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最新信息 | |
铿锵四人行:“以法律保护文化...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讲座预告 | 《文化遗产保护... | |
征稿 |《北方民族考古》(第... | |
新书推荐 |《蒙古及周边地区... | |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 | |
居延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专家组考... | |
讲座纪要|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 |
考古发掘 | |
新疆唐朝墩古城遗址2021年... | |
2021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2020古北口五里坨段长城遗... | |
2020年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 | |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 |
2020年吉仁台沟口遗址考古... | |
2020年宁波慈城东门村遗址... |
2021年4月29日至5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率领博士后徐驰,博士研究生孟燕云、兰博,硕士研究生杨青青、刘慧以及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泽浩一行七人组成“人大居延考查队”,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进行了为期九天的考察活动。此行是受内蒙古额济纳旗政府委托为“居延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联合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相关专业人员,对居延遗址的主要遗存进行调查和确认。本次考察得到额济纳旗政府、文化旅游广电局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全力配合。
居延遗址汉代亭障分布图(图片来源:《额济纳汉简》)
居延遗址位于额济纳河流域,其地南起甘肃省金塔县毛目,北至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苏古淖尔南端的宗间阿玛,全长250余公里。目前,在这一区域内发现青铜时代遗址1处、先秦至元代不同时期城址18座、墓葬区6处、汉代烽燧百余座,是西部地区一处重要的大型遗址。二十世纪初,居延遗址因科兹洛夫、斯坦因的盗掘和斯文·赫定、贝格曼等人的调查引起世界关注。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居延进行了多次专项调查与发掘,尤其是1998—2002年的五年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额济纳旗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分阶段对额济纳河流域自青铜时代至西夏、蒙元时期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测绘、试掘等工作,成果丰厚。
4月29日清晨,考查队一行七人从北京清河站出发,高铁一路疾驰,于午后到达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
考查队到达呼和浩特高铁东站合影
