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动态 >

台湾逢甲大学2014年移地教学参观考察行记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4-07-30 02:11:32 阅读量:
 
     6月27日至7月1日,由台湾逢甲大学、辅仁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和档案馆等机构组成的考察团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展开了为期五天四夜的参观考察,实地参观了张北元中都、多伦元上都等蒙元都城及多伦其他遗址,体验广袤旷远的锡盟草原,通过实地教学深化本次移地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6月27日清晨,在魏坚教授的带领下,考察团一行离开北京,北上张北。汽车在车流中行进,顺畅北出北京城,城市的景致在身后逐渐消退,莽莽山岭在车窗外逐渐变得清晰,公路在不知不觉中昂然抬升,我们逐渐靠近了考察团第一站——张北县。张北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坝上地区。所谓坝上,在老版的《张北县志》中有描述,“由各沟渠上达其巅,过此虽属高原,愈趋愈下,故名曰坝,如防水坝之意。”而张北南缘的一些山,就是“坝头”。我们参观的起点,就是位于张北县的元中都遗址。
     
                     魏坚教授在元中都遗址为大家进行现场讲解
    元中都为元武宗海山所建,是蒙元四都之一(哈剌和林、上都、中都、大都),当地人将这一带地区称为“白城子”,1999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大德十一年,元武宗下令在旺兀察都兴建中都,从开工到建成,仅耗费一年的时间,然而在武宗去世的至大四年中都即被废为行宫,后于至正18年被红巾军焚毁。元中都所处的位置,正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汉文化的交汇之处,根据考古发掘可知,当时的元中都是一个由郭城、皇城和宫城组成的回字形相套结构“三套城”,而不是草原城市常见的单城(如哈剌和林),这是古代都城规制的最高等级;其中心大殿为“工字殿”基址,构成前殿后寝的形式,真实的反映了元代建筑的特征,反映了汉地建筑结构模式对草原城市的影响。但是中都并不是完全的“汉城”,统治者在城内留下了空白地带,用于搭建蒙古包,依旧存留了草原文化的气息。从现存的遗址看,三套城之外,元中都还有城墙和角楼,只是目前大都残存破败。
     
                          森谷一树老师近距离观察元中都遗址
    随后,我们参观了张北县元中都博物馆。这个以“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为展览主题的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蒙元历史专题博物馆。进入博物馆,最能引起关注的便是元中都遗址主要建筑复原模型,以及出土于中心大殿周围的八十余件汉白玉螭首。元中都从建立到焚毁的历史,充分反映了元朝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大量文物的出土,也为研究当时的经济、军事、人物风情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结束了张北中都的参观,我们继续北上,驱车前往多伦县,广袤的草场逐渐映入眼帘,视线逐渐开阔清晰,我们越来越接近草原。
    6月28日,魏坚教授率先带领大家前往元上都,这是大家此行最为期盼的目的地。元上都位于锡盟正蓝旗,初名开平府,中统五年(1264年)改称“上都”,201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结合的产物。魏坚教授在内蒙工作时曾主持了对元上都的考古发掘工作,因而对上都的情况十分熟悉,本次实地讲解,也让大家更加全面的认识了元上都。我们的到来,受到了正蓝旗七十八旗长的热烈欢迎。
     
                         魏坚教授在元上都遗址为大家做实地讲解
    元上都元世祖忽必烈兴建,是元朝的夏都,至1358年红巾军工科上都,焚毁宫阙衙署,其作为陪都的历史才宣告结束。根据考古工作可知,上都城垣周长约9公里多,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墙和关厢。城墙为黄土夯筑,外用砖包砌,四角建角楼,东、西、南三面正中设城门,有丁字形大街与三门相连。宫城位于内城中部偏北,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70米。在宫城中央偏北,有一小山似的方形建筑台基,为大安阁址。在宫城内北部,有一"阙式"建筑遗址,其台基与城墙等高,台基上各色琉璃瓦残片遍地,柱础历历,为穆清阁址。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在政治、军事上均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元上都遗址是我国草原城市遗址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市遗址,成为反映蒙元历史的重要载体。
     
                      考察团在元上都皇城东城墙外神树旁合影留念
    下午,考察团一行前往侍郎城参观。侍郎城,蒙古语称“库尔图巴尔哈逊”,当地人亦称为四郎城,取自杨四郎的传说。城址座落在正蓝旗上都镇北2公里。始建于金代,因为是乌桓游牧故地,故命名为“桓州”。遗址亦呈方形,分外城和内城,四面城墙多为土建,周长达4公里多。此古城遗址已于1987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侍郎城,逐渐湮没于荒草之中,只能从依稀可见的遗迹中,凭吊往昔的繁华。
     
