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动态 >

“‘铁袈裟’的前世今生”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6-05-07 10:01:11 阅读量:
 
  2016年5月4日下午3:30,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十——“‘铁袈裟’的前世今生”主题讲座在公共教学一号楼1506如期开讲。此次我们邀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郑岩教授。讲座由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主持、李梅田教授评议。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吕学明教授、陈胜前教授、韩建业教授、王晓琨副教授、曹斌、仪明洁、丁山、森谷一树、刘未、张林虎、陈晓露老师参加。此外,故宫博物院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北京联合大学的老师、历史学院的各级同学和各界人士都纷纷来到现场,在这个充满朝气的节日氛围中,郑岩教授开始了他精彩的讲座。

郑岩教授向大家介绍“铁袈裟”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郑岩教授先后师从刘敦愿先生和杨泓先生,一直以来致力于汉唐美术史和美术考古的研究,主要的专著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中国表情》、《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等等。与此同时,他先后翻译多部外文美术史著作,个人论文也多次被翻译到国际学术界,在汉唐美术史与美术考古领域达到国际水平。
  本次讲座,郑岩教授用亲切通俗的语言,简明而精炼地向大家讲述了山东灵岩寺“铁袈裟”背后生动有趣的历史渊源及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并且由一件“铁袈裟”入手,引出了这一地区圣物圣迹营造体系的相关问题。灵动的思路,独到的眼光以及多领域的研究视角,可谓将这一件“铁袈裟”重新注入了灵力。
  郑教授列举了多种例证,阐明在圣物圣迹营造过程中,物质本身及其残片所能表现出的不同观念以及观念下的历史背景。见微知著中,从对某一物件缜密的考察,到引申于美术考古中“圣物再造”的热点问题。在整个讲座过程中,大家的思路始终跟随着郑教授一个又一个深邃而奇趣的故事,在他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地剖析着画面中那些越来越具备生命力的历史艺术品。

郑岩教授用多个故事缜密地串连起“铁袈裟”的历史线索


  在演讲临近结束时,郑教授还带大家一起阅读了王越的《灵岩行》,让在场的每一位都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段奇妙的行程,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他的论述,引发了大家的许多思考。郑岩教授表示:在中国宗教历史和艺术史多元化的研究背景下,如果我们能够突破所固守的研究视角和模式,在批判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动态尝试,那么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领域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同时他更希望通过自己这样的尝试可以为此开拓一条成形于成熟的理论框架下的研究新思路。
  在讲座快结束时,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铁袈裟”背后的含义所产生的魔力,在丰富了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有幸陶冶了治学之情操。
  李梅田教授随后进行了精彩的评议,他十分认可郑岩教授的理论方法、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引申。他认为这是一次十分有启发性的对理论的构建,是美术考古领域一个非常出彩的范例。因为在美术史与考古学正在尝试结合的当下,郑岩教授不仅是对个案的年代、文化和属性进行了考证,更重要的是他对从个案研究中所提炼出来的理论进行了重构。如何有效地利用考古学在时空方面的优势以及美术史在文化阐释方面的优势成为了美术考古未来应当重视的问题。同时李教授也表示希望美术考古能够在严谨而系统的理论框架下更加多元化地发展。

李梅田教授进行评议


  在讲座进行接近尾声时,郑岩教授还与陈胜前教授进行了热切交流,陈教授就国内外考古学理论的问题与郑教授进行了讨论。郑岩教授认为,在多元化的教育和研究理论相交融的背景下,已经很难明确区分“国内”和“国外”这两个思想体系,同时只有做到多学科之间的有效配合,才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研究。

郑岩教授认真倾听台下的提问


  魏坚教授和社会各界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魏坚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辟的总结。魏教授认为,艺术史和考古学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并且随着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他主张艺术学院可以尝试在考古文博系设立博士点,而在艺术学院也应当涵盖美术和音乐考古学科。中国考古学发展至今,已经具备了可观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我们应当更多地利用包括美术考古在内的多种学科视角共同进行研究。最后魏教授表达了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逐步开创独立学派的愿望,同时鼓励青年一代的学者和同学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努力做一个有眼光、有胆量,敢于走自己的路的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魏坚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精彩的演讲、和蔼且严谨的老师、热情的同学和积极的社会各界人士,在这个春光无限、活力无限的青年节里,共聚一堂,共同学习并感受到了美术考古的神奇魅力!(郭东珺)

参加讲座的老师与郑岩老师合影留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