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最新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考古发掘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2021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古北口五里坨段长城遗...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 |
2020年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 | |
2020年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 |
获奖情况
近日,“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我系王晓琨副教授主持发掘的安徽桐城魏庄遗址入选。
安徽省十大考古发现评选,是为了进一步宣传考古新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展示安徽悠久灿烂文明史。安徽省文物局决定自2019年起,开展两年一次的“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
今年的评选是首次举办,采取领队个人申报、网上投票、专家评审等流程进行。主办方利用网络平台对申报的 21个项目进行网上投票,2020年1月6日至7日,安徽省文物局邀请李伯谦、陆勤毅、高星、霍巍、栾丰实、魏坚等20位专家学者担任评委,21个项目负责人PPT汇报、评委提问、召开评委会讨论、无记名投票的程序进行,最终评选出“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我系王晓琨副教授主持发掘的魏庄遗址,被专家认为是填补皖中至皖西南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而入选了第一届“安徽十大考古发现”。
工地概况
2019年春,为配合安徽省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我校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桐城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魏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商周和唐代的47处遗迹,其中32个灰坑、9座墓葬、2处路址、1处房址、1处灶址及2条灰沟。
∆ 发掘区全景
新石器时代墓葬8座,均为竖穴单人浅坑墓,其中7座南北向,1座东西向。随葬品包括鼎、豆、壶、罐、盆、杯、纺轮等陶器,石钺、石锛、石凿等石器,以及玉璜、玉佩、玉纽扣形饰等玉器。
商周时期房址1座,由踩踏面和柱洞组成,部分柱洞的洞口残余有一圈红烧土痕迹。灶址位于踩踏面东侧中部,为一座近似三角形的坑,坑壁及部分坑底有大量人工堆砌的红烧土块。
∆ M1平剖面图
∆ 出土的玉璜
∆ M1出土的陶豆
∆ 清理墓葬
唐代墓葬1座,窄长方形竖穴土坑,不带墓道,木质盒状棺木,用挡板分隔成头箱与脚箱。出土有四系罐、盘口壶、碗等瓷器,还有铁剪、银钗、开元通宝铜钱等。
∆ M6唐代墓葬
工作过程中,我们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基础数据采集和资料整理,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经过发掘确定,魏庄遗址主要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揭示出明确的生活区和墓葬区,文化特征鲜明,鼎、豆、壶为基本陶器组合,另有玉璜、石钺、石锛等,既与薛家岗文化相似,又有明显不同,填补了皖西南和皖中之间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为全面认识皖西南与淮河中游、宁镇等区域之间诸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难得的重要资料。
∆ 第一发掘区②层遗物分布图
我们的发掘是受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进行的联合考古发掘,我们的考古工作自始至终得到了安徽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最初的调查、定点,张辉主任都亲自陪同前往,每每遇到疑难,张主任总是第一时间帮忙协调;宫希成副所长几次到工地查看、指导,并给人大师生做学术讲座,使我们对安徽省的考古情况有了概括性的了解。项目监理方——武汉大学的徐承泰教授,多次到工地检查工作,从地层划分到记录的写作、图纸的测绘等具体问题给予了很多指导,非常受用。发掘结束之时,陆勤毅教授、叶润清研究员、郑龙亭研究员、周崇云教授等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热情的鼓励;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考古部何汉生主任一行,到工地参观、考察;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秦让平、余飞、方玲等青年考古学者也几次到工地检查、交流,多有指教。
∆ 张辉主任调查途中
∆ 宫希成副所长在魏庄做讲座
∆ 武汉大学徐承泰教授检查工地
∆ 叶润清研究员、郑龙亭研究员撰写专家意见
∆ 验收专家组与魏庄考古队合影
本次发掘的主要工作人员有王晓琨、张文治,姜波、刘爽、孙静怡、张之航、徐敏婷、翟亮、张锐,桐城市博物馆的吕昭文、叶鑫,安徽建筑大学的徐傲、谢伟、李平、张瑶,山东大学的阚颖浩、陕西师范大学的许芳芳、李安儿以及巴塞罗那自治大学(UAB)的考古学博士生鲁梦琦。艺术学院的赵前教授为工地拍摄全景照片,社会与人口学院孟向京老师做发掘地的社会和人口调查,张开亮对遗址进行三维建模,张之航负责RTK测绘及数据处理。这些工作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 部分发掘队员
∆ 室内资料整理
工地生活
桐城市有文字可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桐国”,唐代时更名为桐城至今。“天下文都,院士之乡”,客车刚驶进桐城便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标语。桐城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文风昌盛。在这里走出了雄踞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派,走出了姚鼐、张廷玉、吴汝纶等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能臣志士,新中国以来更是走出了十六位院士。当地各级政府也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徐雄市长、市人大叶国庆主任、文委伍建强主任、文化局刘越局长、孔城镇高光柏书记等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积极为我们提供各种支持。还有很多安徽籍的朋友,也非常关注魏庄遗址的发掘进展,提供了很多帮助。
∆ 伍建强主任与高光柏书记在工地
∆ 叶国庆主任、伍建强主任在工地
∆ 桐城市领导慰问工地
∆ 晴岚村叶江西主任帮忙运送物资
桐城市民也以身为桐城人为荣,具有很高的文化自豪感,这种文化氛围也深深的影响着桐城人民。当地村民热情好客,对于此次考古发掘非常支持。在发掘过程中,每天都有很多当地人前来参观。我们去镇上采购物资时,甚至会有镇民向我们询问发掘的情况。
∆ 在孔城镇采买物资
晴岚村淳朴善良的民风更让人印象深刻。记得曾请下图这位师傅运东西到我们驻地,谈好的运费是20元,雨天路滑,师傅一路小心地驾驶的农用车,把桌椅等东西安全运到,当看到我们考古队的工作条幅,腼腆地说:“钱我不要了,你们来我们这里工作,我也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春风春雨春化春风,暖人的话语在心中。为这位不知名的晴岚村民点赞,为桐城点赞!走遍南北,桐城好美!