品尝过当地特色的老绥远烧麦后,一行人由魏坚教授、内蒙古博物院李虹老师带领,参观内蒙古博物院。在博物院工作的人大在读博士研究生程鹏飞、吉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萨仁毕力格全程陪同。参观期间,李虹老师首先带领大家参观了古代生物陈列展,李虹老师的讲解使队员们对远古时期内蒙古地区的生物、生态环境等有了直观、清晰的认识。随后,曾经在内蒙考古一线工作22年的魏坚教授结合当年发掘的实际情况以及后续整理、研究工作的成果,为考查队员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大家受益匪浅。
考查队参观内蒙古博物院
品尝完内蒙特色晚餐后,考查队于下午7时20分坐上了开往额济纳的列车。在列车上,魏坚教授组织大家对此次调查进行讨论,明确了每位队员的具体任务。列车一夜飞驰,于30日上午10时02分到达额济纳站。曾与魏坚教授共同在居延奋斗过的老朋友原额济纳旗人大主任郭富宗、旗文旅广电局局长双宝、主任科员那仁巴图前来接站。
下午3时左右,一行人前往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文化城参加“居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居延考古与文博实习基地”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现场
魏坚教授与田学文旗长为“居延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居延考古与文博实习基地”揭牌
揭牌仪式由文旅广电局局长双宝主持,额济纳旗旗委副书记、旗长田学文,额济纳旗人大常委会主任布图格乐其,额济纳旗政协主席唐学斌,额济纳旗副旗长包塔拉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居延考查队全体师生出席了揭牌仪式。
田学文旗长为魏坚教授颁发聘书
魏坚教授在挂牌仪式中详细介绍了额济纳规划保护中的具体要求,旗长表达了额济纳旗对本次调查的高度重视,并预祝本次居延考察取得圆满的成果。
考查队在揭牌仪式现场合影
揭牌仪式结束后,大家一同前往参观额济纳博物馆,博物馆工作人员为考查队一行耐心讲解了秘境奇观、居延春秋和黑水流澜等三个展厅的精美文物,见过居延遗址出土的汉简等实物后,队员们对接下来的考察之旅充满期待。
考查队参观额济纳博物馆
下午6时,考查队与匆匆赶来的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力军教授一行六人汇合,在旗政府包塔拉副旗长的主持下与旗里相关部门在旗政府会议室进行了“居延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座谈会。
额济纳旗《居延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座谈会现场
会议期间,包塔拉副旗长、交通局、文旅局等负责人先后表达了对本次考察的重视和期待,会议也对此次居延遗址调查和保护的具体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包塔拉副旗长在座谈会现场发言
魏坚教授在座谈会现场发言
王力军所长在座谈会现场发言
至此,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师生七人、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力军教授一行六人以及额济纳旗副旗长包塔拉、主任科员那仁巴图和刘鹏、王超等人组成的居延考查团正式成立。
5月1日劳动节当日,居延遗址考察活动正式开始。从上午7点半到下午6点半,考查队先后完成了对居延遗址最北端的乌兰川吉、查干川吉,以及达赖库布镇南端的甲渠塞第四隧(P1)、第七燧(T14)、甲渠候官(A8)、第九燧(T13)、第十四燧(T10)等七处遗址的调查。当天天气晴朗,考察活动进展顺利。
5月1日考察路线图
考查队一路北上,经中蒙边境的策克口岸,过边防旅哨所,到达了当日考察的第一站乌兰川吉,蒙古语乌兰意为“红色”,川吉意为“土台子”。乌兰川吉位于苏泊淖尔苏木策克嘎查东北的荒漠戈壁地带,坐落在戈壁石梁上。烽燧建于1.8米夯土台基之上,西墙保存较好,南北长约8.5米。根据其他三墙残存长度推算,东西长约7.6米。从烽火台构筑方式看,该遗址应属于西夏时期,并且和从乌拉特后旗进入蒙古国的西夏长城应属于同一防御体系。