                         魏坚教授与人大同学侍郎城合影留念
    6月29日,在晴朗而微凉的清晨出发,考察团先后参观了多伦善因寺、娘娘庙、汇宗寺和山西会馆,考察白城子(元代东凉亭)和闪电河湿地。
    善因寺位于多伦县城北三里,蒙语“锡拉苏莫”,为雍正帝下令建造,赐送章嘉国师若必多吉的寺庙。清代时,善因寺有三处活佛仓,驻锡三位活佛,即洞科尔呼图克图、萨木萨格根、额木齐喇嘛等图克图。1945年,善因寺毁于战火,文革期间大殿也被拆毁,目前仅余山门和钟鼓楼,庙内荒草丛生,杂石遍地,尽显荒凉。
    娘娘庙又名碧霞宫,地处多伦旧城最繁华的东盛街,其建筑为清代乾隆前期建筑,正大殿呈“凸”字形,院内古树参天,建筑豪华,硅木结构,以青筒板瓦覆顶,如意斗拱承托,木刻、彩绘十分精美,为京城富商捐资所建。
    汇宗寺始建于康熙年间,1690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大败噶尔丹,翌年于多伦诺尔与蒙王公台吉举行“多伦会盟”,答应建寺以彰圣典,开始兴建“汇宗寺”。汇宗寺又称“东大庙”,其寺庙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是当时内蒙古藏传佛教中等级最高、宗教权力最大、活佛最多的寺庙,后被焚毁。
    山西会馆是一座平面长方形的院落,有四进院落。一进院落为山门和下宿,二进院为戏楼和三间过殿,戏楼为会馆的中心建筑,前台由两根大红明柱子支撑,每年旧历五月十三开台唱戏,直到秋后。三进院为议事厅,是山西各大商号议事的场所。四进院落为关帝庙,有小戏台一座。正殿供有关羽、关平、周仓塑像,殿内梁柱彩绘均为清代所绘。东配殿墙壁为清代所绘,多为三国故事中有关关羽一生的业绩,十分珍贵。
    下午,考察团转道多伦白城子(元代东凉亭所在地),该处位于多伦县城西北十公里处,是当时供皇帝校猎驻跸之行宫。明代遭到损坏,但仍为“开平东南第一驿”。现存遗址南北长408米,东西宽333米,原东、西、南各有城门,南面为正门,前有宽广的大道。
     
                                     从高处俯瞰闪电河湿地
    随后,大家前往闪电河湿地。一侧为草原,一侧为小山坡。沿着歪斜的山坡登高远眺,山脚下闪电河水清亮动人,在碧绿的草原上曲折而平静的流淌,弯弯曲曲,引入碧草深处。远处天高云淡,有一群牛在草场上缓步而行,脚下亦是青翠而柔软的草地,心情似乎都愉悦了许多。更有兴致高昂的小伙伴们,在闪电河边静坐垂钓,鱼倒是未必上钩,这份闲情逸致大概也只在此处在得以享受。
    6月30日,我们从多伦出发,来到本次考察的最后一站——西山湾和榆木川风景区。风和日丽,山水相映,舟车劳顿被抛于脑后,大家纷纷跨过摇晃的木吊桥,在草场上纵马驰骋,在浅水边戏水玩耍,在玩乐中享受草原的美景。碧草蓝天,清溪苍树,这片风景将在大家的记忆中长久的保存。
     
                                          西山湾骑马
    当晚,我们和多伦文物部门领导一同举行了一场小小的宴会。一是庆祝这次考察教学能够顺利结束,二是感谢当地文物部门领导对我们的帮助和照顾,三是希望我们与台湾高校的合作更加丰富顺利。在场师生纷纷举杯,先后引吭高歌,将宴会的气氛拉向高潮,也为本次考察的结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7月1日早上,我们告别了这片美丽的草原,踏上南下的归途。沿途经过了松林层布的木兰围场,稍作休息的间隙,我们见识了口外的各种特产,并在山风的吹动下继续南下,于下午15点30分回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结束了五天四夜的北上之行。
    本次参观考察是逢甲大学移地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通过考察参观,大家有幸见识到草原上历经千年传承的古城遗迹和壮美的草原风光,在对古城的凭吊中回顾蒙元王朝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在青天绿草的陪伴中感叹自然的多姿风采,更在实地参观中真切了解考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次参观考察为移地教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