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信息 >

“欧亚草原上的古代骑士”系列学术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行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9-10-30 11:54:02 阅读量:
 

      2019年10月23-25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举办的第二期学术讲座——“欧亚草原上的古代骑士”如期召开并圆满结束。本次讲座邀请了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研究员玛丽亚·敖其尔·戈尔亚耶娃博士主讲,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师权乾坤博士担任翻译工作。

∆ 玛丽亚研究员讲座中
 

      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主持,考古文博系的李梅田教授等众多人大师生参与。此外,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徐晓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鹏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贾衣肯副研究员等京内外学者,以及社会各界考古文博爱好者前来聆听此次讲座。讲座内容丰富精彩,研究方法新颖,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郁。

∆ 魏坚教授主持讲座

∆ 讲座现场
 

      玛丽亚·敖其尔·戈尔亚耶娃,考古学博士,1988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1989—1996、1999—2004年任卡尔梅克人文研究所研究员,1997—1999年任卡尔梅克民族博物馆馆长,2004—2014任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研究员,2014年至今任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部研究员、考古领队,兼任俄罗斯科学院卡尔梅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发表学术论著百余篇,著有《伏尔加——马内奇草原上的考古遗存》、《卡尔梅克史》(合著,2009年)、《欧亚草原上的古代骑士》(莫斯科,2012年,486页)等。发表有《伏尔加河下游及南乌拉尔地区早期铁器时代文化的对比性研究》(2000)、《卡尔梅克共和国考古研究史》(2008)、《巴泽雷克墓葬中器皿的功用》(2015)、《斯基泰动物艺术中的马形象》(2017)等等。

∆ 玛丽亚研究员讲座中

∆ 讲座中的讨论
 

      本次讲座为期三天,共六场,此次讲座首先梳理了欧亚草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对游牧文化形成的影响,然后主要对这一地理区域下的游牧民族考古学文化进行了重点讲解,并对该区域独具游牧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特征做出系统性介绍,对欧亚草原地区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讲座海报
 

      欧亚大陆草原地带东至古斯塔,西至准格尔,长8000公里,宽150~600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宽广的草原带。该区的地理环境及山地草原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游牧特色。

∆ 欧亚草原范围
 

      在欧亚草原,典型的游牧生活作业方式始于斯基泰时代,玛丽亚研究员认为,当环境无法承载人口时,人群会迁徙、扩散。草原带类似于孤岛、岛链,实际上并非相连的条带。在欧亚草原这一宏大区域内,环境地貌并非统一,因此以下提到的斯基泰时代并非统一语言与文化的时代,斯基泰人也并非统一的人群。
      玛丽亚研究员认为斯基泰遗址主要在于黑海北岸草原地区, 目前发现的斯基泰遗址主要为墓葬和定居点。斯基泰墓葬的朝向、葬俗是区分人群的明显标志,且具有延续性。斯基泰墓葬沿中轴分为东西两区,男性在更为尊贵的南侧,女性在北侧。游牧民族相信灵魂不死,崇拜祖先。他们为求得祖先、部落首领的庇护、保佑,有其独特隆重的丧葬仪式,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大量马匹残骸出现,“马是斯基泰人的灵魂”。
      塔加尔文化是西伯利亚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三世纪的考古学文化,以半游牧和锄耕农业为生业模式。塔加尔文化遗存以墓葬为主,居址和其他文化遗迹发现很少。塔加尔文化以青铜短剑著称,也出土了很多青铜器,青铜器上的装饰与斯基泰野兽风格一致。
      巴泽雷克文化是阿尔泰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由于阿尔泰山麓之坡度是从西北至东南渐高,故西北遗迹分布较多且密集。巴泽雷克文化按时间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为公元前6~前5世纪,晚期为前4~前3世纪。根据地形可分为山地类型和平地类型。玛丽亚研究员认为巴泽雷克文化与斯基泰文化有些共通之处,如马被埋葬之深度。
      除上述重要考古学文化外,玛丽亚研究员还为我们介绍了斯基泰时期前乌拉尔南部及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总体的考古学文化区域特征:南乌拉尔地区发展较为稳定,贫富差距不明显,文化特征风格区别不大,该区域内墓葬以南向为主,随葬铜镞数量较多,该地区出土遗物艺术风格更多受到了西亚、近东地区的影响,而墓葬东西向的排列方式则于阿尔泰地区相似,应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该区域文化特征影响。
      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暖,考古发掘发现该区文化遗址中金饰品鲜有出土,只随葬马具,不葬马,马具入葬位置与南乌拉尔地区一致。玛丽亚老师认为来自东北亚更早的美术符号影响了欧亚草原西部,当东北亚族群向西迁徙时将根源地的符号带到了新驻地,但随着时间的演进,又衍生出新的样式并向西推进。

∆ 斯基泰金饰牌
 

      最后,玛丽亚研究员对斯基泰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进行介绍,认为其充满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根据考古发掘发现资料,斯基泰人英勇尚武、性情豪迈,至迟于公元2世纪便已开始饮用蒸馏酒,玛丽亚研究员认为该地草原游牧民族饮酒应比传统认知要早1000年。斯基泰人祭祀时以战俘的血作为祭礼,认为如此可削弱敌方的力量。而当以本族人和马匹殉葬时,则采取不见血的窒息方法处死。此外,斯基泰文化遗址中出土大量黄金制品,是其重要文化特征之一,黄金制品造型艺术多与动物相关,线条流畅,动感十足,极具区域文化色彩。

∆ 魏坚教授与玛丽亚研究员合影留念

∆ 李梅田教授做总结
 

      讲座于2019年10月25日下午结束,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李梅田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他提出,本次讲座是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举办的一场非常重要的学术讲座,讲座内容正与我校考古文博系特色研究方向——北方民族考古相符合,本次讲座及第四届中国人民大学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对于加强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讲座更是顺应了中国考古学“走出去”的理念,对于熟悉西亚、北方草原地区考古学材料,加强不同国家学者间考古学研究思路方法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文:夏可一、刘雨婧
图:孙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