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研成果 > 学术论文 >

蒙古早期遗存的考古学观察

发布者:人大考古 发布时间:2016-12-18 10:53:22 阅读量:
 

一、序言

  蒙古早期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以及有关蒙古族源的探讨,是近年来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之一,而多数学者认为蒙古的族源应与隋唐时期生活在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室韦”有关。梳理文献记载,室韦之名始见于6世纪中叶的东魏时期,东魏武定二年(544)“夏四月,室韦国遣使朝贡。[1]”此后,室韦就定期派使者向中原的东魏、北齐政权朝见并贡纳贵重的土特产品。[2]《隋书﹒北狄列传》载:“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室韦,分为五部,不相总一”[3]。据考证,隋代室韦五部主要活动于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地区。7世纪时,在唐朝的望建河,也即今天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森林草原地带,蒙古族的先民便留下了活动的踪迹,《旧唐书》称其为“蒙兀室韦”[4]。蒙兀室韦是唐王朝所属室韦诸部之一,其活动地域西接大室韦,北与落俎室韦隔额尔古纳河相望,东、南与黑水秣鞴为邻。由此可知,蒙古族的祖先至少可以追溯到7世纪的“蒙兀室韦”。
  14世纪伊尔汗国的史学家拉施特的著作《史集》提到,当时的蒙古人曾普遍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额尔古捏一昆”[5],即应是指额尔古纳河,与《旧唐书》记载相符。蒙古人记忆中最远古的历史,保存在《蒙古秘史》中。据记载,7世纪时,成吉思汗的始祖孛儿帖赤那,带领着蒙古部离开额尔古纳河的密林西迁,渡腾汲思海(腾汲思,当指呼伦湖),到了鄂嫩河上游的不儿罕山(今大肯特山)驻牧。
  进入大草原的蒙古部,立即卷入了历史的旋涡。贞观三年(629),唐太宗于今北京一带设师州,蒙兀室韦属师州管辖。此后唐又置燕然都护府和瀚海都护府,虽然名称和地望有许多变化,但唐朝对蒙古地区设治的实质没有改变。8世纪中叶以后,蒙古部又先后受回纥和黯嘎斯控制。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促进了蒙古部与周围各部及中原的经济交往,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迅速发展。



......(点击下载全文


【出  处】《北方民族考古》(第1辑)

【作  者】魏坚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