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请输入文章标题或文章内容所具有的关键字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师资力量 > 先秦考古教研室 >

陈胜前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0-01 07:09:36 阅读量:
 



1. 个人简介
  陈胜前,男,1972年5月25日生,湖北嘉鱼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杰出人文学者青年学者。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石器分析、遗址过程、农业起源、考古教育、史前艺术等。先后参与发掘遗址十余处,主持发掘湖北郧县余嘴2号旧石器地点,整理安徽东至华龙洞遗址发掘材料,分析内蒙古大山前、哈民忙哈等遗址出土石器,调查内蒙古鄂伦春人狩猎采集遗址等。已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著有《史前的现代化》、《思考考古学》;译有《追寻人类的过去》、《考古学的关键概念》。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等研究项目。

2. 教育经历
  1989 1993,本科,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历史学学士。
  1993 1996,硕士,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历史学硕士,师从吕遵谔教授,学习旧石器考古。
  1998.8~2004.8美国南方卫理公会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攻读博士,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前美国考古协会主席弗雷德•温道夫(Fred Wendorf)教授与美国科学院院士、“新考古学”主要开创者、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Lewis R. Binford)教授学习史前考古学,2004年8月获哲学博士。
  2004.9~2006.10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高星研究员。

3. 工作经历
  1996.8~1998.6 北京自然博物馆人类室工作。
  2006年11月~2015年11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任教。
  2015年11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任教。

4. 教授课程
  讲授本科生课程:考古学史(专业必修课);世界史前史(专业限选课)
  讲授研究生课程:当代考古学理论;石器分析;遗址过程研究;晚更新世以来史前史
  指导博士课程(史前考古方向、考古学思想史方向):当代考古学理论;石器分析方法;遗址过程分析方法;史前考古的主要问题与研究前沿; 思想史方法;考古学思想史的主要问题与研究前沿

5. 主要承担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负责人,《西方考古学理论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理论的构建》,课题号14BKG021,起始时间:2014-6-15~2017-12-31。进行中。
  (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欧亚草原石器时代考古学著作翻译》负责人,起始时间:2013-01-01~2017-10-01。进行中。
  (3)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负责人,《史前的现代化  中国农业起源过程的文化生态考察》,课题号10YJC780003,起始时间2010-11-16~2012-12-31。已完成。
  (4)湖北省文物局横向项目,课题负责人,《湖北郧县余嘴2号旧石器地点的发掘与研究》,起始时间:2009-10-15~2010-12-31。已完成。
  (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参加者,《哈民忙哈-科尔沁沙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与综合研究》,课题号12&ZD191,起始时间:2012-10-10~2017-12-31。进行中,负责石器分析。
  (6)教育部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参加者,《辽西区青铜时代文化的综合研究》,课题号2009JJD780004,起始时间:2009-12-20~2012-10-31。 已完成,负责大山前遗址石器分析。

6. 主要学术成果
学术专著
  (1)《史前的现代化:中国农业起源过程的文化生态考察》,科学出版社,2013年。
  (2)《思考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14年。

学术译著
  (1)《追寻人类的过去》,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2)《考古学:关键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学术论文
  独著论文
  (1)《中国狩猎采集者的模拟研究》,《人类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变迁与辐射》,《第四纪研究》,2006年第4期。
  (3)《中国晚更新世-早全新世过渡期狩猎采集者的适应变迁》,《人类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考古推理的结构》,《考古》2007年第10期。
  (6)《细石叶工艺的起源:一个理论与生态的视角》,《考古学研究》(七),2008年。
  (7)《细石叶工艺产品废弃的文化过程研究》,《人类学学报》,2008年第3期。
  (8)《考古学的文化观》,《考古》,2009年第10期。
  (9)《燕山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考古学报》,2011年第1期。
  (10)《学贵根底,道尚贯通  考古学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南方文物》,2011年第2期。
  (11)《当代西方考古学研究范式述评》,《考古》,2011年第10期。
  (12)The Post-Pleistocene Adaptive Changes of Northeast China. Asian Archaeology,2012.
  (13)《现在的过去还是未来的过去:中国旧石器遗址现状与保护对策》,《东方考古》第8集,2012年。
  (14)《考古学理论的层次问题》,《东南文化》,2013年第1期。
  (15)《理解后过程考古学:考古学的人文转向》,《东南文化》,2013年第5期。
  (16)《文化考古刍议》,《南方文物》,2014年2期。
  (17)《考古学研究的“透物见人”问题》,《考古》,2014年第10期。
  (18)《考古遗址学  考古信息的嬗变与传递研究》,《南方文物》2016年2期。
  (19)《溯源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读书》2016 年10期。
  (20)Modeling agricultural origins.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Archaeology, Ethnography and History of Siberia, pp.97-105. Materi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Krasnoyarsk, September 27-30, 2017。

  合作论文
  (1)陈胜前,罗虎:安徽东至华龙洞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2(4)。
  (2)陈慧,陈胜前:湖北郧县余嘴2号地点砍砸器的实验研究。《人类学学报》,2012年第1期。 
   (3)陈胜前、李彬森:《<小工具,大思考>的再思考》,《边疆考古研究》2015年上半年刊(第16辑)。
  (4)陈胜前、李彬森:《作为科学的考古学》,《东南文化》2015年第2期。
  (5)陈胜前,杨宽,陈慧,董哲,王立新:《大山前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石铲的功能研究》,《考古》,2013年第6期。
  (6)陈胜前,杨宽,董哲,王立新:《内蒙古喀喇沁大山前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石锄的功能研究》,《人类学学报》,2014年第4期。
  (7)陈胜前、战世佳:《宾福德的学术遗产》,《东南文化》,2014年第4期。
  (8)陈胜前、李彬森:《作为科学的考古学》,《东南文化》2015年第2期。
  (9)陈胜前、杨宽、李彬森、朱永刚、吉平:《哈民忙哈遗址石器工具研究》,《人类学学报》,2016年第1期。
  (10)陈继玲、陈胜前:《史前艺术研究方法新探》,《东南文化》,2016年3期。
  (11)陈继玲、陈胜前:《哈民忙哈遗址陶器纹饰研究》,《边疆考古研究》2016年第20辑。
  (12)董哲、杨宽、陈胜前、王立新:《赤峰大山前遗址第1地点夏家店下层文化梭形石刀的使用方式》,《考古》,2016年3期。
  (13)陈胜前、杨宽、李彬森、朱永刚、吉平:《哈民忙哈遗址石器工具研究》,《人类学学报》,2016年4期。
  (14)Shengqian Chen, Weiju Chen: A chain of tool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icks of Qinling Region.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400:93-99, 2016.
  (15)Shengqian Chen, Pei-Lin Yu: Variations in the Upper Paleolithic adaptations of North China: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onset of food productio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 9:1-12, 2017.
  (16)Shengqian Chen, Pei-lin Yu: Early “Neolithic” of China: variation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73: 149-180, 2017.
  (17)Shengqian Chen, Pei-lin Yu: Intensified foraging and roots of farming in China.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73: 381-412, 2017.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csq@ruc.edu.cn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
邮编100872
友情链接