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团队合影
2016年4月29日至5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师刘未、张林虎、森谷一树、丁山,国学院刘新光老师,以及本科生杨东峰、汤伟、杨林旭、徐紫锦、严茜一行10人赴河北阳原县顺圣城遗址,开展了为期4天的考古调查工作。作为“桑干河流域古代城址调查”项目的第一站,此行之目的一是对顺圣城遗址的形制、布局进行考察,并进行航拍、测绘等工作,二是对城内地表遗物进行全方位采集,三是锻炼本科同学田野实践与学术写作的能力。
考察团队一行
顺圣城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阳原县三马坊乡西小庄村,因顺圣川(今水沟口河)而得名。辽应历十三年(963)于川东置顺圣县,属奉圣州(治今河北涿鹿县)。统和中属弘州(治永宁县,今河北阳原县)。历金、元二代,明初废。该遗址是张家口境内一处保存相对较好的古城遗址,除城墙上几处豁口外,基本保持完整。
顺圣城遗址南墙西段内侧
考察团队首先对城墙进行了考察。城址四围城墙均为夯筑土墙,基本为方形,每面墙长约680米,残高不等。城墙剖面呈梯形,上窄下宽,顶部宽约1~2米,底部最厚处约8~9米。城内地势较高,内外落差明显,被风向阳处墙壁陡直,黄土塌陷少,顺风背阳处多缓坡,浅草覆盖。城墙内外表面均可见大量圆孔,排列整齐、上下一线、间隔有序,深度可达一米多,研究认为可能是当时建城所搭脚手架之痕迹。残存角台四座,尤以西南角角台保存状况为佳;残存马面十余座,呈长条状向外伸展。四围城墙中央各有一处豁口,为城内中心十字路所穿。其中南城墙豁口宽达30余米,推测为城门所在;西城墙豁口外为一圆形深坑;北城墙豁口宽约6米,可能是后期便于通行所开;东城墙豁口两侧各向外延伸数米,具体情况有待讨论。
顺圣城遗址西墙南段断面及角台
城内地表散见大量白釉、酱釉、绿釉等生活类瓷器残片,可辨器型有碗、罐、盆、缸等,还有大量泥制灰掏残片,可辨器型有罐、盆、瓮等,另发现泥制灰陶板瓦、筒瓦、砖块等建筑构件。
顺圣城遗址西墙南段外侧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考察团队划分为采集组与测绘组两个组别。采集组主要负责城内地表遗物的采集,测绘组主要负责城墙外轮廓及角台、马面的测绘以及整个城址的遥控航拍。
采集组第一队由丁山老师率领,其将整个城址划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又划分为若干区块,在每一区块中,建立一个个直径十米的圆形采集点,以固定上限标本数为尺度,对圈内遗物进行抽样采集,以便观察区域间地表遗物的分布疏密状况以及功能分区现象。采集组第二队由刘未老师率领,按同样区域、区块划分,对地表遗物进行全部采集,以便了解城址地表遗物的整体面貌、时代特征以及更多的细节问题。
地表遗物采集
地表遗物采集
测绘组由张林虎、森谷一树老师率领,首先沿整个城墙踏查一圈,利用RTK获取城墙外墙、角台及马面的三维坐标。在此过程中,对比卫星遥感影像,对重点位置进行了手动测量。尔后,利用飞行器,对整个城址进行了空中航拍。
RTK测绘
飞行器航拍
几天的考察下来,团队采集了数量众多的陶片、瓷片、炼渣、化石等遗物,测绘组获取了最新的城址三维坐标及航拍资料。此次工作,基本搞清了顺圣城城址的规模、形制等问题,对城门、角台及马面的设置及分布有了大致推断;采集到的丰富的遗物标本,有助于我们对顺圣城城址的使用年代、功能分区、对外商贸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获取了重点区域、重点遗物分布位置的GPS定位,利用科技手段采集了一手的测绘信息,有助于我们分析城址的时空演变及存废状况。整体上看,此次考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在若干问题上也存在着进一步开展工作的空间。
团队讨论交流
当地村民访谈
考察团队合影
回程途中,师生一行还考察了涿鹿县温泉屯乡龙王堂汉代宜乡城址、怀来县大古城村汉代上古郡遗址等。随着“桑干河流域古代城址调查”项目的逐步开展,今后,人大考古文博系还将对沿线更多的古代城址、聚落进行学术考察。(杨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