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动态 >

瑞士考古发掘考察纪行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8-08-04 01:14:26 阅读量:
 

  2018年7月5日—15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带领8名研究生,连同已在当地的魏离雅老师组成十人考察团,根据与日内瓦大学共同申报的从2018年开始,为期三年的合作项目(即瑞士日内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种子基金项目),赴瑞士开始了为期10天的考察活动。该项目缘起于2017年5月魏坚教授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进行的学术讲座。讲座后,魏坚教授与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晓露教授、瑞方院长金亦然教授和考古系主任L. E. Baumer(鲍莫尔)教授在餐桌上进行过一次相关的讨论,当时用一张餐巾纸记下了合作计划的主要内容,于是该计划被戏称为“餐巾纸计划”。

  本次与瑞士日内瓦大学的交流活动,主要为在Geneva(日内瓦)、Nyon(尼翁)、Martigny(马蒂尼)、Murten(穆尔腾)、Avenches(阿旺什)、Augusta Raurica(奥古斯塔•劳里卡)、Basel(巴塞尔)等地开展考古学术交流和田野发掘工作。此外,考察期间魏坚教授和魏离雅老师还赴比利时布鲁塞尔,与根特大学考古系主任让•布赫索瓦教授进行会谈。

  参加本次考察活动的有魏坚教授、魏离雅老师,博士研究生刘翀、付承章、常璐、戎天佑、孟燕云,硕士研究生李泽浩、王爱梅、汪海伦,在瑞士期间鲍莫尔教授全程陪同。

 

 

7月5日(第一天)


  中午,考察团抵达瑞士日内瓦,日内瓦大学副校长Denis Hochstrasser(丹尼斯•霍克斯特拉塞)教授、鲍莫尔教授、孔子学院的瑞方院长金亦然教授、中方院长王晓露教授等出席了欢迎仪式,丹尼斯•霍克斯特拉塞教授对考察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发表了致辞,随后正式开始瑞士考古学术交流。首先考察参观的是日内瓦大学石膏雕塑展,鲍莫尔教授对这些石膏雕塑藏品进行概述,所展陈的雕塑由发掘品和复制品共同组成,进而鲍莫尔教授提出可以建立一座以复制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大型石膏雕塑为主的雕塑馆的设想,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和研究古代艺术,而且能够为考古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场所。魏坚教授认为复制石膏雕塑让学生们方便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值得借鉴的例子。

日内瓦大学对中国人民大学考察团的欢迎仪式

 

魏坚教授赠与日内瓦大学副校长丹尼斯•霍克斯特拉塞教授纪念品

鲍莫尔教授讲解石膏雕塑展

 

日内瓦大学石膏雕塑展部分展品

 

考察团成员与日内瓦大学领导、教授的合影

 

  下午赴宇舶(Hublot)水下无人机发掘研究中心学习瑞士水下考古的先进技术。荣幸的是,本考察团是第一个被允许参观的团体,但由于涉及技术专利,参观过程中不允许拍照。宇舶的水下考古设备研究主要针对希腊安提凯特拉岛附近海底沉船项目。1901年,在该沉船中发现了“安提凯希拉机械装置(Antikythera mechanism)”,即一件被精心设计和使用的青铜制品,经过近几年的实验室处理和艺术品研究,发现安提凯希拉机械装置是一台公元前80年、拥有令人不可置信的精确度的机械式计算机。研究者们认为在那之后1000年,人类才发展到拥有如此复杂技术的程度。2014年,科学探险队重返沉船遗址展开第二次深海探秘,宇舶(Hublot)为其研制了Exosuit深海潜水服,此后也一直致力于研究水下考古专用无人机。宇舶制造的水下无人机在发掘过程中集勘探、定位、清理、成像、实时3D扫描等功能于一身,对于水下考古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水下考古前沿技术,对国内水下考古的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出水的“安提凯希拉机械装置” 

研究复原的“安提凯希拉机械装置”

 

  晚上,孔子学院的瑞方院长金亦然教授、中方院长王晓露教授在中餐馆招待考察团成员,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邀请日内瓦大学汉学院的佐菲教授以及在日内瓦大学做访问学者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遗产法研究所的王云霞教授出席晚餐。

 

孔子学院设晚宴欢迎考察团的到来

 

 

7月6日(第二天)


