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动态 >

魏坚教授一行赴和布克赛尔县及周边地区进行考古调查

发布者:于柏川 发布时间:2021-06-27 04:25:00 阅读量:
 

2021年6月19日至23日,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带领讲师任冠、博士研究生于柏川、勘探公司负责人杨春文一行到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活动。


图一 和布克赛尔县位置图


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安排2021年道尔本厄鲁特森姆古城勘探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对古城遗址进行实地调查,为后期勘探提供指导。勘探项目由国家文物局审批,中国人民大学承办,和布克赛尔县文体局、和布克赛尔县博物馆配合进行。同时魏坚教授一行也对周边的古代遗存做了考察,收集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6月19日,考察队由北京出发,于下午7时到达和布克赛尔县,县博物馆乌英格馆长、查干毕力格副馆长及其他馆员来接。在熟悉了当地情况后,魏坚教授便开始计划明日的正式安排。

6月20日,魏坚教授一早便到达了勘探队驻地,与和布克赛尔县博物馆方面会和,共同安排勘探队衣食住行各方面事宜,同时对勘探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魏坚教授提出,勘探工作必须有章可循,要熟悉地表情况,搞清楚古城门址、城墙、护城河以及城内建筑的平面布局,记录好城址各部分的勘探数据,完成良好的勘探报告。这些都有利于今后古城进一步工作的开展。

此后考察队来到此次勘探的城址——道尔本厄鲁特森姆古城,对城址做了较为详尽的考古调查。


图二 魏坚教授考察道尔本厄鲁特森姆古城北墙



图三 道尔本厄鲁特森姆古城航拍图(自西北向东南)


道尔本厄鲁特森姆古城位于和布克赛尔县东约5公里处,地处赛尔山和阿德尔格山之间的平地之上,北方有天然泉眼,形成两条河流向南穿城而过。城址年代大致在明清时期,于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9月份魏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王晓丹曾对该城址有过初步的调查,本次的考古调查使我们对该城址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图四 城址南墙


城址平面为不规则方形,方向为北偏西20°。现存城垣一重,内侧无内城,外侧无马面敌台等设施。经实地调查后,北墙约555米,东墙约508米,南墙约500米,西墙约520米。城墙现存最高处约6米。城墙建造方式较为独特,以南墙为例,城墙营建可分为四步。第一步为黄褐色夯土层,夯土中夹杂有少量石块;第二步为浅灰色碱土,包砌于黄褐色夯土层外侧,内见树枝及栣木痕迹;第三步为石块包墙。安置于浅灰色碱土外;第四步为土坯护墙,倚靠于石块包墙外侧。城墙营建次序十分明确,表明城墙的使用过程中经历过多次修缮再利用。


图五 城址东墙


图六 城址北门


城门共发现四座,东西南北各一处。其中东门和西门分布在东西城墙正中位置,西门宽5米,进深9米,东门推测与西门同。南门与北门因躲避水道的缘故,分布于南北城墙的偏东侧,北门宽5米,进深7米,南门与北门同。四处城门位置此次均被查实。


图七 城址西北角土台建筑


城址内四个拐角处各有一方形土台,紧贴城墙内测,有步道可直达土台之上,其性质应为军事瞭望台类似的建筑。土台尺寸约6米×6米。魏坚教授在调查途中观察到,土台紧贴的墙体为第三步的石块墙体,据此判断,该土台的年代应至少晚于石块包墙的年代,可能与土坯护墙的年代相当,为整个城址最晚近修补留下的遗存。

城内分布有多处建筑基址,部分基址残存有数米高的院墙,地表散落有大量灰色板瓦、灰色筒瓦、红色板瓦、红色筒瓦,以及植物纹装饰包砖等遗物。根据实地考察,并结合卫星图上看,城址内部至少存在大大小小十余处建筑基址,其中不乏有面积较大,规格较高的大型建筑台基,不排除是官署建筑的可能性。有关这些建筑基址的平面布局和性质,都将倚靠后期的勘探工作给与解答。

