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早期丝绸之路上的技术变革——洮河考古项目的计划与启示”讲座在人大举行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6-06-29 04:51:04 阅读量:
 
  2016年6月26日下午,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十七“早期丝绸之路上的技术变革——洮河考古项目的启示”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由哈佛大学考古学中心主任傅罗文(Rowen K.Flad)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主持,韩建业教授评议。历史学院吕学明教授,王晓琨副教授,曹斌、丁山、森谷一树老师等参加了此次讲座。

傅罗文教授

 
  傅罗文教授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梳理了相关的概念。他引用了从事南美洲考古的Brezine有关“技术”的概念,同时根据《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一书,提出对于技术成分的讨论,重点在“结合”,它表明技术有不同的来源和成份。“我们在关注技术的演化时,还需要考虑它的各种过程,”傅罗文教授说:“它包括偶发性事件(Chance events)、主动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他认为,我们在讨论技术的时候,应该把“结合”、“成份”和“现象”这三个要素考虑在内,例如西北地区的彩陶原料,如果两个文化的彩陶原料一样,那说明技术上有关系,如果不一样,也会影响我们对这两个文化的解释。

 

讲座现场

 
  随后,傅罗文教授展示了近五年来他在西北地区所做的田野项目。他提出选择洮河流域做调查,一方面是对公元前三千年到一千年之间这一区域的技术变化一探究竟,另一方面,这一地区既涉及北方河西走廊及欧亚草原丝绸之路,又涉及南方丝绸之路,既对这一地区开展工作,也是在探索这一区域与这两条丝绸之路的关系。最后,傅罗文教授还对西北地区的制铜问题、农业问题及动物考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陶器角度来看,在西北地区并没有找到线索来探索马、羊等动物的传入。
  韩建业教授对讲座做了精辟的总结并对傅罗文教授在西北地区的田野工作表示赞赏。傅罗文教授首先从理论角度梳理了相关的概念问题并介绍了研究计划,包括地点的选择等问题,随后回顾了学术史,并提到了安特生的工作及以往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在介绍田野项目时,以齐家坪为重点,介绍了这五年的系统工作。韩建业教授认为,无论是工作的长期性、扎实性,还是方法的系统性、科学性、现代性,例如采用了地球物理的勘测,GIS等等,都从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上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同时,针对西北地区马、羊等动物传入的问题,韩建业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陶器上还是能够找到一些线索的,比如半山的锯齿纹,冠状饰等。

韩建业教授点评

 
  在提问环节,现场的同学和老师就技术的概念及调查方法的取舍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傅罗文教授一一作出了回答。

 

DSCF4477

提问环节

 
  魏坚教授最后发言时表示,此次讲座给我们做学术研究及区域调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区系类型的研究上,不仅要关注宏观问题,也要关注小区域即微观的问题。而从技术的层面上看,考古学面对的遗物是基本不变的,但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这恰恰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在傅罗文教授的田野项目中,在操作技术层面表现出来的高水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农桑)

 

魏坚教授总结发言


讲座结束后合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