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动态 >

“有关青铜器组合的一些思考”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6-12-13 09:22:02 阅读量:
 
  2016年12月1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二十六“有关青铜器组合的一些思考(Thoughts about Bronze-Vessel Sets)”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504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艺术史系、扣岑考古研究所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吕学明教授主持,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评议。讲座吸引了许多校内外其他院系的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聆听,其中有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梅建军所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胡进驻老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陈坤龙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刘后滨教授,考古文博系李梅田教授、陈胜前教授、王晓琨副教授、曹斌、张林虎、丁山等老师,讲座氛围十分轻松活跃。

罗泰教授讲座

  罗泰教授是从事于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著名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东亚考古和艺术史,重点研究中国三代考古特别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金文和祭祀,并在区域考古、跨欧亚考古以及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上造诣颇深。曾先后求学于德国伯恩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198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师从张光直先生。毕业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河边分校。1993年起至今,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作为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考古项目的美方合作指导者之一,罗泰教授指导了长江流域古代制盐遗址的发掘工作,并主编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国盐业考古》(三卷本),同时也是《东亚考古》杂志的创始编委之一。已出版《乐悬:编钟和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宗子维城》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罗泰教授为推动中美考古学界的研究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吕学明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罗泰教授从《宗子维城》(Chinese Society in the Age of Confucius〔1000-250BC〕- - Th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著作出发,主要介绍了青铜容器的组合、分类以及分类变化的意义三个方面。

讲座现场

  首先,罗泰教授认为青铜器群在西周晚期存在一个大的变革。西周晚期以前,青铜器组合形式多样,大多为酒器。西周晚期,青铜器组合与使用者的社会地位直接相关,我们所熟知的用鼎制度已遍布全国。这种“单纯”符合周代用鼎制度的青铜器组合大致流行于公元前850年——公元前600年。
  然后,罗泰教授提出,西周晚期在使用符合用鼎制度的青铜器组合同时,还存在一类复古器物,比如模仿西周早期青铜容器形制的“明器”。这种复古性器物的出现,可能是为了与宗庙所藏和祖先有关的器物之间建立记忆联系。同时,还产生了一种供贵族使用的“弄器”。罗泰教授认为,这些新器物之所以会出现,一方面体现出周人对古物的新认识,这种认识有些像现在收藏家对古物的认识;另一方面体现出周人对青铜材料态度的变化。
  其次,罗泰教授发现春秋中期青铜器群的普遍二分化现象。春秋中期,原来一些器形被新起的盛栥器代替。这些新起的盛栥器可能暗含着新的祭祀仪式的出现。以“郑公大墓”为例,保守器类和新起器类同时并存的现象表明:最高层的贵族享有两种不同的器物组合,一类是符合用鼎制度的青铜组合;一类是可以与本国其他贵族共同使用的一种新的、简化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器物组合。同时,新郑发现的祭祀遗址向我们证实了,保守器物组合与新起的器物组合是分开使用的。青铜器群二分化的类似情况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楚墓中也有发现。
  罗泰教授同时提出,除了青铜器外,陶制明器和楚国漆器器物群也有可能属于传统礼器器物群。另外,秦国青铜器组合并没有在春秋中期发生改变;4世纪中期之前,秦国墓葬中一直都在使用符合西周用鼎制度的青铜器组合。
  罗泰教授最后总结到,我们考古发现可以准确复原西周早期到春秋战国的用鼎制度,而且可以将用鼎的细节与传统文献结合起来。但公元前6世纪的用鼎制度可能不符合或单纯符合历史文献中的例子。也就是说,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礼器的使用可能被后人哲学化,用鼎制度体现出的礼制被当作了一种思想体系。一般百姓或知识分子看待青铜礼器并不是当成一种鲜活的宗教习俗,而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哲学概念。而罗泰教授相信,将来的考古发现将会更好地了解用鼎制度是如何传承下来。

韩建业教授点评

  随后,韩建业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次讲座非常精彩,在座的师生获益匪浅。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第一,关于罗泰教授指出的两套青铜器组合在什么场合用,是同时用两套,还是两套仪礼,还是两套器物由两类人用等问题可以继续研究。第二,复古器物的使用是中国特有的现实与复古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危机,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无法移除。而这恰巧是中国人的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和对祖先记忆传承的责任感。第三,在文化传承方面,经典的诵读和对经典的反复解释似乎比文字本身更为重要。

梅建军所长提问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梅建军所长等师生踊跃提问,许宏研究员就自己研究的战国都城领域与罗泰教授探讨了秦对西周传统的继承问题。现场就出现两套青铜器组合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以及战国时期诸国对周礼的传承与罗泰教授展开交流,罗泰教授不仅耐心细致地对问题一一解答,还对同学们积极求知和踊跃提问的态度予以鼓励和赞赏,气氛十分融洽。最后,吕学明教授再一次肯定了罗泰教授的研究成果,并对罗泰教授给师生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表示感谢。(吴忧)

讲座结束后与部分师生合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