乌兰川吉
第二站是查干川吉。查干川吉位于乌兰川吉东南方约20公里处,查干蒙古语意为“白色”。查干川吉的形制与乌兰川吉相近,其性质也应与乌兰川吉相同。
查干川吉烽火台
考察查干川吉
中午在达赖库布镇午餐后,即南下甲渠候官烽燧线进行考察。考察团对每个烽燧遗址进行了细致的测量和记录,并对所有遗址进行了无人机航拍作业。本日考察的第三站是甲渠塞第四燧(P1),该遗址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米,保存较好,烽火台、坞墙、过道等遗址清晰可辨。
第四站是甲渠塞第七燧(T14),该遗址为土坯垒砌的圆锥状烽燧,保存较差,东侧依稀可见塞墙遗迹。
第五站是甲渠候官(A8),该遗址由障和坞院、烽台及灰堆组成。障和坞院部分为候官址,是一座土坯方堡,23.5米见方,厚4.5米。早期障门在东南角,使用后期被堵死。坞的北侧连接障墙,长47.5米,宽45.5米。夯土墙体厚1.8-2米,残高0.9米。烽台在坞南侧50米左右,为一夯土台,残高0.7米左右。
甲渠候官(A8)障城
第六站是甲渠塞第九燧(T13),位于甲渠候官北侧约2.5公里处,东西边长14米,南北边长16米,为一长方形建筑遗迹。
考查队员一路北上到达了今日最后一站甲渠塞第十四燧(T10)。该遗址由烽火台和坞组成,土坯垒砌,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6.5米。烽火台在坞东北角,东西长9.3米,南北宽7.6米,残高2.4米。坞院有6间房屋,面积不等。
由人大考古文博系师生与建筑历史研究所一行组成的考查队在甲渠塞第十四燧(T10)合影
当晚考查队一行受邀参加“第二届摩托文化旅游盛会迎宾晚会”,欣赏了具有草原特色的歌曲和舞蹈,大家的疲惫之感一扫而光。
额济纳旗“第二届摩托文化旅游盛会迎宾晚会”现场
5月2日寒潮来临,考查队员顶着凛冽的寒风和漫天的扬沙开始了新一天的考察活动。当天一共调查9处遗址,分别为额济纳河西岸的T183烽燧、河西大湾城(K824)、P12烽燧、F179障城以及额济纳河东岸的河东大湾城(A35)、肩水候官(A33)、肩水金关(A32)、小方城(A24)和大方城(K822)。
5月2日考察路线图
当日上午出发前,魏坚教授受邀作为嘉宾与额济纳旗田学文旗长、包塔拉副旗长共同参加了”第二届摩托文化旅游盛会开幕式”。伴随着摩托车引擎的轰鸣声,考察团的车辆也沿额济纳河一路南下,到金塔县境内,从桥上过河,再沿额济纳河北上继续考查各处遗址。
经过近3小时的沙上行驶,考查队于12时到达今日考察第一站T183烽燧。该遗址底边南北约8.8米,高约9.4米,外表抹草拌泥,内侧空心,推测应为明代烽火台。
第二站是河西大湾城(K824),在简单午餐后立即展开工作。河西大湾城为一边长约210米见方的西夏城址,城东南角已被额济纳河水冲毁,墙体厚约6米,残存高度约7米,东墙中部可见城门和瓮城痕迹。
考查团在河西大湾城(K824)附近午餐
河西大湾城(K824)
第三站是P12烽燧。土坯垒砌,呈圆锥状。东西宽12米,南北长14米,残高7米,东侧有塞墙遗迹,地表可见较多汉代绳纹灰陶片。贝格曼曾在此发现2枚汉简和有字楬,应是一座汉代烽燧。
第四站为汉代障城(F179)。土坯垒砌,方形,墙体高大。四角因倒塌而不存,北墙残长22米,墙基宽5.5米,残高7.9米,观察应是一座汉代障城。
汉代障城(F179)
第五站返回额济纳河东岸,考查河东大湾城(A35)。该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85米,南北长160米。该城址保存较好,墙体夯筑,东墙残存马面。西夏城址在城内偏西,长约95米,宽约65米,西墙压在汉代城址的西墙之上,现存东门和瓮城。从西夏小城的墙体结构判断,该城址可能存在向北扩建。
河东大湾城(A35)航拍图
第六站是地湾城(A33),该遗址由障城和坞院组成,障城为正方形,边长23米,基宽5米,残高8米,墙体夯筑,障门在西墙,面对河水。障城夯层厚13-14厘米,西门门道南侧城墙现厚5米。坞在障城西南侧,坞门在南墙靠东。坞内仍有晚期建筑遗址。
地湾城(A33)
就近考察第七站为经过发掘的肩水金关(A32),该处遗址因出土大量汉简而闻名于世。随后,考查队员马不停蹄前往当日的最后两站,小方城(A24)和大方城(K822)。