∆ 帮忙运送桌椅的晴岚村民
魏庄遗址是我们第一次在南方进行发掘的遗址。不同于北方干燥的黄土地,南方土壤中的含水量较大,大量的水分模糊了地层和遗迹之间的界限,使划分地层和找边变得十分困难。难以准确分辨的地层,模糊不清的遗迹边界以及与土壤融为一体而无法提取的陶片对我们来说都是一场考验。但是与此同时,对于遗址一点点的探索和新的发现更让我们有所收获。
∆ 上工小路
土质、土色和包含物是划分文化层的主要依据,在以往的发掘中我们往往更关注前两点,但是这次魏庄遗址的发掘让我们明白了地层中的包含物在划分文化层中的重要作用。魏庄遗址第②层和第③层的土质土色较为接近,这使我们在最初划分地层时一筹莫展。经过仔细观察后,我们发现第②层的陶片数量较多,第③层相对较少,且有一种陶片只在第③层中出现。通过地层中的陶片我们才准确的划分出了魏庄遗址的第②层和第③层。
魏庄遗址发掘结束时,探方内平均深度约86厘米,可分为四层。第③层应属薛家岗文化,距今约5700-4600年。沿着探方台阶走下去,短短几级台阶却带领我们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考古就这样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把过去和现在连接起来,使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在考古工作中,老师们耐心负责,在工地上安排民工工作,指挥众人发掘,井然有序,不慌不乱;在驻地里照顾大家生活,倾听大家在发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切事情都按照要求井井有条,有规律的进行着。老师和同学,既是师生,更是伙伴。
∆ 发掘区指示牌
领队王晓琨老师,总揽工地全局,因为每周要回人大给学生上课,所以每周往返于北京和桐城之间,很是辛苦。尽管如此忙碌,王老师还是会和队员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有空的时候远程答疑,和工地上的老师们一起,细致而又周到地解决工地发掘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张文治老师是内蒙人,从事野外考古多年,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一看就是典型的北方汉子,身材高大,性格爽朗,掌管和操心着工地的后勤。平日里的生活采购,闲暇时的外出放松,都是由张老师亲自驾车的。金石轩的学生们来之前,张老师为大家准备好了所有的住宿所需用品,并在雨夜亲自开着他的内蒙牌照的越野车接站。在不苟言笑的粗犷外表下,其实有一颗温柔细腻的心。
除了田野发掘,张老师还是修复文物的专家,他住的屋子里摆了很多他修复好的出土器物,如豆、鼎等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张老师会尽量给大家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提供更可靠的生活保障。南方的花粉和湿热,对以北方人为主的考古队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但对于身经百战的张老师来说,这些已经都算是小case。
∆ 工地上的美食-麻辣烫
湖北人姜波老师则长得眉清目秀,虽然在考古工地被晒得肤色黝黑,整天戴个草帽,穿着随意的T恤或衬衣,还是能看出来其彬彬书生的本色。姜老师任职于湖北的一家博物馆,有丰富的南方考古经验,被领队王老师请来做技术指导。他每天根据地层变化和发掘的进度,给大家布置详细的发掘任务,并现场给大家普及一些考古的基本知识和他对考古的见解。对学生们的问题做细致解答,非常耐心。闲暇之余,姜老师也喜欢用清新的文字记录生活,颇有文采。如下文的游记:
仲春桐城细雨濛濛,大别山东麓的云霭正如李公麟先生的山水画,朦胧而写实,我们一行六人,瞻仰了六尺巷,漫步在西大街窄窄的古老的街道,历史的年轮一下子延伸开来,整齐的石板小路,稀稀疏朗的散水,斑驳精致的阁楼,悠闲侬侬的吴音,宛若一幅清明博古图。历史的画卷慢慢展开,正如桐城的天气,善变而清新,深沉而丰富。踏着石板路车碾的痕迹,徜徉在街访邻里之间,追寻着百年老字号,浸浴在悠久的文化底蕴中。在里巷的拐角处,偶尔遇到一两处古井,它任劳任怨,庄重而肃穆,遥想满月的当晚,月儿映入井底,光辉而静谧,正如"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桐城老街
∆ 桐城古井
