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最新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考古发掘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2021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古北口五里坨段长城遗...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 |
2020年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 | |
2020年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 |
2020年9月23日至29日,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率领博士研究生田小冬,硕士研究生宋卓远、苏楠、孙震、赵一鸣、郑玉一行七人组成 “人大居延考察小分队”,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进行了为期七天的考察活动。主要任务是考察居延各时代遗址,并落实与额济纳旗政府商讨多年的关于成立“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的相关事宜。本次考察得到当地旗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全力配合。
居延遗址位于额济纳河流域,其地南起甘肃省金塔县毛目,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苏古淖尔南端的宗间阿玛,全长250余公里。目前,在这一区域内发现青铜时代遗址1处、先秦至元代不同时期城址18座、墓葬区6处、汉代烽燧百余座,是西部地区一处重要的大型遗址。二十世纪初,居延遗址因科兹洛夫、斯坦因的盗掘和斯文·赫定、贝格曼等人的调查引起世界关注。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居延进行了多次专项调查与发掘,尤其是1998—2002年的五年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额济纳旗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分阶段对额济纳河流域自青铜时代至西夏、蒙元时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测绘、试掘等工作,成果丰厚。
9月23日清晨,小分队赶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从北京清河站出发,一路北上,于午前到达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品尝过当地特色的羊肉稍麦后,一行人前往参观内蒙古博物院,陈永志院长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同考察队成员交流。此外,在博物院工作的人大在读博士研究生程鹏飞、萨仁毕力格全程陪同。参观期间,魏坚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内蒙古地区考古工作情况,并简要介绍了接下来的考察行程。吃过内蒙特色餐点后,考察团于下午6时左右坐上了开往额济纳的列车。
(左起:魏坚教授、田小冬、萨仁毕力格、程鹏飞、陈永志院长)
列车一夜飞驰,穿过城市、乡村与戈壁,终于在24日上午10时到达额济纳站。曾与魏坚教授共同在居延奋斗过的老朋友旗人大主任郭富宗、旗文旅局局长双宝、副局长那仁巴图前来接站。短暂休整后,考察队参观了额济纳博物馆,了解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概况,见过居延遗址出土的汉简等实物后,队员们对接下来的考察之旅充满期待。离开博物馆后,魏坚教授一行人考察了仍在建设中的“居延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地。
9月25日,居延城址考察活动正式开始。从日出到日落,考察队用一整天的时间完成了对额济纳河东岸居延泽周边9处遗址的调查。当天天气晴好,道路情况顺畅,考察活动进展顺利。魏坚教授的老搭档郭富宗、那仁巴图和纳森陪同考察。
考察第一站是红城子汉代障城。城址四边长23米,折合汉代长度计量单位为10丈。建筑方式为平地叠砌式,即在平地以土坯分层横竖相间,逐层叠砌,向上渐收,每隔三至六层夹一层芨芨草、芦苇或红柳,外观呈覆斗状。
第二站是大同城,即唐代宁寇军治所,也就是唐代边塞诗人王维名作《使至塞上》中“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诗中描写的唐代“居延城”。城址保存有角台、马面,墙体呈回字形。
