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动态 >

“考古埋藏学与相关思考”学术讲座举行

发布者:贾馥名 发布时间:2021-03-26 09:50:00 阅读量:
 

2021年3月1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动物考古系列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北区502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晓敏主讲,题目为“考古埋藏学与相关思考”。讲座由历史学院仪明洁老师主持,张林虎老师及考古文博系十余位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b0da89a064424306b1bbf2faca930ff6.jpg

讲座现场


王晓敏老师近年来主要从事河北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与埋藏学研究工作,通过提取该盆地典型遗址的动物骨骼信息,结合考古学、生态学及民族学,探索本地狩猎采集人群生存策略的时序性演化模式。她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出版专著《于家沟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在讲座中,王老师首先介绍了埋藏学概念的发展历程。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认为,埋藏学是研究生物遗体从生物圈到岩石圈变迁过程的学科。国内学者受此概念影响,撰写《史前考古埋藏学概论》等著作,对于我国埋藏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随着埋藏学理念不断地被运用到具体的考古学研究案例中,其研究内容不断壮大,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一些新兴的研究方向,例如遗址形成过程、微观考古学等,都应被纳入考古埋藏学的研究范畴。
随后,王老师又介绍了动物考古学的相关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不同时段的科学问题,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学科背景知识。动物考古学可以通过研究骨骼、牙齿等动物遗存,提取年代学、埋藏学、解剖学以及与其他遗迹遗物关系等信息,探讨古代人类的营养来源、副产品生产加工、畜力使用以及文化象征等问题。
接下来,王老师从生态学角度探讨古人类狩猎策略。生态研究的发展对埋藏学在动物考古学的运用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态位,栖息地、食物结构、种群特点和规模等各有不同,通过了解现代动物习性可以推测人类狩猎动物策略,比如,普氏原羚会在固定时间从饮水地返回栖居地,在返回路程中警觉性降低并发生聚群,由此大大提高了狩猎者成功狩猎的可能性;同时,羊群行进队形的不同,也使得狩猎者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狩猎。而普氏野马的迁徙路线固定,掌握其迁徙路线可以大大提高古人狩猎的成功率。
另一对埋藏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手段是实验考古。当前我国的实验考古研究不够系统,缺乏一定的控制,较少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彻底发挥实验材料的对比价值。国外实验考古学中,有学者对阿联酋Jebel Barakah河道边的一件骆驼标本遗骸进行15年的记录研究,关注其骨骼表面的风化情况,对于异常值进行回溯分析并予以解释,为我们了解骨骼风化状态提供借鉴,并为后期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提供依据。另有学者观察狮子在斑马骨骼上造成的啃咬痕,建立了长骨的三维埋藏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肉类在骨骼上造成的痕迹分布。这些案例的介绍,极大激发出同学们对于实验考古的兴趣。


e5bbff3fe7e44ee2a56a2089134848b1.jpg

讲座现场


稍后,王老师以东谷坨遗址中出土的动物化石情况为例,说明野外的发掘记录工作能够使研究者更加准确、完整地获取动物遗存信息,强调动物考古工作者参加野外工作的重要性。此外,其他手段也能帮助我们进行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学研究,如现生标本的积累和动物骨骼图谱的整理,以及在建立动物骨骼数据库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本次讲座深入浅出,在回顾埋藏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之上,系统介绍以动物骨骼为研究材料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埋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从经典考古埋藏学案例出发,说明动物骨骼研究对解决旧石器时代考古相关科学问题的重要意义,使同学们系统了解考古埋藏学。谢谢王晓敏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


图/文:贾馥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