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考察 >

我院居延遗址考察获重要成果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8-12-31 06:22:00 阅读量:
 

20081130日到125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与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联合对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居延遗址进行了一次考察。此次考察一方面是为了完成我院魏坚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居延遗址考古调查报告”而进行材料补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启动我院与日本国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三方共同参与的“利用卫星数据复原古灌溉渠网及古耕地遗迹并对其系谱进行分类”研究项目而组织的。参加考察的有我院魏坚教授及陈姝婕、仲叙莹两名研究生;日本方面有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的相马秀广教授和田然博士、大阪教育大学伊藤敏雄教授、京都综合地球环境研究所森谷一树和大谷大学井黑忍博士等。
 

    居延遗址位于额济纳河流域,全长250多公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就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过调查和发掘,当时的考察团成员、瑞典人贝格曼发现了著名的“居延汉简”。此后,居延地区的考古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尤其是近十年来由于青铜时代遗址和汉代烽隧的发掘,以及《额济纳汉简》等新成果的出版,使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此次考察活动前,相马秀广教授曾在居延遗址的卫星影像图上发现了一个类似城址的遗迹,此外还有一大片呈蜂窝状排列的耕地遗址,这类遗迹在之前将近一百年的考察活动中是从未有人发现和涉足过的。因此本次考察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这些遗迹并弄清楚它们的性质。
 

考察队一行落脚在居延遗址深处绿城子遗址附近的一户牧民的蒙古包内。这是一片广阔而荒凉的戈壁沙漠分布区域,除了遍布的红柳沙包和胡杨外几乎没有人烟,再加气候寒冷,因此给遗址的考察带来了一定困难。
 

    121日,考察队先根据卫星影像资料提供的数据确定了遗址的经纬度,然后在GPS卫星定位系统的导航下成功的找到了后来被魏坚教授命名为BJ2008的古城遗址。经过考察测量发现,这座城址的西北部和南部有古河道遗迹,因此这座古城应当是位于两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区。古城东西长142米,南北宽124米,四周城墙由于河水冲刷和长年的风蚀作用已经残缺不全,城内也未发现明显的建筑遗迹。根据古城的建筑规模和构筑方式,以及采集到的陶片,推断其修筑年代为汉代,可能因为位置不当及其河流冲刷的缘故,在使用不久之后就被废弃了。年代上可能早于上世纪30年代初贝格曼在居延地区发现的K710K688两座同等规模的汉代古城。
 

    122日上午,考察队又采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了那片呈蜂窝状的地区。经实地观察发现,这片区域原本是以5米见方的方格划分的田地种植区,每一凸起的方格的四边相邻的方格则是下凹的,这样相连成片,形成规则的凸凹分布的大片田地。这类耕作区的方格由于风蚀作用形成大致的圆角方形,因此在卫星地图上呈现出蜂窝状。据古籍记载和判断,很可能是使用区田法耕作过的土地。在这片区田的附近,还发现了一座西夏时期的院落遗址,院墙和房屋清晰可见。因此这片田地和院落遗址,很可能属于西夏至元代阶段。
 

    此外,考察队还对过去考察过的汉代烽隧和西夏绿庙等一些遗址作了重点复查。
 

    本次考察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特别是两处前人从未涉足过的新发现令考察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很兴奋。本次考察活动将为居延地区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提供重要的资料。考察的过程也证明,今后考古学的发展与多种学科的结合及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国际间和各相关学科间的合作,将先进技术应用到中国考古学的实践中来,才能进一步推动考古学科的进步。
 

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考古调查还是学术研究,终极目的并不是只为取得那些冷冰冰的资料和数据,这是一个用脑思考的过程,更是一段用心体验的经历,也许只有这样,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我们才能获得更多吧!(陈姝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