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动态 >

国奖获得者专访 | 郑玉:铢积寸累,心怀远方

发布者:历史学院研究生会 发布时间:2020-11-24 09:20:00 阅读量:
 

郑玉,历史学院2018级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为北方民族考古。硕士期间曾获中国人民大学学业一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多次参与考古调查,并连续三年在新疆唐朝墩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曾考取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等证书;积极参与多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并取得相关证书。


11月11日中午,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208室,我们对郑玉师姐进行了时长45分钟的采访,师姐亲切和善,现场交流氛围轻松愉快,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也收获了满满的干货。


97c8a945b3474ac6a47efa16f613d866.jpg

△ 郑玉接受采访


5546c5feece04a8fb4bcae744518c4c0.jpg

△ 郑玉与采访者合影


从社会工作到文博

郑玉的本科专业是社会学系下的社会工作专业,曾去广州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实习。在实习期间,郑玉喜欢上了策划青少年相关活动与参加社会志愿服务,但在很多社会现象面前,她感觉到自己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能够提供的帮助很少,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感。文博的前景相对比较广阔,自己也比较喜欢。平日里她便很喜欢博物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所以考研的时候,郑玉选择从社会学跨考到文博专业。


入学后,郑玉发现自己与科班出身的同学差距很大。但她告诉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不同的学科背景可以提供不同的视角来观察问题。文博的一些师兄师姐也并不是考古学本科出身,甚至还有理工科的,但他们也因此可以开展一些交叉学科的研究。至于本专业知识的弥补,她谈到,多和老师、师兄师姐交流,有迷茫一定要说出来,多交流才会解决问题。


从阅读到写作

通过研一一年的学习,郑玉发现了一些兴趣点,作为内蒙人,她对于阴山地区的一些遗存会关注得多一些,久而久之便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就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找到感兴趣和适合自己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积累相关材料。对于材料的阅读,她认为阅读重在踏实积累,没有捷径。


首先要把读过的论文材料归类。如果一篇文章既可以属于第一类,又可以属于第二类,那就复制粘贴,分别放到两个类别的文件夹中。论文材料的阅读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比如这一周要读多少文献,但也不用给自己太大压力。


在做笔记方面,她会单列一个文档,摘录文献中重要的句子和开头结尾。由于有些文章比较晦涩,这样做既有助于理解,又方便日后查找。她认为,一些灵光闪现的点,如果没有及时地记录并且储存在能找到的地方,就很可能永远地消失了。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才能写好论文。


郑玉投稿的文章是陈晓露老师的课程作业。疫情期间,尤其是准备开题报告的过程中,她收集了很多材料,逐渐发现自己对汪古部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她认为,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材料熟悉了掌握了才能进行下一步。她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魏坚老师的悉心指导,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自己很多建议。起初她想尝试投系里的《北方民族考古》,但在机缘巧合之下,得知故宫院刊(《故宫博物院院刊》)需要偏艺术性的文章,于是试着投了稿,讲到这里,她再次感谢魏坚老师的推荐,也认为自己非常的幸运。因此她认为,在论文质量之外,也要关注意向刊物的刊文特点,这样有利于提高命中率。


从学习到生活

在学习中,当郑玉感到疲惫、焦虑的时候,她会约上三五好友倾诉一下,或者去参加其他的社会实践,把自己从负面状态中抽离出来,不去一直想它;有时候停下来去做些其他的事,或者只是简单的放空自己。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去寻找自己内心的迷茫点,这样才能与自己和解。


很多人主要的焦虑时刻是在临近期末,所以她也建议同学们的期末论文一定要早作准备,提前准备好需要的材料,这样才不会手忙脚乱。



未来寄语

“做事有分有寸,做人有情有义,不批判,不猜测,关心自己,温柔待人。”



243a078c58e949cbbb5c855c09525b8a.jpg


再次感谢郑玉师姐接受我们的采访,师姐以睿智的眼光、真诚的表达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相信大家也能从中有所收获。最后,祝师姐学业顺心,前程似锦,充实快乐度过接下来的学习生活!


采访:研会学术部 刘琪 任禹莹

拍照:研会文体部 贾亦非

整理:研会行政部 张爽

校对:研会学术部 李亚珂

编辑:研会宣传部 肖睿思

审核:郑玉 阮泓华 刘胤开


(文章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