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最新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考古发掘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2021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古北口五里坨段长城遗...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 |
2020年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 | |
2020年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 |
人大考古队·工作篇
2019年9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参与发掘的国网绝缘子文物保护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酒店墓地位于襄阳市高新区关羽路以北、规划路以南、供电公司以西、民族路以东,酒店自然村东南。建设用地面积185亩,大致呈长方形,西南角地理坐标为北纬32°6′30″,东经112°4′23″,海拔71米。地势西高东低,地表主要为耕地,厚度约30-60厘米。
酒店墓地西北区墓葬(未发掘)
酒店墓地南部的发掘正在进行中,由咸阳市考古研究所主持;东北部发掘区由武汉大学负责,即将进入发掘阶段;我系主要负责西北区墓葬的发掘。近年来,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和郑州大学等高校均参与过邻近地区的考古工作。
酒店墓地西北区墓葬(已发掘)
根据前期文物勘探结果,古墓葬数量约200余座,时代以东周墓为主。墓地埋藏环境较理想,土质纯净、坚硬,对发掘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发掘区西部新发现墓葬
发掘工作已经展开(西北→东南)
酒店墓地西北区目前已清理墓葬40座,形制多为土坑竖穴墓,部分存在斜坡墓道或壁龛;葬具以单椁单棺为主;随葬品组合以壶、罐、鼎、鬲、盂为主,目前尚未见青铜器。
目前所发掘的墓葬,在年代和性质上,与南区基本相似。对其进行发掘将为该区东周墓葬的文化特质、丧葬礼俗等研究提供新的考古材料。
文:郭东珺
图:郭东珺
人大考古队·生活篇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作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的襄阳,无处不透露着悠悠古韵,人大考古队正在这里进行2019年度的实习考古调查发掘。初到此地,正直夏末,趁着发掘工作还未完全展开,我们便先在襄阳市区逛了逛。如今的襄阳,依旧可以见到历经沧桑的城墙与城门,老城区在层层青砖青瓦的衬托下更显风华。
登上古城墙,将老城区尽收眼底
骑上共享单车沿着汉江游览,这条宽阔的将城区一分为二的河流,成为了保卫襄阳古城的天然屏障,“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如今的汉江也在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城市。
骑上单车游览街道别有一番风味
刚到襄阳,就有本地的老师像我们推荐传说中的美食——襄阳牛肉面,骑行路上我们正好遇到一家,便一尝究竟。滋味颇有几分其近邻湖南的风味,辣中透着麻与鲜,来自北方的同学吃完后辣得直呼受不了。
牛肉面在襄阳一直被当做早餐,不得不感叹襄阳人的胃
在适当的休息调整后,紧张的发掘工作便正式开始了,每天早上六点由郭东珺师兄带着大家上下工,随着参与挖掘的工人增多,我们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一到现场便开始测量绘图摄像,常常过了下工时间却依然忘我的工作。
李梅田老师在驻地主持动员会议
天气或许炎热,工作或许辛苦,但大家的热情不减,看着自己绘好的图像、拍好的照片,拿起自己清理出的器物的那一刻,或许就是大家最幸福的时刻。
认真工作的大家
回到宿舍,在放松之余也要接着进行归纳整理工作,包括对当天的图纸进行校对和墓葬照片的再次分类,针对工作上发现的问题,大家也在积极地讨论,寻找着最优的解决方案。
虽然来到襄阳才不到两个礼拜,但我们受益匪浅,只有更多的田野实践与尝试,踏实地参与到发掘活动中,才能丰富学术认识、磨炼意志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请期待我们今后的表现吧。
针对指北针的一场激烈辩论
埋头苦干的盼盼
深夜绘图
队员合照
虽然这次实习才开始近两周,目前的出土物也没有多少,但我们却学到了 许多,这是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体会的。考古并不是简单地挖文物,更是对遗迹现象的深入分析,仅仅一个土层的剖面就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简单的泥土、遗物入手,看到其背后所反映的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哪怕是一片陶片都拥有自己的故事。考古的任务就是发现它、读懂它、解答它,并从中受到启发,这大概是考古的精髓所在吧。每一铲的挖掘都让人感觉历史真实而鲜活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历史不再是书籍文献上的文字,而是真实存在于某处的过去,我们所充当的即是发现者与解读者的身份,实习还在继续,我们对下一个未知,充满期待。
文:黄楠茜
图:黄楠茜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