  赴马蒂尼市进行考古发掘学术交流。马蒂尼市位于日内瓦北部,是连接意大利和法国的交通要道,作为罗马的战略要地发展起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考察团受到市长Anne-Laure(安妮•莱尔)、Gianadda基金会负责人、当地的文化旅游官员以及考古学家们的热烈欢迎,并收到了介绍当地考古发掘工作和历史文化的精美画册。随后考古学家François Wiblé(维宾博士)带领大家参观了建在古罗马神庙遗址上的博物馆——马蒂尼市罗马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主要陈列了马蒂尼市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重要遗物,包括陶器、青铜器、金银币、玻璃器等精美器物;下层大厅的中央保存了罗马时期神庙遗址的核心建筑基址。

马蒂尼市长安妮•莱尔(左一)等人接待考察团

 

维宾博士(右一)讲解马蒂尼市罗马博物馆出土遗物

 

  午饭后,首先考察已经完成考古工作并经过修复的罗马剧场遗址。值得借鉴学习的是,在剧场的修复保护过程中,考古学家为了让参观者能最大程度的认识到其原貌,特意留出一处斜坡未建台阶,在被现代道路叠压的区域,用特殊的砖块、玻璃盖板等材料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处处提示着参观者地下辉煌的文明,考察团认为国内的文物修复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但是如何在不破坏遗迹原有风貌的情况下进行修复,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后,到罗马时期的神庙遗址、浴室遗址和居住遗址等考古现场听维宾博士为大家讲述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情况及遗址概况。

 

维宾博士讲述古罗马剧场的勘探和发掘工作

 

维宾博士讲述居住遗址的发掘情况

 

7月7日 (第三天)


  上午,到日内瓦大学考古所库房,由Marc André Haldimann(马克•安德烈•哈迪曼)博士讲授日内瓦最近发掘出土的古罗马时代陶器,因为在之后四天的考古发掘中,我们也有可能会接触到这些陶器。

  器物种类主要有Terla Sigllata(陶盆)、Amphora(安弗拉罐)、Dnagen dorg(陶碗)和少量意大利中南部的陶器,其中Sigllata(陶盆)陶器是根据器物上有印章而得名,其他器物是根据文献记载而命名。马克•安德烈•哈迪曼博士主要对安弗拉罐的来源、运输、传播路线、用途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考察团与日内瓦考古学家们就陶器是否施釉、磨光展开讨论,并结合中国出土的陶器种类互相交流考古成果。

日内瓦大学考古所的部分出土陶片 

 

马克•安德烈•哈迪曼博士(右一)为大家讲解出土陶器情况

 

考察团成员与日内瓦考古学家合照

 

  午饭后,回到日内瓦大学,在鲍莫尔教授的安排下,中国人民大学文化遗产法研究所的王云霞教授(到日内瓦大学做访问学者)和日内瓦大学Anne de Pury(安妮•德•普里)博士先后为我们讲授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相关知识和古罗马的玻璃器。

  王云霞教授就为什么要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武装冲突情况下如何保护文化财产、如何防止文化财产的非法贩运、如何保护世界遗产和如何保护水下文化遗产五个方面与考察团成员进行了交流和互动。

  随后,安妮•德•普里博士从玻璃器发展的年代序列、生产过程、类型分析、循环利用以及阿旺什遗址所出土本土和进口的玻璃器种类五个方面展开精彩的讲座,并在讲座中指出玻璃器的考古学研究有利于更精确的断代,也为更好的理解古代手工业、贸易、社会和艺术风格提供了新视角。

 

王云霞教授讲授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法规

 

安妮•德•普里博士讲授阿旺什出土的玻璃器 

 

 

7月8日 (第四天)

 

  上午参观位于日内瓦圣彼得大教堂下的考古发掘现场,由Charles Bonnet(查尔斯•邦纳)教授为考察团进行讲解。

  查尔斯•邦纳教授已有85岁高龄,自大教堂进行考古发掘到后期的修复管理,他在此工作长达53年之久。发掘区保存有从公元2-3世纪至15世纪不同时期的建筑遗存,整个发掘区设计为可供参观的地下博物馆。每处遗址都根据时代的不同标注有对应颜色的地层卡片,并巧妙的安排了参观路线,L. E. Baumer教授对其赞美有加,魏坚教授更是数次称赞该处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展示最好的范例。Charles Bonnet教授带领考察团参观了遗址核心区——洗礼池,并重点详细介绍基督徒接受洗礼的整个过程及建筑结构的历史演变。

