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考察 >

我院考古学专业部分师生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参观学习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07-06-28 06:15:00 阅读量:
 

620日,应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宋大川所长的邀请,我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教授带领06级硕士研究生一行五人,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及所属琉璃河工作站参观学习。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位于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是北京市最重要的文物与考古研究机构之一,承担着北京地区地下文物保护及考古发掘任务,在北京地区文物考古和北京史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
 

上午9时,我们乘车来到了被高大红墙环绕的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宋大川所长已等候多时,他热情地把我们迎进接待室。随后,宋所长为我们介绍了所里的情况,包括研究所的建立与发展、研究所的职能、主要研究方向、未来的规划等,这使我们对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有了整体上的了解。魏坚教授向宋所长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的建立、发展及主要研究方向。双方都表示要在以后加强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并就假期研究生的实习和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建立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教学科研基地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宋所长还询问了同学们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气氛轻松和谐。
 

随后,我们在宋所长、王清林副所长、考古部主任张治强老师的引导下细致地参观了研究所。首先进入视线的是高大的琉璃阁。琉璃阁,也叫“大琉璃宝殿”,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其母祝贺八十寿辰而建,是当时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其阁顶皆用黄绿琉璃瓦镶嵌而成,在殿的琉璃壁上嵌满五色琉璃砖,四面墙壁密布琉璃小龛和佛像,整个建筑巍峨舒展,富丽堂皇。
 

位于琉璃阁南面的是七佛塔亭,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此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建筑,顶部有铜鎏金宝顶,亭外是黄琉璃瓦贴面,绿琉璃剪边的屋面。亭内竖有八角石塔,八个面中除北面外其余七面均线刻有佛像,故曰七佛塔。此亭目前正在维修中。这两座建筑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着,在所领导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所里的主要部门。文物研究所下设有考古部、配合基建办公室、资料室、文献阅览室、青铜器实验室、行政保卫科和办公室等部门。考古部和配合基建办公室主要负责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是所里主要的业务部门;资料室、文献阅览室存有大量善本和线装古籍,还有各种历史文献书籍和考古期刊杂志等,为平时职工阅览所用;青铜器实验室主要负责修复及研究青铜器物;行政保卫科主要是进行所里日常安全保卫工作;办公室则处理日常所内事务。各部门室内宽敞而洁净,现代化办公设备齐全。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机构设置健全而科学,各部门分工明确,设施齐全,处处透露出现代化的气息和人文的关怀。
 

所里的老一辈领导郁金诚书记与朱志刚、袁进京老师也从各自工作的地方赶来,在接待室与我们座谈交流,并合影留念。中午,宋所长以及各位领导热情地款待了我们。
 

午后,在王清林副所长和张志强主任的陪同下,我们驱车赶赴琉璃河遗址参观学习。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城西南房山区琉璃河乡,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东西横距3.5公里,南北纵距1.5公里,占地约500万平方米,为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包括古城址、墓葬区、居住址三部分。古城址位于遗址中部,地面尚存北城墙和东西城墙的北半部,建城年代约在西周初期。
 

墓葬区位于城东南部,以黄土坡村最为集中,墓分大、中、小三型,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随葬品小型墓以陶器为主,中型墓以青铜器为主,大型墓多被盗。陶器组合为鬲、簋、罐。不少青铜器上铸有铭文,出土的堇鼎和伯矩鬲是极为珍贵的青铜礼器精品。近年出士刻有"成周"文字的甲骨,为确定燕都城址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居住区位于城内及西部,有房屋、窖穴、灰坑、水井等遗址,如今在遗址区已建立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这里建立了野外工作站。
 

 我们首先参观了西周燕都城博物馆,博物馆展品主要为琉璃河遗址的出土遗物、墓葬、车马坑等。其中,墓葬和车马坑等属于原址展示,生动地再现了燕国贵族的埋葬习俗,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遗物被分成各个单元展出,各自独立,但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展出的遗物有陶器、兵器、车马器、玉石器、漆器、青铜礼器等,形态各异,绚丽多彩。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保存完好的四座贵族墓和附葬车马坑,高贵的主人和殉葬的奴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视觉冲击的背后藏着一段沧桑的历史;颇有趣味的是遗址图的展示,馆内人员用独特的方法清晰地演示了遗址的地形图,设计方法巧妙而独特。西周燕都博物馆展出的遗物形象生动,种类繁多,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历史空间,引导我们去穿越那个久远的时空。
 

    结束了博物馆的参观后,我们来到文物研究所的琉璃河考古工作站,这里按几个不同的遗址,正在整理从从毛家湾、龙泉务、南正、岩上等遗址出土的遗物,这些器物年代跨越较长,从西周一直延伸到清代中后期,有鬲、豆、等陶器,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白瓷等瓷器,姿态不一,花样繁多。
 

工作站的李永强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明代的青花瓷碗圈足的演变规律。据李老师介绍,明代青花瓷碗圈足变化特点较为明显,早期足底部砂质,足壁宽厚斜削;中期圈足较初期垂直高深内敛,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空白期”,进入晚期后,砂质足底逐渐演变为陶质,足壁较为垂直高深,李老师的讲解浅显易懂,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明代官窑青花瓷的演变规律。
 

    此外,还有大兴青云店、延庆张家营出土的辽金壁画,画面内容丰富,人物姿态各异,魏坚教授与王清林副所长就壁画的揭去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壁画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北京地区弥足珍贵。
 

下午5时,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琉璃河工作站。破碎的残片,古老的器物,每一样都是历史的见证。从这些遗物中,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考古学的意义,领悟了考古学的无穷魅力,特别是文物的修复过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们大大拓宽了视野,丰富了阅历,也认识到了许多不足,为以后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这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专业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一次重要的交流,市文物研究所作为北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最前沿,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多的实践机会;而历史学院考古专业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新兴专业,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极大的发展潜力,双方完全可以优势互补。这次参观学习是人大考古专业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相互交流的开始,为双方以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董方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