下面节选几首姜老师的诗:
其一:满目晴岗叠翠樟,一汪春水花自香,几幢老屋存乡愁,孔河岸边是故乡。
其二:桐城小花俏模样,一直隐居高山上,风餐露宿终不悔,不爱红装爱绿装。呼入春风谷雨来,上善君子爱成双。
其三:未见袅袅一炊烟,却遇灿烂艳阳天,考古工地多辛劳,快乐五一这几天。
其四:魏庄一片红彤彤,少男少女各不同,他年诺能在相遇,桃花依旧笑春风。
∆ 美丽的晴岚村风景
艺术学院设计系的赵前老师,是一位技术控,到工地主要是为我们拍摄全景照片。他对于镜头的运用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的精湛摄影技艺博得大家的一致赞扬。在工地,我们一起包饺子、做美食,其乐融融。
∆ 赵前老师拍摄的桐梓山
∆ 赵前老师拌饺子馅
社会与人口学院的孟向京老师,对魏庄遗址周边做了相关调查,以下温暖的文字,是她详细报告的一小段:
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却是每天都快乐地收获着劳动的成果学习着新的技能。在上工前和下工后也走访了当地的一些老人,在这个空心化严重的村子里,他们依然用他们淳朴的方式固守着他们的家园,用他们的双手每天辛勤劳动。每天听着悦耳的鸟叫和欢快的蛙鸣,陶醉在香樟树的花香,置身于满眼的绿色世界中时,时时感慨这样的地方还能存在多久,这样的村落是否将慢慢消失。最后一天晚饭后我跟着负责为大家做饭的占菊华阿姨去了她家,跟她聊了一路。她两个儿子,小儿子在北京打工好几年,在装修时不幸摔落患了癫痫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回来后媳妇离了婚,留下一个女儿占阿姨帮着抚养。她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必须为这个家好好撑下来。她儿子和孙女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得到村里的补助。她和我们这些天认识的多少数老人一样,勤劳知礼,待人和善,饭也做得好,每天从自己家里拿土鸡蛋煮给大家吃。
隔行如隔山,原来跟人大历史学院尤其是考古专业没有更多的交集,这次算是人生考古初体验。很开心有这么多喜欢考古的年轻人,他们来自法学艺术农发社人经济等各个专业,而且有的孩子已经决定从经管转到考古专业。世界上没有什么好和不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会记住我们一起看过的满天星斗听到的夜莺清脆的鸣叫还有香樟树无处不在的花香。
春假期间,人大考古学生社团“金石轩”的20余名本科生也参与了发掘,不仅学习了写探方日记、洗陶片、清理墓葬,得到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是在考古工地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魅力。考古人,不仅穿梭在历史和现在的时空隧道中,也行走在城市喧嚣和乡村静谧之中。发掘的探方会被回填,考古工地那些可爱的人和美好的回忆却始终存留心间。
2019年1月10日,人大考古队第一次对桐城魏庄遗址调查,3月5日入住桐梓晴岚村,由于赶上桐城有史以来最大的春季降雨,3月15日发掘才正式开工,历经两个年度,半年多的准备、等待、发掘,6月27日正式完成田野发掘工作,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开始室内整理。特别感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信任;真心感谢关心、关注魏庄遗址发掘的各级领导、同仁及各界朋友们;更感谢每一位参加魏庄考古的老师和同学。目前,魏庄考古报告的编写正在紧张地进行,我们将尽快公布全部的发掘材料,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魏庄,关注桐城,热爱安徽。
附: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
1.东至华龙洞遗址;
2.萧县金寨遗址;
3.桐城魏庄遗址;
4.肥西三官庙遗址;
5.阜南迎水寺遗址;
6.寿县西圈墓地;
7.繁昌窑遗址;
8.长丰埠里墓群;
9.风阳明中都外金水桥遗址;
10.濉溪长丰街明清酿酒作坊群遗址。
文:张之航 刘爽 孙静怡 孟向京 姜波
图:张文治 王晓琨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