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考察 >

北魏金陵考察记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04-18 10:01:02 阅读量:
 
     受山西省左云县政府的邀请,2015年4月10日—13日,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带领部分师生奔赴左云右玉两个县,在当地业务人员的配合下,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活动。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对该区域诸多山顶存在的大型封土大墓及近年来屡遭盗掘的情况进行调查,并据墓葬的位置分布、规模大小和形制特点等,找出其分布的规律及各墓葬之间的联系,以确定这些墓葬的性质和年代,运用考古学的手段,就学界多年来对北魏金陵地望的探讨做进一步的研究,利用新的调查成果推动左云右玉两县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4月10日上午10点55分,考察组一行五人从北京站出发。下午17点26分,我们在大同站见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右玉县的王泽民先生,随后又驱车一个多小时到达左云县城。左云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刘志尧会长和部分文化界友人同我们见面,商讨考察行程,并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4月11日早晨,天空一扫昨日的阴霾,阳光高照。上午8点,刘志尧会长、王泽民先生同我们一起前往马头山进行考察,同行的还有一名山西省“长城保护协会”的志愿者。马头山位于朔州市右玉县北35公里处李达窑乡的马头山村。这座山顶部起伏不大,南北长约600多米,海拔可达1700多米,两座大墓就位于山梁西端的最高处。因两座墓远远望去如马的两只耳朵,马头山因此而得名。马头山的北侧的山下可见延绵的明长城,现在是山西和内蒙古两省的分界线。
          
                            图1  马头山脚下的明长城
    在马头山承包一万多亩山地用于造林和养牧的李云生,已在马头山上生活了十多年,他热情地为我们带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登后,我们在上午10点半左右到达山顶。两座大墓大致呈西南——东北向分布,相距约140米。大墓封土由黄土与石块混合而成,其中西南侧大墓的封土高约11米,其下有土垫筑的圆形平台,周长约122米,其外侧为石块层层垒砌的石质护坡,总规模比东北部的墓葬大。西南部大墓封土的东侧有用石块垒砌的制作白灰的方形水池,水池东侧的地面上有明显的白灰痕迹,当是在修建墓葬时的遗留。两座大墓的边缘均有明显的盗洞。陵墓东面两边成两条线延伸,堆垒有12个砾石堆,成对称状,每边6个,形似蒙古草原上的敖包。
          
                     图2  考察组测量马头山两大墓封土之间的距离
          
                             图3  马头山大墓的盗洞
    下午2点半左右,我们返回大同市左云县,前往小京庄乡前坪村西约2公里的西坡进行调查。此地共发现了19座被盗和冲毁的墓葬。根据卫星定位显示,19座墓葬大致呈两条相互平行的东北——西南走向的直线分布。墓室分圆形、六边形、八边形几种。墓穴多是用石块砌成,石块的表面有折线纹,也有用天然的石块垒砌的。墓穴呈向上渐收的口袋形,墓室的东或东南侧有墓道。墓葬顶部多有圆形的石板封顶,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封顶石板多已裸露在外。石板外露的一侧为素面,朝下的一面多刻有圆形的莲花图案,莲花图案的样式各不相同。但是由于墓葬大多被盗,封顶石板多被掀翻,莲花图案也都暴露在外。其中一座圆形石券墓直径约为1.8米,口径约0.6米,墓内采集有一头盖骨和一股骨,在其附近地表处采集到一个残破的白瓷青釉小碗。依据墓葬形制和采集到的瓷碗判断,这些墓葬的年代当属辽代。此处墓葬的盗掘情况十分严重,文物遭此破坏,实为可惜!离开前坪村时天气突变,大风和降雪让人的心情变得更为沉重。
          
           
                   图4  前坪村被盗墓葬与封顶石板上所刻莲花纹图案
    下午6点多,又考察了云新镇南约8公里处的红圪堵儿大墓,墓上有高大的封土。封土周长约60米,高约3米。该墓同样被盗,封土的东北方向上有一盗洞,洞口尺寸为1.3×0.6米,盗洞垂直向下约7米。此规模墓葬在左云县大概还有一百多座。
          