第八站是广地候官治所小方城(A24)。障城地处盐碱地段,由障城和坞院组成。障城的南墙残长19米。西墙残长18.5米。夯土台基高约3.5米,夯层厚14-17厘米。外侧用土坯包砌,其上用土坯砌筑墙体,残高大约3米。外围墙体塌落严重。
小方城(A24)
向北继续考察第九站大方城(K822),由障和烽火台构成,障址呈长方形,东西长44米,南北宽40米。障墙用夯土筑成,夯层厚8-14厘米,残高4米,基宽4米。东南角和东北角各保留一半圆形角台,障内西侧中部有一烽火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5米,东西宽6米。此城内及周边发现西夏时期瓷片,可能为西夏时期一座边城,烽火台或许可以早到唐代也未可知。
大方城(K822)航拍图
5月3日,早七点半考查队一行向东南方向出发,深入到了居延泽西岸的遗址核心区进行考察。当日共调查8处遗址,分别为雅布赖城(K688)、居延城(K710)、红庙遗址、BJ2008、绿城子东墓群、绿城子遗址和卅井候官(P9)。
5月3日考察路线图
第一站雅布赖城(K688),城址位于雅布赖河西北侧,城内遍布红柳沙包,墙体隐约可见,城墙南北宽124米,东西长128米,残高2.7-3米。
雅布赖城(K688)
考查队队员进行航拍作业
当天由于地形复杂,不断有同行车辆陷入沙中。围绕沙丘继续向东南方向出发,队员到达了当日考查的第二站居延城(K710)。城大致呈方形,墙体清晰,门址在南墙正中位置,外设瓮城,城门内有砖砌的排水道。城内分布有成排的粮窖,石磨盘随处可见。
居延城(K710)
居延城(K710)内残损的石磨盘
简单考察红庙遗址和汉墓沟汉墓群后,调查队员到达了当日的第五站,BJ2008城址。魏坚教授曾于2008年考察该城址,彼时正值北京奥运会时期,即以北京至居延的寓意命名此城。该城的平面形制约为130米见方,城墙残厚约5-5.5米,北墙残高1.7米,城墙夯筑,夯层厚约20厘米。该城仅在南墙开门,门道宽约5米。结合遗址环境和史料记载,推测该遗址可能为早期的居延都尉府,由于环境恶劣,或不久即将都尉府治所迁至雅布赖城(K688)。
BJ2008城址
BJ2008城址
经过绿城子东墓群后,队员抵达第六站绿城遗址。魏坚教授曾于20年前在此发掘,清理出四坝文化时期房址、灰坑和墓葬。绿城因在城南发现绿琉璃瓦西夏小庙——绿庙而得名。该城址平面椭圆形,东西径约为430米,南北径约为340米,有一道西夏时期的水渠自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打破并叠压了该城址的南侧城墙。墙体夯筑,地基在现地表下1.8米处,上方墙体经汉代土坯和西夏土坯修补。
绿城遗址
第七站卅井候官(P9),也称博罗松治。烽火台位于天然高台的顶部。由土坯砌筑,平面呈方形,南北残宽6.3米,东西残长8.8米,残高4米,存在修补痕迹。障位于高台底部西南的缓坡上,北侧直接利用高台作墙,只筑东、西、南三面墙体。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21-26米,墙宽1.7米,残高2.1米。该遗址是当年中瑞西北科考团的重点试掘对象,出土大量汉简。经考证,此处应为汉代的卅井候官治所。
卅井候官(P9)烽火台
5月4日,早八点半考查队向北出发,考察继续围绕居延遗址核心区展开。当日共调查9处遗址,分别为宗间阿玛(A1)、红城子(F84障)、黑城子(K799)、大同城(K789)、小庙(K786)、戈壁白兴、二塔、五塔、温都格城(K749)。
5月4日考察路线图
第一站为宗间阿玛(A1),殄北候官治所。当年贝格曼曾在此发掘,看到了“羊头石五百”的墨书题记,将此处编号为A1。该障城所在地势较低,先夯筑10米高台,其上用土坯砌筑23米见方的墙体,目前保存最高处约2.7米。高台外侧有明显的环壕。目前坍塌较严重,保存状况堪忧。
宗间阿玛(A1)
宗间阿玛(A1)西南侧环壕内散布的羊头石
利用上午剩余时间,考查团一行前往居延泽旅游景区参观。期间,得到了负责居延泽保护开发的吕金涛等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参观了为居延文化研究中心保留的办公室等地。景区内风景优美,水草茂盛,水鸟栖息,骆驼成群,让人流连忘返。中午,考查团一行人返回旗里午餐。下午向东南方向出发,进入居延遗址核心区,到达今日考察第二站红城子(F84障),蒙语称为乌兰都日博勒金,该城平面呈方形,边长23米,墙体底部厚约4.4米,残高约8米。土坯垒砌,保存尚好,其外建有坞墙。