第三站是黑城外科兹洛夫盗掘的出土两千多册文书的“伟大的塔”。
第四站为黑城子(哈拉浩特)。黑城遗址是一处西夏与元代遗迹共存的城址。从西门进入后,重点考察了西夏时期的黑水城南门及佛塔等遗存。城外亦集乃路西南角的元代清真寺依然保存良好。
∆ 魏坚教授在黑城东门外讲解
第五站为绿城青铜时代遗址。墙体呈椭圆形,长径430余米,北部保有20年前发掘的探方。在探方前,魏坚教授回忆起曾经艰苦的工作条件,指出所有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是一代人在戈壁上的信仰与坚持换来了对历史的还原。这种精神感染了每一位队员。随后,一行人选取绿城东夯土高台墓葬北侧的阴凉地午餐。
∆ 考察绿城子
∆ 绿城夯土高台墓葬
第六站前往位于居延泽最南端的卅井候官(博罗松治),它根据戈壁沙原上突起的孤立叠层砂岩小山包依势而建,周围视野开阔。所在台地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高约20米。同20年前的调查相比,卅井候官小山上的烽火台东侧有大片土坯塌落,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从卅井候官返回北上,经黑城到当日考察第七站——二塔和五塔,在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分辨出西夏佛塔和元代覆钵式塔的差别。
第八站居延城(K710)边长55丈(汉尺),由于风蚀导致墙体受损严重,但城内仍可见到遍地的石磨残块及成排的窖穴,这也是这座边城的标志,推测是保存粮食的城址。
第九站返回温都格城(K749),此城为内外回字形建制,中间23米见方的内城为汉代障城,后经夯土补筑。外城东西长方形,墙体夯筑,从城内采集陶片和存在大量夯土高台西晋墓葬判断,该城当是利用汉代障城修筑的西晋城址。至此,25日考察顺利结束,返回额济纳旗就餐休息。
9月26日早上七点四十分,队员们从驻地出发,前往甲渠候官烽隧线考察。第一站是魏坚教授当年发掘的最北端的甲渠候官第十六隧(T9)。烽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米,南北宽约11米。建筑结构由外墙、国道、房屋、台阶和烽火台组成。建筑如今已经严重坍塌,若不了解情况,很难看得明白。第二站向南到甲渠候官(A8),障城、坞墙和瓮城门址清晰可辨。
∆ 考察第十六燧(T9)
∆ 考察甲渠候官
随后考察队一行人赶去黑城遗址前,参加额济纳旗“文化旅游项目启动仪式”。旌旗猎猎,爆竹声声。活动结束后匆忙离开,继续向南,逆额济纳河而上考察居延都尉府和肩水都尉府沿线烽燧。
驱车向南进入东风航天城地域,到达当日考察第三站到大方城(K822障),城址平面呈方形,夯筑墙体边长约40米,厚约4米。四角为圆形角台,东墙正中设门,靠近西墙正中位置有底边长约6.5米,存高约7米的烽火台,台四面有五层间隔横插的木柱。从当年调查和现今采集的遗物分析,此城当为西夏时期在黑水河东岸的边防城镇。
∆ 大方城
∆ 大方城中烽火台
从大方城向南到达第四站,即肩水都尉府最北端的广地候官治所(小方城),墙体建在夯土高台之上,方形,边长23米,合汉代10丈。门址向南,外有长方形坞墙,西侧即是额济纳河。
∆ 小方城
∆ 考察小方城
∆ 小方城上眺望额济纳河
午前还考察了第五站肩水金关遗址(A32)和第六站肩水候官治所(红城障)。肩水候官治所同样边长23米,西南侧门洞保存完好,还留有过梁木柱的孔洞。下午两点左右,考察队选在北墙外一阴凉处用餐。
∆ 肩水金官遗址
∆ 考察红城障
下午到达当日考察的最后一站大湾城——汉肩水都尉府治所。残留的墙体南北约140米,东西约190米,约合汉尺60丈和80丈。在东墙和北墙中部还各留存有一个突出的马面。在汉城西墙内的西南部,有新筑的夯土城址,其西墙下半部可能沿用了汉代墙体,城址南北90米,东西60米,门在东墙正中。此城可能为西夏时所建,东门外的“瓮城”墙体坍塌严重,似为更晚期的院墙建筑,在城址东南角,还留有一个西夏时期的烽火台。
∆ 考察大湾城
∆ 大湾城东门外“瓮城”
9月27日上午,居延考察队北上考察殄北候官(宗间阿玛)。这里同前一日考察的广地候官(小方城)一样,属于夯土包砌式建构方式,即在地表夯筑较高的夯土台基后建筑于其上。宗间阿玛附近沙丘广布,河流纵横,其周围环绕有人工环壕。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在去往宗间阿玛的路上车子几次陷入流沙中,队员们齐心协力积极救援被困车辆,虽耽搁了些许时间,但总算是顺利完成考察任务。
∆ 殄北候官
27日午后3点,完成当日考察活动后,考察队成员返回额济纳旗同魏坚教授汇合,共同参加由额济纳旗主办的“中蒙国际公益文化论坛”。魏坚教授在论坛上发言,他首先介绍额济纳考古调查工作的历史与近况,说明居延考古工作的重要性,随后结合最近两天考察队的经历见闻讲述了保护居延遗址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魏坚教授的精彩发言得到与会嘉宾们的强烈认同。论坛结束后,举行了“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魏坚教授和阿拉善盟杨国顺副盟长为研究中心揭牌。