6月21日上午,考察队继续对古城遗址展开调查,同时对古城进行航拍和三维建模工作。当天下午勘探工作正式展开。



图八 地表采集的板瓦与筒瓦



图九 地表采集的植物纹建筑构件


结束对古城遗址的调查工作后,考察队于6月21日午后开始对周边地区的古代遗址进行了调查。首先继续调查的是距和布克赛尔县城东北35公里处的松树沟墓葬。

松树沟墓群位于吉木乃-和布克赛尔线内的松树沟北侧,遗址经纬度为东经86°3′20″,北纬47°2′18″,为一处青铜时代的遗址,发现有石砌建筑和墓葬群。本次主要调查了遗址范围内的巨型椭圆石围建筑,方形石砌建筑和周边的墓葬,同时对石砌建筑和周边墓葬的尺寸做了测量。其中椭圆形石围建筑墙体宽3-4米,两侧开口相距100米。石砌建筑外侧围墙尺寸为,东墙56米,北墙52米,西墙54米,南墙53米。周边圆形石围墓葬的直径为6-10米不等。



图十 椭圆形石围建筑



图十一 石砌建筑及周边圆形石围墓葬


6月21日下午,考察队与和布克赛尔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到达吉木乃县的通天洞遗址。通天洞遗址发掘领队于建军热情接待了来自和布克赛尔县的朋友,并做了通天洞遗址发掘工作的介绍。



图十二 于建军研究员讲解通天洞遗址


通天洞遗址位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阔依塔斯村东北,为一处花岗岩洞穴遗址,海拔1810米,经纬度为东经86°8′19″,北纬47°10′55″。自2016年初发掘至今,发现有早期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旧石器时代的堆积,遗址内涵丰富,连续性强,对于新疆早期文明的形成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图十三 通天洞前合影


6月22日上午,考察队调查了和布克赛尔县的哈屯山岩画。



图十四 哈屯山岩画航拍图


哈屯山岩画位于和布克赛尔县西约50公里,地处阿德尔格山北侧冲沟北侧,经纬度为东经85°5′24″,北纬46°43′59″。沟前的石头上岩画随处可见,题材有大角羊、狗、马、鹿、虎、骆驼、车辆、人物、太阳等,岩画主题有舞蹈、狩猎等场景。



图十五 车辆与大角羊的组合岩画



图十六 绘制有马匹的岩画



图十七 狩猎主题岩画



图十八 梅花鹿与大角羊的组合岩画


魏坚教授指出,据观察这一批岩画的年代主要分为两期。第一期年代上相当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青铜器时期,第二期相当于距今3000年-2000年这一时期。该岩画题材丰富,保存良好,是研究阿勒泰草原地区游牧文化的重要资料。



图十九 东大沟墓葬航拍图


6月22日下午,考察队又考察了位于哈屯山岩画东北约30公里的东大沟墓群。墓地位于赛尔山下,经纬度为东经85°22′5″,北纬46°55′22″。墓地为青铜时代偏晚的石构墓地,存在有直径约16米的大型石堆,其周边分布有长宽大约在2.5米×3.5米的长方形石块摆放的墓框,且往往两两一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



图二十 东大沟石围墓葬调查


6月23日晚,调查队顺利返回北京,本次考察圆满结束。

本次对道尔本厄鲁特森姆古城的调查,基本明确了城址的营建方式和城门的实际位置,修正了早期调查中的讹错之处,对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本次勘探项目的实施,也将把目前对于古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为今后的遗址保护措施提供建议。

此外对周边地区的考古调查中,和布克赛尔县展现了其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史前至历史时期,这片土地上的先民在这里留下宝贵的考古遗存,对于研究北方民族的学者而言,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宝贵材料,也是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学术土壤。希望以后能继续深化人大考古与和布克赛尔县文博系统的合作。

本次调查得到了和布克赛尔县文体局、和布克赛尔县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在此向协助调查的工作人员表示诚挚感谢。



图二十一 调查队于哈屯山岩画处合影

文字:于柏川

图:于柏川、任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