  之后,考察团一行人参观了保存较好的马赛克庭院地面及出土的遗物。参观结束后查尔斯•邦纳教授赠予了考察团该遗址的发掘报告。

 

查尔斯•邦纳教授(右二)为考察团进行讲解

 

遗址核心区——洗礼池

 

考察团成员和查尔斯•邦纳教授合照

 

  下午,考察团一行人抵达日内瓦艺术历史博物馆,由鲍莫尔教授讲解希腊馆所藏陶器。希腊陶器的装饰纹样和器型分别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早期希腊陶器多为几何纹装饰,人物纹和花草纹较少,然后演变为黑色人物纹和红色人物纹,接着向南方意大利南部较为典型的繁缛花草纹过渡,最后走向器表全黑无纹饰的表现形式;器型方面则是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鲍莫尔教授对几乎每一件器物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且进行了详尽的背景介绍,考察团一行人收获颇多。

 

希腊陶器

 

希腊陶器

 

7月9日 (第五天)


  前往Avenches(阿旺什)进行为期四天的考察发掘和学习,发掘和学术交流的主体为罗马时期的遗迹和遗物。阿旺什位于瑞士西部,靠近穆尔滕湖,辖区总面积为17.56平方公里。这里曾是古罗马时代的要塞,公元260年被毁,十二世纪重建,保存有罗马城墙残垣、露天剧场、古塔、城堡、科林斯式圆柱等众多建筑遗物。我们受到阿旺什罗马博物馆馆长Myriam Krieg(米丽娅姆•克里格)的热情接待。

  上午首先到罗马博物馆熟悉当地的出土物,该馆坐落于建在斗兽场一旁的城堡内,藏有丰富的1-4世纪的石刻、青铜、铁器、陶器和玻璃器等器物,其中雕像的保存完好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另外著名的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奥古斯都(Marcus Aurelius)铜像、高卢-罗马艺术品也被妥善保管。

米丽娅姆•克里格为考察团介绍藏品

 

魏坚教授向米丽娅姆•克里格馆长赠书 

著名的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奥古斯都铜像
 

  下午到神庙建筑基址、大剧场建筑基址、罗马时期的城门遗址和浴室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学习发掘情况。米丽娅姆•克里格主要对发掘出的浴室的建筑结构及布局进行介绍,浴室结构包括火灶、烟道、砖墩、冷水区、温水区和暖水区等区域。在各个建筑遗址的旁侧都竖有可看复原建筑全貌的3D虚拟还原展示仪,使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遗迹原貌,值得我们借鉴。然后返回考古队的修复整理工作基地,由专门负责整理和修复陶器、壁画、玻璃器、青铜器和石刻的工作人员依次分类介绍出土物情况,为之后的发掘做好准备。

 

大剧场建筑基址 

罗马时期的城门建筑基址

 

7月10日 (第六天)


  早上坐火车前往阿旺什,听当地的考古负责人讲解有关瑞士考古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并向我们介绍了阿旺什的考古发掘情况。阿旺什在古罗马时期是一个较为繁荣的城市,现在的考古发掘也基本以罗马时期的遗迹为主,以文物保护为考古工作的出发点,因此考古发掘基本为配合经济建设进行的。首先到火车站旁即将结束的一个考古工地,初步了解阿旺什考古发掘工作的技术方法,随即前往阿旺什剧场遗址旁的考古工地参与发掘。
 

负责人(左一)讲解考古发掘情况

 

考古工地工作情况

 

  我们参与发掘的考古工地也是配合基建进行的,这里在考古工作结束后将建为停车场,负责该项目的是一位优秀的女考古学家Meile(梅里),她十分欢迎并感谢我们的参与,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现场的考古工作情况。该工地由于基建,涉及遗址范围不大,因此只打了三条相互连接的探沟,发掘现场最北部的探沟已基本清理完毕。我们能够清晰可见的地层共有六层:地表层、黑土层、石块瓦砾层、石墙层、石头路层和富含很多动物骨骼的红土层。我们参与发掘的范围是除北部外的另两条探沟,主要负责石墙层内的地层堆积和遗迹清理工作。
 

发掘区地层照片

 