                               图5  红圪堵儿汉墓盗洞
    4月12日早晨7点半,出发的目的地为右玉县李达窑乡乔家窑村的东团山大墓。东团山海拔为1700多米,虽然与马头山高度相仿,但山坡却要比马头山陡峭的多,再加上狂风呼啸,费了一番周折之后,我们终于在10点半左右从西北坡顺利爬至山顶。东团山整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山顶还留有大量的石堆和沟壕,是现代战争留下的防御工事。山顶部有两座封土大墓,墓上均由有盗洞。在西侧的山脚处另有一座封土大墓,所幸的这座墓葬还未被盗,保存较为完整,封土外堆砌有石块,周长约30米。离墓葬不远处有一条大沟,应为营造封土时取土所成。上午考察结束后,家住永胜园村的王泽民先生的妹妹一家热情地招待了我们,我们坐在热炕头上吃了一顿地地道道的晋北农家饭。
          
                             图6 远望东团山封土大墓
          
                            图7 东团山封土大墓上的盗洞
    午后,我们顺路参观了杀虎口博物馆,里面展出有右玉的历史文物。博物馆的后院还收集了许多右玉各地发现的古代碑刻。
          
                              图8  著名的杀虎口
    在与左云县接壤的内蒙古凉城县境内,我们考察了青石墩大墓。大墓位于一座西北——东南走向的山梁上,海拔1900多米,在山梁顶部的偏北处有一覆斗形的封土大墓,每边长20米,外围有方形石墙,每边长34米。在大墓边缘有三个盗洞。由于该墓的形制与前面考察的几座大墓有所不同,或许属于汉代也未可知。
          
                           图9  考察青石墩大墓
    站在山西省和内蒙古边界的摩天岭的山梁上,可以清晰的看到依旧保存完整的砖砌的烽火台和延绵的明长城,不远处就是宁鲁堡,其下有明清时期的关口和税卡,曾是发达的互市场所。
          
                           图10  内蒙古和山西交界处的明长城
    返程途中,我们又考察了太子梁墓葬,此墓是目前该区域所发现的最大的墓葬,前些年曾做过考察,并有资料发表,近年当地文物部门曾经做过一定的调查和钻探工作。
    4月13日是我们考察结束回京的日子。临行前,左云县胡县长前来为我们送行,并同魏坚教授就左云县的文物保护工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谈。魏坚教授指出了左云县文物保护工作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表示愿意在该县的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中尽力。刘志尧会长把自己的多种著作赠予前来考察的老师和同学。上午9点半,与左云县的诸位领导、朋友告别后,在王泽民先生的陪同下我们考察小组赶赴大同站。中午12点45分,乘火车返回北京,本次考察结束。
    经过这次考察,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左云右玉两县有丰富的墓葬遗存,所属时间跨度较大,单是这几天考察到的墓葬从时间上就可从汉代、北魏延续至辽代,墓葬资源十分丰富;
    第二,这次考察的区域位于山西省左云、右玉两县,北与内蒙古的凉城、和林格尔两县接壤,该区域北为北魏时的盛乐,南为北魏时的平城,据调查资料和文献记载,推测其为北魏金陵之所在,应有一定把握。
    第三,所发现的辽墓,就墓葬形制老看,应为辽代西京大同府管辖下的汉人墓葬,而非契丹墓葬;
    第四,左云、右玉的文物保护工作亟待加强,面对如此猖獗的盗墓活动,应予以严格依法惩治,文物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在这里我们既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壮美与雄阔,又领略到了晋北人民的热情与淳朴。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厚的积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和保护。感谢右玉县县委、政府对此次考察的精心安排!对刘志尧会长、王泽民先生及所有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支持与帮助的人表达最诚挚的谢意!
          
                      图11  考察小组与配合考察的全体人员合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