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考察 >

人大考古文博系赴新疆惠远古城调查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6-09-07 08:11:21 阅读量:
 
  2016年9月3日,受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带领博士后任冠、博士生郝园林、硕士研究生公雪、金菁、肖冬男、张倩赴新疆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对惠远新、老古城进行考古调查。此番工作的重点在于探明惠远新、老古城的基本形制,并制定相应的考古工作规划。此次调查工作得到当地文物部门的积极配合与高度重视,伊犁州文物局佟金玉局长、博物馆馆长康萍、工作人员邓丽、宋磊、顾伟等、霍城县文物局夏永成局长等一同参加了调查活动。
  惠远古城(老城)位于伊犁河水北端东侧的高台地上。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批准设立“总管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伊犁将军初驻绥定城(位于今霍城县)。乾隆二十八年(1763),明瑞奏请在伊犁河北岸筑大城,乾隆赐名“惠远”。从此,伊犁将军移驻惠远城,惠远城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中心,曾统领新疆地区百余年。至同治五年(1866),回民起义军占领惠远城,使城内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同治十年(1871),沙俄强行攻占惠远城,此时老城告废。光绪八年(1882),金顺将军率大军正式收复伊犁,驻扎在绥定城,随即开始惠远新城的筹建事宜。光绪十年(1884)清政府批准设新疆省,新疆的政治中心由惠远移至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伊犁将军只管伊犁和塔城的军政事务。光绪二十年(1894),惠远新城竣工,伊犁将军移驻此城,此后新城一直沿用至今。从1759年至1884年,惠远城作为新疆政治中心达百余年,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考古学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从惠远古城(老城)城墙的东北角开始,沿北墙一路向西,至现存城墙最西端拐入城址内部;再沿东墙一路向南,至东门;最后从东门出发至西部河谷。全程分别测量了现存城墙的高度和厚度、马面的宽度和两个马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各个位置的经纬度坐标,调查了城内钟鼓楼及衙署所处位置,城墙北门、东门所处位置,并根据调查情况对城址的营建形制和改造过程进行了初步判断。调查期间,采集了若干陶瓷片、砖瓦块和其它建筑构件。

调查队在测量城墙数据

魏坚教授在测量城墙夯层厚度

调查队在勘探地层情况

调查队在用RTK测量城墙坐标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卫星图片上,此城南半部分已经被伊犁河水冲垮,西侧夯土墙也已无存。通过调查并结合文献记载可知,此城初建时,为南北长1312米,东西宽1344米的近方形,四墙正中位置设城门。建城30多年后,兵丁增多,贸易繁华,于是向东扩展120丈。如此,惠远古城(老城)变为南北长1312米,东西宽1728米的横向长方形,西门位置也因此由北墙正中变为北墙西侧。

惠远古城(老城)Corona卫星图片

惠远古城(老城)复原平面图(绘图者:任冠)

惠远古城(老城)北墙现状


  调查队还到惠远古城(新城)伊犁将军府调查,重点确定其大堂范围。大堂地面建筑已不存在,但地表下仍保留有柱础及地面铺砖,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可以较为清楚的复原当时衙署形制。
田野调查工作结束后,随即展开室内资料整理工作,对调查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绘制图片、清洗陶瓷片并拍照。
  惠远新、老古城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当地文物部门配合,实地调查,结合卫星图片和其他文献资料,对惠远新、老古城的环境位置、历史沿革、营建制度和改建过程进行研究,并据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考古工作规划,有利于提高本系的学术研究水平,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同时,此项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推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文化事业和古城保护工作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才质量,充分发扬惠远古城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撰稿人:肖冬男 任冠)

 
调查队合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