  考古领队梅里将我们分为三组。第一组清理罗马时期的房屋壁画和地面堆积,由于这一时期的房屋倒塌形成了很多壁画均散落在地面上,因此留有很多壁画堆积。同时我们需要清理出罗马时期的房屋地面(terrazzo),同时保留壁画堆积。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一条东西向的小沟,打破了房屋地面,判断该条小沟年代晚于这一文化层。第二组清理探沟中部的鹅卵石和混凝土结合的地层堆积,清理大半后在南边出现了一个高台,有黄色的硬土块,与领队Meile讨论后不确定二者是否为同一层,因而暂时停止对这一区域的发掘,改为清理探沟四壁。第三组清理由于大雨冲刷造成泥泞不堪的探沟东西隔墙。隔墙大约深3米,自上而下剔除覆盖在砖瓦上的浮土,露出文化层。清理完毕之后,开始对探沟中部未发掘的罗马时期房屋进行发掘,清理隔墙上的石块和瓦砾堆积,并继续向隔墙南部清理。在隔墙靠南处发现一大片红瓦堆积,分布大致呈圆形,部分压在隔墙以下,但是由于时间原因未完全清理出来。

休息时间听领队讲解工地总体概况

 

考察团成员清理壁画

 

考察团成员清理房屋地面

 

7月11日 (第七天)


  继续在阿旺什考古工地分三组进行发掘。第一组提取昨天清理出的壁画堆积,由于壁画过于零碎,且受阳光的暴晒,因此在提取时极易破碎。我们通过在照片中标记相对位置、提取后按相同位置摆放壁画的方式,尽可能的还原壁画堆积,以减少后期修复的困难。第二组移至探沟北部清理四壁,由于全是砖瓦和砾石堆积,因此进展十分缓慢,但是对该遗址的地层分划更加明了。第三组的同学们收获颇丰,在隔墙南侧发现两条平行的红色瓦砾竖直放置,一直向南延伸。通过清理发现该处实际上是房屋的基槽,房屋倒塌时瓦砾塌在基槽内部,故形成了独特的遗迹现象。另外,第一天发现的红瓦堆积也已被完全剔出,分布呈圆形,直径约50厘米,发掘领队初步判断为房屋内的“灶”,在其东南部还有两道竖直摆放的红色砖瓦,向东南延伸约50厘米,其所在位置疑似为烟道痕迹。同学们的新发现为工地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也为我们的发掘工作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考察团各位同学熟练的田野发掘技术获得了工地考古工作者梅里的高度赞扬。经过此次发掘,我们了解了国外考古工作的方法和实际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与国内考古发掘工作有共性也有不同,对于今后与国外进行联合发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学们和领队梅里讨论提取壁画的最佳方式

 

提取壁画、装箱

 

考察团成员清理红瓦堆积

工地旁的午餐

 

7月12日 (第八天)


  上午到阿旺什的文物修复实验室学习文保技术。据了解这个实验室已有百年的历史,在此工作的文物修复学家都曾为阿旺什的遗址保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实验室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进行古罗马时期墙体修复的研究,寻找最接近罗马时期砖瓦成分的石料对遗迹进行修复,并对多重材料进行实验以实现最理想的遗址保护目的。另一部分为精细文物的修复研究,即玻璃、金银器、铁器的修复,尽最大可能还原他们的原貌。在学习讨论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修复方面的新知识,也感受到各位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热情。

听文物修复工作者讲解工作概况 

 

文物修复工作者讲述壁画修复工作
 

  午餐后,我们与遗址修复工作者一起对阿旺什大剧院修复保护工作和展示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对修复的方法和材料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大剧院遗址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保护修复工作,墙体上有“R1905”、“R1914”和“R1916”等字样留下。从外包的石砌墙体的叠压次序、不同的修复风格以及年代题记,可知这座建于公元一世纪罗马时期的大剧院,至少经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1914-1916年、20世纪二战时期、20世纪70-80年代和2013年以来几次重要的修复。从用水泥勾缝和包砌顶部,到科学地使用按比例调配的沙灰,见证了文保修复技术的不断进步。

实地考察遗址保护和修复情况 

 

墙体解释重修年代的字样

考察团讨论墙体的修复过程

 

  阿旺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在阿旺什为期四天的考古发掘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又美好的印象。

 

7月13日 (第九天)


  清晨我们搭乘火车前往奥古斯塔•劳里卡(Augusta Raurica)。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的城市,最早的考古遗迹可追溯到公元前15年左右。奥古斯塔•劳里卡位于重要运输线路的交汇处,在罗马军队占领了莱茵河以外的地区后,奥古斯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广场、剧院、澡堂和寺庙的中心城市,在公元二至三世纪到达了顶峰,此后由于罗马人的撤离使得奥古斯塔逐渐衰落,变成一个小渔村。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复建的2-3世纪古罗马建筑、罗马大剧院遗址、宙斯神庙及正在发掘的罗马公共澡堂考古现场,是深入了解古罗马时期的风格和传统不可多得的好机会。