9月27日晚,额济纳文化与文物部门的老同事们,也就是二十年前同魏坚教授在居延做考古工作的伙伴们,共同宴请人大居延考察队一行人等。凑巧的是,当晚8:30-9:30央视科教频道正好播出魏坚教授的考古公开课——《大漠居延》,其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引发旧日同事们对往昔的追忆。居延考古人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他们以苦为乐、风餐露宿,连续多年奋战在戈壁沙漠中。春天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夏天户外40摄氏度以上的持续高温,冬天如刀子一般的西北风,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扎根居延的决心,也没有什么可以影响他们做出成绩的信心。当年工作如此艰辛,如今回忆起来也都是闪闪发光般的经历。这种居延精神深深感染了所有在场的考察队后辈成员。席间歌声笑语不断,像是在致敬过去的那些日子。
9月28日,早餐后收拾行装离开住了四个晚上的宾馆,应额济纳旗政府的安排,上午9—11点由魏坚教授为额济纳旗党政中心组、全旗副科以上干部和文旅部门全体工作人员,在旗政府礼堂做《居延文化研究与文旅融合的思考》为题的讲座,由旗文旅局包塔拉副局长主持。魏坚教授首先对过去二十余年的居延文化研究成果作详细介绍,其后就居延遗址的文物保护问题和文旅融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居延遗址究竟要不要保护,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保护,保护后的遗址如何巧妙进行文旅融合等等,这些都是当地文旅部门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
考察中我们发现,有些城址的风蚀破坏程度触目惊心,部分遗迹甚至已经坍塌,而有些做了保护的遗址也由于修护工艺问题对城址造成二次破坏。对居延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当然,居延也有保护工作做得不错的城址,例如大同城的保护,不仅遵循“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还能够使参观者更加清晰明了城址布局,当被树立为居延城址保护的典型。相信听过讲座的领导干部们也会加强自身学习,努力做好文物保护和文旅融合工作。
随后,利用午前的时间,旗文旅局带考察队就近游览了额济纳河头道桥的胡杨林风景区。中午旗政府为人大考察队送行。28日下午,考察队一行在古居延泽景区老板吕金涛的引领下,最后考察了居延泽的天鹅湖。景区在保持地理原貌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这也使得景区中天白天鹅、黑鸬鹚等野生动物逐渐多起来了,环境愈发好。沉浸在自然美景中,几天辛苦考察的疲劳顿时消除了。
9月28日傍晚赶到额济纳火车站,踏上返程之旅,旗文旅局双宝局长和李彦赶来送行。感谢额济纳旗领导和老朋友们的周到安排,考察工作至此圆满结束。随着列车缓缓驶出额济纳站,途径茫茫戈壁时队员们也欣赏到了“长河落日圆”的美景。
短暂的考察结束了,但那些障城与烽燧永远扎根在额济纳,静静地彰显着千年以来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孤烟不再,而落日依旧照耀这片无垠的戈壁,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再见,额济纳!
在“居延考察小分队”离开额济纳的同时,恰逢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了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这无疑给归途中的小分队成员们打了一剂强心针,居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过去才能更好的拥抱未来。总书记的一番话会激励身为考古人的我们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工作,不仅仅是为额为居延、为额济纳,更是为了中国考古做出更大贡献!几代考古人的努力终于取得如今的成果,相信总书记这次的谈话会是考古学界划时代的事件,我们将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己任。道阻且长,行之将至,我们任重道远!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