为李旻老师视野宏大,对各个考古学文化、各文化之间的关系、山川景观地图资源以及三代时期的文献非常熟悉;提出了例如“高地”、“低地”概念,为观察三代考古提供了很新的观察视角。
韩建业教授点评
社科院考古所、陶寺遗址的发掘者高江涛老师就崇山向嵩山中心的转化是否和宗教观念的转化有关、建筑方向和礼制传统的来源的选择性问题与李昱老师进行了进一步交流,强调二里头文化宫殿方向为北偏西,而偃师商城宫殿方向为北偏东。
讲座结束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合影留念
(撰稿人: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