 

了解奥古斯塔•劳里卡的兴衰过程 

 

考察团成员考察罗马时期公共浴室的发掘现场

 

  下午,我们离开了奥古斯塔•劳里卡,赴巴塞尔参观巴塞尔艺术历史博物馆,这里收藏着大量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雕塑艺术品。鲍莫尔教授作为研究古希腊、罗马和泛希腊化时代艺术考古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深学者,对雕塑和图案有着独到的见解。除为同学们讲解概况外,还让每个人就一件器物提出一个问题,他来一一解答,同学们收获颇丰。晚上返回日内瓦,魏坚教授在中国餐馆设宴回请日内瓦大学考古系鲍莫尔教授和孔子学院金亦然教授、王晓露教授两位院长,感谢他们为同学们提供此次考古发掘和交流的机会,并谈论此次行程的感悟。

 

鲍莫尔教授为学生答疑解惑

 

 

7月14日 (第十天)



  
由于行程的原因,考察团兵分两路。

  魏坚教授和魏离雅老师乘坐一早的航班从日内瓦飞到布鲁塞尔,按照预先的约定去根特大学拜会考古系主任让•布赫索瓦教授—一位经历丰富、擅长欧洲青铜时代考古、在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做过多年调查测绘工作、十分健谈的考古学家。根特大学与人大已有合作协议,今冬他们的校长将会带领考古学、汉学和佛教研究方面的专家访问人民大学,合作前景广阔。

让•布赫索瓦教授(左)与他的研究生

 

魏坚教授与让•布赫索瓦教授的合影
 

  其他成员乘坐火车前往坐落于普雷尼-尚贝西的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听瑞方院长金亦然教授介绍孔子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开设的各种课程和举办的活动。然后听Matteo Campagnolo(马泰奥•坎帕诺洛)博士讲授古罗马钱币的风格与特点。经过近十天的发掘和学术交流,我们对已发掘出土的古罗马钱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马泰奥•坎帕诺洛博士的讲解使我们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受益颇深。茶歇后观看日内瓦大学名誉考古学者André Hurst(安德烈•赫斯特)教授制作《古希腊留给我们的宝藏》,并由鲍莫尔教授介绍日内瓦大学古典考古部的情况和所做的项目。除了考古发掘项目,公众考古的各项活动也使我们深受启发,若在中国也举办同样的活动,大家对于考古的理解和认知也会有所提升,对于考古的关注度也会更高。

金亦然教授介绍孔子学院的基本情况

马泰奥•坎帕诺洛博士讲解古罗马钱币
 

  午餐后返回日内瓦,由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晓露教授带领大家参观联合国总部,领略日内瓦风情。下午与鲍莫尔教授一同去往Hardt基金会,并参观Hardt基金会古典科学部。Hardt基金会以为古典、考古等专业的学者提供更好的交流研究平台为起点,向学术各界开放图书馆、提供食宿环境等,进而促进学术的进一步发展。Hardt基金会还鼓励年轻学者来基地进行学习研究,并提供奖学金支持,为各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帮助,此外Hardt基金会负责人还向我们提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能通过学术间的合作研究加强中瑞之间文化交流。

联合国总部外景

 

Hardt基金会负责人介绍概况

 

Hardt基金会古典科学部图书馆
 

  十天赴瑞的活动画下了圆满的句号,此次发掘和学术交流安排紧凑有序、周到细致,每到一处都受到热情欢迎和招待,瑞士的基层官员和专业部门的专家都对来自中国的人大师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十天的瑞士行结束了,感谢日内瓦大学,感谢鲍莫尔教授,感谢孔子学院!尤其是鲍莫尔教授,此次活动全程陪同我们进行,并且细致的为大家答疑解惑,幽默风趣,令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这次活动将是中国人民大学考古与欧洲各大学同行今后友好合作的良好开端,我们也十分期待明年鲍莫尔教授带领日内瓦大学师生来人民大学的参观考察活动!

考察团成员合照

 

 

                                                                                                   文:王爱梅 汪海伦 李泽浩

                                                                                                   图:戎天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