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动态 >

我国早期铁器工业考古及其历史启示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6-05-12 03:31:53 阅读量:
 


白云翔教授讲座中
 

  2016年5月11日下午15:30,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十一——“我国早期铁器工业考古及其历史启示”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506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兼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白云翔教授主讲。讲座由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主持,韩建业教授点评。陈胜前教授、陈晓露、曹斌、森谷一树等老师、历史学院的各级同学以及各界人士前来参加。
 

魏坚教授主持讲座
 

   白云翔教授长期从事秦汉考古、手工业考古和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的研究和教学,在国内外出版有《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山东临淄齐故城汉代镜范的考古学研究》(合著)、《中国考古学·秦汉卷》(合著)等学术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冶铁术的产生和人工铁器的起源,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铁器的国家之一,并对整个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先秦时期早期铁器工业的考古学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次讲座白云翔教授首先回顾了我国近百年来早期铁器工业研究的历程,指出其研究范式的两大转变,即从文献史学研究转向以考古学研究为基础、冶金学研究和文献史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以及从铁器研究、钢铁技术史研究转向铁器工业研究及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进而,对铁器、钢铁技术和铁器工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提出中国早期冶铁术有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两个系统的观点;最后,以早期铁器工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例,白云翔教授就技术、产业与社会变迁等历史和理论问题进行讨论,阐述了早期铁器工业发展对我们的历史启示。

 

讲座现场
 

  随后,韩建业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的评议。他认为本次讲座内容从材料出发,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白云翔教授严谨的治学风格,特别是对于中国铁器的双系统起源问题,契合材料,有理有据,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在研究铁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白云翔教授特别强调对材料的中国本土特征进行分析,而对本地考古学文化传统和特点的重视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宝贵财富。讲座内容最后,白云翔教授对中国铁器工业考古的思考上升到了理论层面,这对今后手工业考古的展开很有价值。此外,韩建业教授针对中国铁器起源问题提出了一些进一步的看法,认为甘肃磨沟寺洼文化墓葬出土的西方传入铁器,是器物传入还是技术传入,由于资料不足还有待研究,也不排除在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西部地区已经存在冶铁技术的可能。
 

韩建业教授进行评议
 

  在提问环节,大家对本次讲座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在发掘现场如何完整提取和保护铁器,发现铁器是否代表当地已经有冶铁工业,如何确定西方和中原地区铁制品为本地还是外地传入,铁器产生后的青铜业如何发展以及青铜时代羊、农作物、冶金术、马车的传入与冶铁技术传入的关系等。针对这些提问,白云翔教授进行了详细解答。
 

提问互动环节

白云翔教授解答问题

 
  讲座的最后,魏坚教授进行总结发言。首先,魏教授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的不同主题代表了考古学研究的不同方向,而这正是考古学的魅力所在。我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要掌握不同的方法,站在不同视角研究不同的问题,不能局限于某个方向或某个时期。其次,魏教授对白云翔教授的研究给予高度赞扬,并对本次讲座的启示作用进行了总结,其中涉及考古学研究中资料收集和比对、从考古资料出发的重要性及其与文献的关系等问题。特别是技术、产业、社会发展三者的互动关系等理论问题,上升到了哲学层次,具有重要意义。魏教授认为,考古学研究过程中,要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上升到哲学理论层次。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向积极参与讲座的陈胜前教授学习,端正态度,踊跃提问。(康晓慧)

 

 

讲座结束后合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