红城子(F84)
第三站为黑城子(K799),西夏时称黑水城。边长约240米见方,东、西、南三面设门,并有瓮城,至今墙体高大,因科兹洛夫和斯坦因的盗掘和出土文书而闻名于世。西夏黑水城即黑水镇燕军司治所所在,城内西南侧留有西夏小庙一座,庙后并列三座佛塔,与红庙布局颇为相似。
考查团于黑城子(K799)内西夏黑水城南门瓮城前合影
黑城子(K799)西夏黑水城西南角佛塔
从黑城向北出发到达第四站大同城(K789),俗称马圈城。该城为回字形,内城约80米见方,设南门。外城东西约216米,南北约180米,设东西两门和瓮城。外城东门外马面被包在瓮城内,可说明瓮城应为后加。
经修筑过的大同城(K789)墙体
第五站为戈壁白兴,该城址为西夏时期的寺庙遗址,方向为坐西朝东。仅残存有西墙以及与西墙相连的南墙、北墙的一部分。
第六站是小庙遗址(K786),该遗址坐西朝东,东西长约48米,南北宽约56米。东侧有斜坡踏道,四周有围墙。地表散落有大量的灰色瓦片、西夏时期的瓷片,从地表采集了绿色琉璃的建筑构件。从两侧建筑材料和采集遗物等看,该遗址的年代当属西夏时期。
小庙遗址(K786)
小庙遗址(K786)地表采集的绿琉璃建筑构件
第七站为二塔,该遗址坐北朝南,由佛塔和庙堂组成。西侧的塔保存情况较好,东侧的塔仅剩塔基的部分残余。从西侧的塔可以看出,塔身内部是西夏时期所建,元代又在外部进行了包砌。塔南侧建有两进式庙堂,墙体不明显。
二塔遗址东南侧
第八站是五塔,此地有两座西夏时期佛塔,前面的墙体外侧各有一座元代小塔,另有一座元代的拱北,故名五塔。拱北残高2.7米。拱北前(东南)有一个方形祭坛,祭坛南北残长约7.5米,东西残宽约7米,墙体厚约0.5米。
五塔遗址航拍图
五塔遗址中的西夏二塔
第九站为温都格城(K749),该城为内外相套的两重城垣,内城仅保留南墙和门道及东北角一部分,以夯土和土坯垒砌,东西约26米,南北约30米,似为一汉代障城。外城墙体夯筑,东墙和北墙东段保存较好,高约5.5米,北墙西段和西墙只有零星保留,南墙无存,东西长约80余米,南北宽约66米。据城址内采集陶瓷片,参考周边发现的西晋时期夯土高台墓群,年代可能为西晋时期。其内城则可能是汉代障城又为西晋时期沿用。
温都格城(K749)
温都格城(K749)
晚间一行人前往额济纳博物馆,受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力军教授邀请,由魏坚教授为大家及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做题为《居延考古与额济纳汉简》的讲座。至此,本次居延考察基本画上圆满的句号。
魏坚教授为大家做讲座
《居延考古与额济纳汉简》讲座现场
1日到4日,考查队一行在魏坚教授的带领下对额济纳河两岸和古居延泽西侧的重要遗址做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特别是对过去未能去过的几处遗存的调查都颇有收获。人大师生、建筑历史研究所团队和额济纳旗当地文物工作者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无人机拍摄、现场测绘、拍照记录以及每天的数据整理,也让队员们收获颇丰。
5月5日风沙天气再次来袭,队员们在室内对四天的调查资料进行汇总整理,魏坚教授与建筑历史研究所王力军教授接受了来自内蒙古电视台的采访,并于下午乘坐火车离开额济纳返回呼和浩特。5月6日一早,剩余队员跟随那仁巴图老师前往参观胡杨林、塔王府以及游牧文化博物馆等地,一路上风景如画,消除了大家连日以来考查的疲惫之感。6日下午考查队剩余队员也乘火车离开额济纳旗,7日一早到达呼和浩特东站,随后乘高铁返京。
考查团于游牧文化博物馆前合影
胡杨林海、戈壁绿洲、瀚海沙漠、古郡重镇、居延汉简……这一切构成了额济纳丰富多彩、威武雄壮的历史画卷。障城与烽燧矗立千年,如今虽烽烟不再,却依旧守护着这片神秘的戈壁。短暂的考察之行虽然结束,但对居延的探究却不会停止。再会,额济纳!
文:刘慧
图:杨青青
友情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