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动态 >

“植物考古也是考古”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6-05-20 09:53:43 阅读量:
 

  

赵志军教授    
  

  2016年5月18日下午15: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一楼1505教室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师生及校内外其他学者做了题为——“植物考古也是考古”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由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主持,并由考古文博系吕学明教授点评。
  赵志军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后赴美国攻读植物考古学,获人类学博士学位。1997年考入美国史密森尼研究院做博士后。1999年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赵教授长期从事植物考古研究,推动和普及了植物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应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或文集中发表学术文章80余篇,并著有《植物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另外《New Archaeobotanic Data for the Study of Origin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一文荣获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郑州)研究成果奖(金鼎奖)。
 

赵志军教授在讲座中

                  
  此次讲座从“科技考古属于考古,科技考古也是考古,科技考古就是考古”出发,将植物考古纳入其中,全方位的介绍了植物考古。


植物考古属于考古

  赵教授首先对科技考古的学科属性做了定位:考古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科学,科技考古与考古学密不可分,而植物考古则是科技考古的重要一环,因此科技考古属于考古,植物考古亦属于考古。

植物考古也是考古

  赵教授通过一系列的考古发掘与历史研究构建了一部植物考古的发展简史,其中浮选法的产生、推广与普及可谓是田野考古发掘的一场技术革命,而植物考古经过十几年发展已经成为考古发掘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讲座现场

               

植物考古就是考古

  赵教授根据植物考古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分析得出植物考古与考古学的最终目标一致,即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研究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原因,这也印证了赵教授所讲“植物考古就是考古”。之后,赵教授通过两个实例展示了植物考古的具体研究内容,其一是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研究,赵教授认为根据一定区域的特定的食物结构可以得出该地区的文化特性,而传统的文化和观念对人类食物的选择以及农作物的种植制度有影响。其二是农业起源的研究,赵教授以田螺山遗址为例,就其出土的植物遗存中的栎果,研究得出栎果与谷物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具有可替代性。
  讲座最后,赵教授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了浮选设备及浮选过程,为我们介绍了植物考古的研究方法,表示方法的核心是如何采样。
  吕学明教授对此次讲座做了精彩的点评。吕教授指出,科技的发展与考古学、植物考古密不可分。第一,植物考古的的发展起步晚,但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植物考古已经成为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研究人类物质遗存,科技手段必不可少。我们今后应该学习怎样用科技手段将考古做的更好。第二,植物考古透物见人,农业的起源,农作物的传播交流途径和过程还需要进一步讨论。植物遗存的研究能够鲜活复原人类当时日常生活细节。第三,植物考古在今后大有可为。一些学术问题尚未解决,与全国考古工作来比较,植物考古工作还是很少,期望更多的学者能够关注植物考古,使其得到更大发展。

吕学明教授进行点评

 
  赵志军老师风趣幽默的讲座氛围带动了学生们更多的兴趣,直观简洁的实例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在吕教授点评之后,同学们针对讲座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在非洲发现的稻作与中国的发现有何异同?怎样判断它就是起源于中国?在农业起源与农作物传播中有何考古学证据等等。赵老师都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在回答中还运用古代历史故事使同学们能够充分理解。

提问环节 

赵教授答疑解惑

 
  赵教授的讲座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全新
的大门,正如讲座最后魏坚教授总结:“从浮选法开始,从栽培植物探讨农业起源,其中科技考古的手段方法、植物考古的理念是考古学必须坚持的。科技只是手段,考古才是目的,科技考古属于考古学研究范畴,科技考古也是考古,科技考古就是考古。”科技考古改变了考古研究的方法,对传统考古学的一些结论有很大影响。科技考古给考古学插上科学的翅膀,将指引它向更高的领域飞翔。(刘倩怡)

魏坚教授总结

 

讲座结束后合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