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动态 >

人大考古文博系师生考察河北正定古城

发布者:人大考古文博系 发布时间:2016-04-20 09:00:40 阅读量:
 
  2016年4月14日,受正定县县委、县政府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正定县挂职副县长于冰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带领博士生任冠、硕士生公雪赴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围绕古城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正定古城目前的文保和考古工作进行了考察,并就具体考古规划的制定进行了研讨。石家庄市副市长兼正定县县委书记王韶华、正定县常务副县长滕斌、正定县副县长于冰、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张文瑞处长、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李耀光所长共同参加了此次考察和研讨。
  正定古城是1994年1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初建于东晋时期,唐代扩建为土城,后经多次改建,现存城墙为明代修筑,周长24华里。有着一千余年建城史的正定古城内,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9处、省级文保单位6处、县级文保单位10余处,随着古城的开发建设和文保事业的不断推进,对古城的历史沿革、各时期城址的规模形制、城内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等课题进行研究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古城整体面积大、遗存年代关系复杂、国家级文保单位数量众多则是目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只有通过细致的调研和多方面的论证,制定出详细科学的长期考古规划,才能够有目的、成系统的对古城内的各类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和保护,使城市发展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这也正是此次考察的宗旨所在。
  考察一行首先抵达开元寺考古勘探现场,自2015年12月勘探项目开始至今,通过探沟法试掘,基本理清了开元寺南广场一带的地层关系。目前可确认的地层年代最早可至唐早期,唐代地层上发现一段东西向墙址、宽约8.6米,具体性质目前无法确定,宋金地层中包含大量人类生活遗迹,勘探中清理出窑址、水井和灰坑等多处遗址。

正定资料/照片/DSCF0965.JPG

考察一行参观开元寺考古勘探现场


  随后考察一行来到阳和楼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工地负责人介绍,遗址南北通长20.8米,主体遗迹夯土由两期构成,金元时期的夯土较为规整,明清以后的夯土有些杂乱,可能进行过简单修补。前期发掘中通过四条探沟找到了台基的大体位置,但由于早年受到严重毁坏,台基的辨识非常困难,目前只找到了西南角台基石。

正定资料/照片/DSCF1025.JPG

考察一行参观隆兴寺


  午后在滕县长的陪同下,考察一行参观了城内隆兴寺、凌霄塔、广惠寺等历史文化遗存,并对土城墙的保存现状进行了拍照记录。目前古城明代城墙残存8000余米,其中南段和东端保存较为完好,城墙东南角附近发现有水门遗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正在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正定资料/照片/DSCF1016.JPG

正定明代城墙上的马面


  考察结束后,在县政府第一会议室召开了文物保护和考古规划研讨会,河北省和当地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上,首先由当地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对目前正定古城内的考古工作进行了汇报。接着,滕斌副县长对正定古城的历史沿革和现存状况做了介绍,提出正定县目前主要的文物保护工作包括复建古城墙,恢复历史街区风貌,改造三大片区和兴建正定博物馆等项目,希望能够通过与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建立合作,制定下一步考古和研究的具体规划,统筹各方力量,更好的落实正定古城的各项文物保护工作。随后,与会的张文瑞处长和李耀光所长也相继发言,对正定县的文保工作和考古规划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专业力量可以共同加入到正定古城的考古工作之中。
  最后魏坚教授进行了发言,肯定了正定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古城文化遗存保护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表示愿意与正定县政府合作,为正定古城的文保和考古工作出谋划策,与相关单位共同承担考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并指出在人口稠密的地区进行城市考古,需要与城市建设管理相互配套,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对正定县古城的文化遗存保护和历史沿革研究有着重大影响。

正定资料/照片/DSCF1060.JPG

正定古城文保和考古规划研讨会


  本次考察响应了国家推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号召,得到了正定县党委和政府的全力配合和支持,双方建立起了良好的学术关系,围绕正定古城的文保和考古工作,就建立进一步合作达成了共识,双方的互动将对正定地区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公雪、任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